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少帥》中,張作霖曾告誡張學良:江湖就是人情世故。在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中,人情往來十分常見,但有些時候,這些人際關係會讓我們感到頭疼,例如,一些令人為難的請求,我們總是不知道如何拒絕,然而,學會拒絕,敢於拒絕,會讓我們的生活輕鬆許多。
害怕被群體所拋棄和孤立
拒絕,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拒絕是冷漠和無情的表現,我們總是害怕被請求者所嫌棄和抱怨,其實是害怕被所在的群體所拋棄和孤立。
在心理學範疇,這種心理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這類人往往將自我安全感寄託於外界和環境,只能通過對周圍人的付出和善解人意以獲得周圍人的稱讚,他們認為這就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在一些案例中可以發現,總是接受一些「強人」所難的請求之後,就會讓有些人將希望寄託於請求者身上,希望他們會主動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考慮,念及自己的付出,但這通常收效甚微。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其著作《人間失格》中寫道: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心理學上認為,在很多固定環境下,人對周圍人的定位和認知帶有慣性,如果我們總是將自己的人設建立成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形象,那麼周圍的人往往會習慣性會委託你做一些事。
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雖然拒絕很難,但總歸還是會因為個人原因拒絕一些請求。例如,自己的時間安排和請求衝突時,或者是自我能力無法完成請求。但對於一些人,他們總是將別人的優先級提升得過高,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代價去完成一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其實他們屬於討好型人格。
不健康人格
心理學上對於討好型人格的敘述為:討好別人而忽視自己的不健康人格。對於討好型人格來說,他們過分的害怕與別人起衝突,害怕讓對方不開心,更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討好型人格本質上一種自卑的表現,這種自卑往往來自於自我的成長環境,他們迫切的希望得到周圍人的關注,他們希望以來者不拒和體貼入微的表現獲得周圍人的喜歡和讚揚,以此得到自我內心上的滿足感。
但這種滿足是帶有痛苦的,在討好別人的同時,他們不僅失去了物質,更失去了自我認同,但為了得到別人的青睞往往需要繼續偽裝下去,對於他們來說,這才是最大的負擔。
蔣方舟說過,真正欣賞你的人他們關注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卑躬屈膝的模樣。所以說,對於討好型人格來說,他們需要建立的是完善的自我認知體系,找到自我的發光點,變得自信,給自己安全感和讚美而不是全依賴於外界。
他們對於拒絕的態度總是曖昧和模糊,「看情況」、「過幾天」、「再聯繫」等等,甚至他們在分手時都無法說出乾脆利索的話,而是用「我們還是做朋友」來婉轉的敘述。我們總是放大了拒絕的後果和影響。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應該學會適時地拒絕,生活繁重,我們總會有一些不想做、不會做的事情,對於這些請求的拒絕只是代表著我們此時的態度而非其它。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拒絕別人往往是給對方一種清晰而明確的答覆,更是讓自己不陷入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完成委託之事的困境。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制定一個明確的規定:我可以幫什麼,我可以拒絕什麼,這種規定很具體,根據個體不同有所區別。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無法幫助對方而感到不好意思,換句話說,接受與拒絕都是我們應有的權利。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學會拒絕,日子好過很多。學會拒絕,實質上是對自我產生認同感的過程,生活中,我們有時無法分清自我生活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它們互相糅雜,藕斷絲連,而學會拒絕就是認知自己。
在很多場景中,我們的友好和善意並不能得到其他人的溫暖和回應,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環境對我們態度和評價,我們能做的只是完善自己和善待自己。不要害怕你的拒絕會傷害你和朋友們之間的友情,如果對方真的珍惜你們的友誼,他自然會理解你的難處和苦衷,而不是咄咄逼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