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時代|孫安青:電氣設備「女醫生」,連年實現零故障

2020-05-06     齊魯壹點

在變電檢修後台和現場,有這樣一個同事公認的「花木蘭」,她是孫安青,是日照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專業唯一的女班長。今年,自2012年參加工作以來,孫安青榮獲國家電網公司優秀班組長、山東省電力公司「第十三屆『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巾幗建功標兵」、日照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眾多榮譽,今年,她又獲得了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她坦言,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處處認真,試驗結果從無偏差

2012年,孫安青來到電氣試驗班,作為班裡唯一的研究生,電氣試驗所有規程已爛熟於心,反覆練習試驗操作,她憑著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半年內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幹,連續3年被日照供電公司評為先進個人。

2016年,孫安青開始擔任電氣試驗班班長。白天,她帶頭到現場做試驗,夜晚加班整理試驗報告,憑著「時時敬業、處處認真、事事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試驗理念,她率領試驗班先後完成了220千伏莒州站220千伏設備區改造試驗、新建110千伏香店變電站交接試驗、220千伏潮河站一次設備驗收試驗等多項工作任務,試驗結果從未出現偏差。

孫安青既有女子的耐心細緻,又有男子的體力耐力。令孫安青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日照供電公司春檢、秋檢任務繁重,孫安青帶領班組將「能打硬仗、善打硬仗、關鍵時刻挺得住」的理念踐行到底。工作多,人員少,很多時候班組成員無周休、無午休,平均每人每天連軸轉十幾個小時。工作確實累,但成績給了大家莫大的安慰,因為工作出色,設備連年實現零故障。

與設備試驗的精準要求相比,試驗設備的騰挪是一項體力活。2017年8月6日,班組在明望台變電站做電流互感器耐壓試驗,烈日炎炎之下,兩名班組成員正準備將50多斤重的高壓耐壓試驗變壓設備抬到試驗位置,此時孫安青一隻手猛一提,輕輕鬆鬆就將設備拎了過去,直讓現場的小伙子們汗顏。自那以後,再也沒人抱怨試驗設備難搬了。

業餘時間全用在琢磨工作上

2013年以前,電氣試驗班的設備試驗檔案不規範,經常找不到歷史數據。孫安青發現問題後,決定給試驗設備建立電子檔案。然而,想起來簡單,幹起來難。整理檔案必須先將設備分門別類,依次按照電壓等級、類型、所屬站、供貨廠家進行建卡,建完後再按年份、月份、試驗類型等進行試驗及數據錄入,這樣抽調數據時,對同類的設備數據對比分析一目了然。

類別越細,工作量就越大,孫安青白天做試驗,晚上建檔案,尤其冬天,她的手隔著手套還是起了凍瘡,同事為她塗凍傷膏,她卻笑著說:「幸好是左手,不耽誤整理數據。」

5年時間,孫安青完成了日照電網2968台設備的4552份試驗數據建檔,建立了第一手數據資料。2018年9月,甜河站110千伏1PT例行試驗,C相介損逼近試驗規程值,但並不超標,她立刻對比了2012年試驗歷史數據,發現增長較大,便立即重複試驗,進一步發現電容量數值也發生異常,從試驗到診斷僅僅用了1個半小時,避免了一場可能因絕緣擊穿造成站內短路跳閘的事故發生。

孫安青耐得住寂寞,業餘時間幾乎全用在琢磨工作上。她認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在孫安青的帶領下,班組成員也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戰「疫」路上的「設備醫生」

疫情發生後,孫安青即刻返回崗位,主動請纓加入抗擊疫情黨員特戰隊,用「崗位能手」的技術實力為抗疫工作保電護航。她根據用戶設備,逐級溯源,確定重點線路,再結合前期帶電檢測隱患情況,梳理出19座保電變電站、37條保供電線路,定位保電關鍵設備節點,連續38天不間斷對保供電線路開展紅外測溫、暫態地電壓和超聲波等帶電檢測。

疫情導致各大定點醫療單位的用電負荷劇增、三奇醫療的保電對支援湖北抗疫至關重要,同時異地班員因疫情原因不能及時到崗,工作量陡然翻倍。於是,僅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這位「光杆班長」就連續跑了東港站、嵐山站等五個變電站,大大小小的試驗箱是她的「戰略武器」,泡麵和盒飯是她的「戰略物資」。她說:「我不是『鐵娘子』,但我知道凡事要竭盡全力。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保電戰』,只要我們堅守本職、眾志成城,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就一定能迎來曙光!」

當「過年」變成「過關」,當熱鬧被寧靜取代,卻還有一群人堅守在崗位,毅然選擇負重前行。孫安青就是其中一位,她如衝鋒一線的白衣戰士一般,給設備把脈、給電網問診,站成了堅守崗位的設備醫生,當好保障後方供電的光明守護者。

在工區里,無論年齡大小,大家都會欽佩地喊她「青姐」。當好電氣試驗班的領頭人,做好電氣設備的「檢驗官」,孫安青告訴記者,將更加努力,腳踏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對自己做過的每項試驗負責、每個數據負責。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韓曉婉 通訊員 劉曉林)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tzC53EBnkjnB-0z4X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