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劉宗周為什麼反對引進西洋火器?

2019-09-14   南園傳媒

劉宗周(1578—1645)字起東,別號念台,紹興人,因講學於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崇禎十五年(1642),劉宗周被重新起用為左都御史。入朝後劉宗周多次上疏,請崇禎革除弊政,以擺脫國家的危機,他提出「貞法守」、「慎獨」、「飭吏治」等策略。

同時劉宗周的一些主張也十分迂腐,。崇禎帝在明末盜賊蜂起,建夷肆虐的情況下萬般無奈,希望利用西洋的先進技術,解決內憂外患問題。但是劉宗周堅決反對重用湯若望,更堅決反對製造火器。他說:「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制,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他把湯若望看成異端之人,請崇禎「放還本國,以永絕異端之根。」這和清末頑固派倭仁「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冑」如出一轍。

劉宗周像

上蕺山書院的路上

蕺山書院正門口,門票4元。

劉宗周身上有當時知識分子的通病,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當時流行的東林黨整日空談,互相攻訐,拿不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西晉空談誤國,晚明也是。自從當年明月開始吹捧王陽明,這些年王陽明已經相當拔高了,動不動就一生伏首拜陽明,牛皮吹的太大了。作為王陽明再傳弟子的劉宗周也被吹捧的厲害。劉宗周向崇禎推銷自己的「慎獨」「仁義」之學,崇禎帝當然不會感興趣。這位皇帝的當務之急是如果打退女真,平息流寇,籌集軍餉,解決財政危機。劉宗周的話是迂闊無用的陳詞濫調。1643年劉宗周被革職,回到紹興。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自縊身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建立南明,詔起復劉宗周左都御史原官。福王政權不僅於內政外交上沒有任何作為,反而繼承了崇禎朝的所有弊端。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監國。六月初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六月十五日,劉宗周聽到這一消息,決定效法伯夷叔齊,開始絕食。他說:至於予之自處,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禎)之變,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監國納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豈有偷生御史大夫耶?弘光元年(1645)閏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劉宗周前後絕食兩旬而死。其子劉勺遵照他的遺命,起墳曰:皇明蕺山長念台劉子之柩。

(1644年,清軍攻破北京崇禎自殺後,南方有多個明朝宗室建立的政權,影響最大的是在陪都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明初朱棣遷都北京,明朝行使雙京制,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所在為順天府,南京所在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南明各個政權繼承了明末的黨爭,互相傾軋。)

劉宗周雖然一些看法很迂腐,但是操守這方面還是不錯的,魯迅在《女吊》一文里這樣寫著:「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說的罷,『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污之地』,這對於我們紹興人很光彩,我也很喜歡聽到,或引用這兩句話。」自此,王思任的慷慨之言傳播天下,世代頌揚,紹興就有了「復仇之鄉」的美稱。越文化精神,表現在內重恥辱而時以鞭笞,外重名節而勇於殉道。硬氣與韌性結合,這就是「會稽風度」。

1645年清兵進入南京,錢謙益率多位大臣冒著大雨跪迎多爾袞兄弟多鐸。極盡獻媚之能事。

當時江南士大夫紛紛降清,如江左三大家錢謙益,龔鼎孳,吳偉業之流。乾隆時期編撰了《貳臣錄》,把那些對明清都不盡忠的降官列入乙篇。乾隆對錢謙益的行為極為反感,曾評價錢是「有才無形之人」,指出錢如果為明朝死節,以筆墨諷喻清朝,尚有情可原。現在作為清朝的臣子,還把「狂吠之語刊入集中,其意不過欲藉此掩其失節之羞,尤為可鄙可恥."因此,錢謙益之流被點名編入乙篇。龔鼎孳更是不只做了一次貳臣,龔鼎孳是崇禎進士,明朝的兵科給事中,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龔投降後任直指使,負責巡視北城。清軍入關,又降清為太常少卿。乾隆指出龔鼎孳先降李自成,又降清朝的行為「為清流所不齒,點名將龔鼎孳列入乙篇。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王學在萬曆、天啟間,幾已與禪宗打成一片。東林領袖顧涇陽(憲成)、高景逸(攀龍)提倡格物,以救空談之弊,自是第一次修正。劉蕺山(宗周)晚出,提倡慎獨,以救放縱之弊,自是第二次修正。明清嬗代之際,王門下唯蕺山一派獨盛,學風已漸趨健實。」其實劉宗周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都曾經受教於劉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