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叫息肉,很容易變成癌

2019-05-25     中科體檢

人體內,凡是黏膜上任何可見的異常增生(突起),無論部位、大小、形狀及組織類型,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現代醫學對息肉生成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與局部慢性刺激和微環境改變有關,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遺傳、飲食等因素。息肉大多為良性病變,但不排除它有惡變的可能及合併有惡性存在。常見的息肉有:鼻息肉、聲帶息肉、食道息肉、胃息肉、膽囊息肉、腸道息肉、子宮頸息肉和膀胱息肉等。發現息肉怎麼辦呢?這要根據息肉的部位、大小,形狀、數目和具體形態等特徵來確定。

1.

鼻息肉

鼻息肉多見於成年人,它是由鼻部黏膜長期水腫所致,以變態反應和慢性炎症為主要原因。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鼻塞、鼻涕增多、嗅覺障礙及頭痛頭昏等症狀。可單發或多發,單側和雙側,但多數為多發性及雙側性。鼻息肉多需要手術治療,但手術後復發率高。

目前的治療手段有:

1.採用鼻內鏡技術。由於鼻息肉不僅限於鼻腔,還可向周圍侵犯鼻竇等,使用圈套器摘除的傳統方法很容易復發,而採用鼻內鏡手術可達到較深的和隱蔽的部位,將鼻息肉徹底摘除,從而大大降低手術的復發率。

2.手術後要定期複診。必要時應進行術腔清理,將新生的肉芽或囊泡去除,以確保手術效果。

3.要堅持局部用藥。局部使用激素類藥物,可減輕局部的炎症反應,從而降低手術復發率。

2.

聲帶息肉

聲帶息肉好發於聲帶的前、中1/3交界處邊緣,多為半透明、白色或粉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多為單側,也可見雙側,是常見的引起聲音嘶啞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有明顯的喉炎、吸煙、長期發聲不當等病史。因為對正常發聲影響比較明顯,聲帶息肉在很小的時候就應及時處理。

聲帶息肉需與聲門型喉癌區分開來。聲帶息肉臨床表明主要是較長時間的聲嘶,其程度和息肉大小及部位有關。確診後,應採用手術切除,手術方法有多種,可視息肉大小、部位等具體情況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出現聲音嘶啞,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並及時處理,用電子鼻咽喉鏡檢查,排除聲門型喉癌的可能。

3.

食道息肉

食道息肉又稱食管息肉,起源於食管上皮細胞,在食管良性腫瘤中僅次於平滑肌瘤而居第二位。食道息肉可發生於食管任何部位,但大部分發生於頸段食管,以環咽肌附近最為多見。它一般單發,兩個或兩個以上息肉的病例極為少見。食道息肉都比較長,可達10cm~20cm,有的可以從頸段食管腔向下延長到賁門甚至胃腔內。

食道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它與食道癌雖有本質區別,但若不儘早發現並及時治療,極易惡變成食道癌。食道息肉的病因病機尚不明確。它生長較慢,臨床症狀出現較晚,其主要症狀是吞咽困難,也可發生潰瘍出血、堵塞食管腔或發生惡變。個別病人的食道息肉在嘔吐到口腔後不能還納食道內,而突然堵塞咽喉部,可導致病人窒息死亡。

食道息肉的診斷主要依據X線吞鋇造影食管鏡檢查。一經確診,理應切除,其手術應根據息肉的大小而定,息肉直徑小於2cm,可經頸內鏡用圈套器將其摘除;如果息肉的長度大於8cm或息肉呈卵圓形,則須經頸部切口剖開頸段食管腔摘除息肉。手術後可完全緩解病人的吞咽困難。

4.

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突入胃內的隆起性病變,它雖然相較胃潰瘍及結腸息肉更少見,但由於內鏡檢查的問世,發現率明顯提高。胃息肉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臨床表現很不典型,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症狀,有的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潰腸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大便潛血陽性或黑便。

胃息肉的診斷:因無典型的臨床症狀,診斷較為困難。通過X線、胃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發現並送病理檢查。一般為再生性息肉,常不會惡變,而腫瘤性息肉(腺瘤、管狀瘤)有癌變的可能。胃息肉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多伴有萎縮性胃炎及黃色瘤等,這類患者應注意定期隨訪,同時,息肉有惡變的可能和心理負擔較重者,應儘早求醫,明確息肉性質,爭取早治療。

總之,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不需治療。增生性息肉屬於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惡變,經內科對症處理後效果一般較好。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後,應手術治療。

5.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膽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它的病因較複雜,可能與慢性膽囊炎、膽結石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肥胖、吸煙、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等是其好發因素。大都表現無不適,個別有輕度上腹悶脹,極個別因病變在膽囊頸部,影響排空,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尤其在脂餐後。

常規彩超、CT增強掃描、內鏡超聲等即可發現膽囊息肉,有的還有助判定息肉良惡性。息肉有單發和多發,單發約占40%,多為腫瘤性;多發約占60%,以非腫瘤性居多。

一般認為腫瘤性息肉的高危因素為:單發,病變直徑≥10mm,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基底部寬或蒂粗大,合併膽結石,超聲見有豐富血流,患者年齡大於60歲。其治療可採用手術切除或腹腔鏡切除。多數學者認為,高度懷疑為腫瘤性息肉、有明顯臨床症狀或病變短期內明顯增大,都應積極手術治療。對於病變直徑<5mm,無症狀的息肉患者,主要予以隨訪,6個月行一次B超檢查。

6.

大腸息肉

所有向腸腔突出的息肉狀(贅生物)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其中,長在結腸上的被稱為結腸息肉,長在直腸上的則被稱為直腸息肉,兩者總稱為結直腸息肉即大腸息肉。

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遺傳性、炎性增生性、環境及飲食等相關因素共同引起。臨床症狀尚不明顯,一般認為便血、腹瀉、大便帶血或粘液樣血便,時間一長會造成貧血。所以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尤其是口服止血藥或外用痔瘡藥後,無明顯療效時,應進一步檢查。纖維腸鏡是發現大腸息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息肉可分為新生物性息肉、非新生物性息肉和黏膜下損害三種。新生物性又稱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的病變。非新生物性息肉包括黏膜贅生物、增生息肉和炎性息肉等,很少癌變。黏膜下損害病例罕見,如脂肪瘤等均不易癌變。一旦確診為腸道息肉,無論哪種類型,無論息肉的大小,均建議能切則切,切後送檢,定期複查,以防癌變。

7.

子宮頸息肉

子宮頸息肉是最常見的子宮頸良性病變,是小的宮頸贅生物,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女性,最常見於育齡婦女。絕大多數息肉來源於子宮頸管,只有少數來源於陰道部。子宮頸息肉發生來源尚不明確,可能與慢性炎症、激素刺激充血等因素有關。

它無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最常見的是經間期出血或性交後出血,有時可有白帶增多或月經過多。根據症狀和體徵,診斷起來並不困難。從子宮頸突出的贅生物也可能是息肉樣的贅生物,並不都是息肉。子宮頸息肉雖是良性腫瘤,惡變的發生率很低(小於1%),但仍有發生惡變的可能,因此,當確診後,最好選擇摘除。

總之,從上述七個息肉來看,發現息肉怎麼辦呢?謹記一句話,息肉不可怕,儘早發現它,及時處理它,莫等變成癌,後悔就晚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1g-h2wBvvf6VcSZLW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