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疾病由一系列惱人的疾病組成。
【常見的兒童過敏性疾病】
兒童過敏性疾病可經歷從特異性皮炎到哮喘,再到過敏性鼻炎的發展軌跡。
圖中
x軸是兒童不同年齡的階段,
y軸是患不同過敏性疾病的百分比。
紅柱: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藍柱:哮喘(Asthma)
綠柱:過敏性鼻炎(Rhinitis)
來自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9) 181, pp895–906
【兒童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的相互關係】
加拿大學者的研究
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三種過敏性疾病的相互關係:
調查隨訪了1286名兒童
28.5%(n=366)有哮喘(asthma)
39.7%(n=511)有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74.5%(n=958)有濕疹(eczema)
14%(n=177)同時罹患這三種疾病
僅30例光有哮喘沒有過敏性鼻炎和濕疹。
來自Eur Respir J 2020;55 詳見下圖。
看來,過敏性疾病真是相輔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其治療需要有整體觀。鼻炎不好,咳嗽喘息怎麼會好?一起治吧!
【哮喘的危害,一目了然】
哮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會引起咳嗽、喘息、胸悶、氣促的症狀。
如果反覆發作會給孩子帶來不適,造成肺功能損傷,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圖A是一個10歲男孩哮喘急性發作時的肺部磁共振顯像,同步測肺功能指標FEV1,只是正常值的53%。
圖B是這個病人用了支氣管擴張劑治療之後的肺部磁共振顯像,肺功能指標恢復至86%。
來自J Thorac Imaging,Volume 31, Number 5 ,2016
兒童特別是小嬰兒無法主動表達自己的不適,孩子如果出現咳喘的哮喘樣症狀,家長不能聽之任之,要予以積極的控制。
【哮喘的誘發因素和預防策略】
生命周期:
孕期嬰幼兒青少年成人(4個階段)
誘發因素(紅箭頭)
煙草及空氣污染和病毒感染的危害貫穿整個生命周期。
孕期誘發:過敏、基因突變、母親哮喘、飲食、藥物、早孕、反覆流產。
嬰幼兒期誘發:早產、低體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青少年及成人期誘發:肥胖、情緒。
預防策略(綠箭頭)
脫敏治療
母乳喂養
糖皮質激素吸入治療
單克隆抗體、益生菌、維生素D、魚用於預防尚有爭議。
來自Curr Opin Pulm Med 2020
【環境刺激導致的反覆咳嗽】
環境中存在致敏因素會導致孩子反反覆復的咳嗽。
從三方面引起孩子反覆咳嗽:
第一是引起氣道反應性增高,
第二會引起氣道慢性炎症,
第三是引起孩子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高。
關注慢性咳嗽孩子的環境暴露
第一是環境暴露的類型。比如家中有寵物過敏,黴菌,油煙味,灰塵等。
第二是環境暴露的時長。比如孩子睡了一晚上,早晨起來就出現不停的打噴嚏,流鼻涕的過敏症狀,可能和睡覺的房間或睡覺的床上存在致敏物質有關,常見的有羽絨被,羊毛毯,珊瑚絨的毯子等。
第三是環境暴露的強度。比如家裡用84消毒液拖地板後,強烈的味道會刺激孩子咳嗽。家裡有多個人在室內抽煙等。
第四孩子由於年齡小,氣道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環境中刺激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慢性咳嗽,所以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來自Asia Pac Allergy. 2019 Apr
【過敏性鼻炎的預防】
花粉所致者
花香四溢的季節多多關窗,適當減少戶外活動。戶外回來洗個澡、換身衣服。
黴菌所致者
戶外活動注意點同花粉,保持室內濕度低於50%。潮濕的天氣使用空調除濕。清除積水,清理黴菌污染部位。勿用地毯,頻繁吸塵。
塵蟎所致者
整理家中雜物(地毯,填充玩具,窗簾等物),床上用品用防蟎的,保持室內濕度低於50%,經常熱水清洗床上用品。
動物皮毛所致者
不要再養是最有效的方法,儘管很多家庭不願意。不要讓動物進入患者的臥室,勿用地毯,臥室用具有HEPA功能的凈化器。頻繁吸塵。貓每周洗澡一次,狗一周兩次。
害蟲(嚙齒類動物、蟑螂)所致者
密閉食物來源,使害蟲無可吃之機。封鎖入戶通道,去除地毯/頻繁吸塵。使用滅鼠劑、除蟲服務。
PEDIATRIC ANNALS • Vol. 48, No. 12, 2019
--------------------------------------------------------------------------------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黃劍峰副主任醫師原創。歡迎轉發,幫助更多人。
黃劍峰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
呼吸科副主任醫師
擅長支氣管哮喘,支氣管肺炎,急慢性咳嗽,反覆呼吸道感染,嬰幼兒喘息的診治及肺功能評估。擔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兒童肺功能協作組委員,國家遠程醫療與網際網路醫學中心中國兒童哮喘行動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委員,上海市變態反應專科青年委員。發表包括SCI等論文十餘篇,參編《兒童哮喘門診》、《實用物聯網醫學》等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