秘密就在南中,諸葛亮親征的背後,原來蜀國的競爭模式是這樣

2019-07-17     我是王不二

戰爭,需要智慧和勇氣,但最終拼殺的卻不是在戰場,拼的是後勤保障和經濟,簡單說是拼的是錢。

蜀漢建興元年,屯騎校尉,丞相長史,平陽亭侯王連對諸葛亮說:

「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

在劉備猇亭之敗以後,蜀漢南中四郡,益州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發生了叛亂,南中四郡位於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的西南部。

王連的意思是南中是不毛之地,瘟疫盛行,諸葛亮不宜冒險親征,派人去就可以了。我們今天看來,王連的話也不無道理,對付這種級別的叛亂也不必諸葛亮親自去,蜀國如張嶷、李恢、馬忠等,有很多對付蠻夷經驗豐富的官員。

但諸葛亮不避險阻,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三國志》: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並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諸葛亮的南中之戰又得到了什麼? 保守估計三四十萬的人口(蜀漢的隱匿人口較多,據《蜀記》等資料推算,蜀漢人口當在三百萬上下),金、銀、丹、漆、耕牛、戰馬,南征的結果是"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但諸葛亮在南中還得到了出乎我們意外的東西。

現在看三國歷史,其實有一個謎題,三國的錢幣里有三國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

三國錢幣的特點是;曹魏的情況比較特殊,曹魏鑄幣採用五銖幣形式,沒有自己的年號幣和大錢,現在很難找到確定是曹魏鑄造的五銖幣,專家們認為有一種鑄工粗劣,但錢幣重量基本和錢文等量的五銖幣實際就是曹魏鑄幣。孫吳特點明顯,大錢很多,"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等很清晰。蜀國很好認,樣子最慘,品類最雜,錢幣減重情況突出,貨幣重量和錢文重量嚴重不符。

專家們認為錢就是國力的反映,認為曹魏經濟比較穩定,孫權商業繁榮,因此使用大錢,蜀漢的經濟狀況最差,這也幾乎是個定論,也認為諸葛丞相的經濟能力不是那麼強。

在現在三國考古的發掘中,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簡單說,在蜀國和吳國沒有發現過魏國的錢,在蜀國沒有發現過吳國的錢。但在魏吳兩國都大量發現蜀國的錢。這等於說,蜀國的市場上沒有魏和吳的貨幣,而蜀國的貨幣卻在魏和吳的市場上流通,也就說明魏國和吳國認可蜀國的貨幣,說明蜀國貨幣屬於硬通貨。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蜀國國弱民窮,諸葛亮窮兵黷武,現在看來,事情似乎不是這樣,僅從貨幣來講,蜀國是最富的,因為蜀國的錢可以在魏和吳的市場上買到很多東西。

我們再確定下三國誰是否真的有錢?

比較誰有錢,也許可以用另外一個辦法,三國都愛用錢賞大臣,我們看誰賞的最多,起碼證明誰的國庫中有錢。魏國歷史上賞賜大臣們是不但錢少,次數也少,曾經給滿寵錢二十萬,魏國最大的例子是司馬昭進位晉公,得錢一千萬。吳國大手筆有幾下,孫權賞賜呂蒙,征黃祖賞錢五千萬,奪回荊州賞錢一億,這是最大的。再看蜀國,劉備平定成都,大賞群臣,可以說把劉焉父子的存貨倒騰空了,法正、諸葛、關羽、張飛史有明載各賞錢五千萬,這還不算爵位最高的糜竺,賞的也不會少。但後來,劉備就窮到用帳鉤拿去鑄錢了,"取帳鉤銅鑄錢以充國用"。

他們好像都不是很有錢。

錢是銅鑄的,說他們缺錢不如說國家缺銅。

很明顯,魏國的銅礦沒有得到太多的挖掘,吳國周瑜雖然說過:"鑄山為銅 煮海為鹽 境內富饒,"漢代也在吳地設"丹陽銅官",但東吳的銅礦可能已枯竭,或者說在孫權的年代沒有有效的開採。蜀國當時可能也沒銅,西漢成都鄧通的嚴道山銅礦到東漢已經枯竭,《漢書·地理志》中說蜀地就沒有說銅,蜀地可能沒有銅礦資源了。

那麼蜀國的鑄錢的銅從哪裡來?

蜀漢鑄幣種類多、數量多、流通分布廣,時間長,現在看來,蜀國的錢從開國之初到王朝終點一直沒有中斷鑄造,後期越鑄越多。蜀國有一種存世的"直百五銖",在這個錢背上撰有"為" 字款,是中國第一款標明鑄造地的錢,意為"犍為"所鑄。

犍為就是益州犍為郡,在今天的貴州省遵義。在當時非常偏遠,屬於南中,南中很多地方其實不適合居住和發展,諸葛亮卻在這裡設置郡縣,蜀國當然有所圖。因為西漢時已經發現了南中地區從西昌到蒙自有一條銅礦帶,這個銅礦帶不但有銅還有鑄造青銅必須的錫,箇舊在東漢已是錫都,雲南的銅礦今天依然在開採。南中可能就是當時蜀漢的銅礦和鑄幣點。蜀漢的經濟不但在鹽鐵和蜀錦,銅才是蜀國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猇亭之敗,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千瘡百孔,關羽丟了荊州,孟達帶走東三郡,精銳損失殆盡,諸葛亮力挽狂瀾,挽救蜀漢的手段很多,但導致「田疇辟,倉庫實,器械利,蓄積饒」大好局面的出現,很有可能是見效更快的銅和鑄幣,現在在當地仍然可以看到鑄銅遺址。也許,我們忽視了蜀漢這一項最重要的收入。

作為一個超級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可能早就看到了自西漢以來南中銅礦的發展情況,諸葛亮沒有採用長史王連的進諫進而親征南中,目的不但是平靖南方地區,更多的是利用南方的財富,減輕益州的經濟壓力。

在蜀國的gdp中鹽鐵和蜀錦都是小玩玩,真正支撐蜀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是南中的銅和鑄幣,然後到吳國去買買買,採購糧食,所以魏國和吳國才有很多的蜀國錢幣留存。經濟區域窄小,經濟總量有限,諸葛亮卻用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和魏國吳國競爭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PnvXW0BJleJMoPMLZ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