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髮錯取消考試,這種事情大家可能很少聽過,至於考上人數太多,宣布取消考試,這應該更難遇到,但歷史上朱元璋就這樣干過。
一、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會試,此次考試朱元璋任命德高望重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官,考試後,會試錄取的52人,均為江南考生。
北方舉子大嘩,認為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護南方人。群情激奮的考生,將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隨後又到禮部示威,街頭巷尾貼滿了指責主考官偏袒同鄉的傳單,把個南京城弄得一團糟。
朱元璋得知後大怒,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等人重新閱卷,要他們增加入圍名額,選幾個北方舉子上榜。結果張信等人複閱後說,南方舉子文章最爛的都比北方舉子好,劉三吾判卷無錯。
這時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中交代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所以複閱才還是南方人上,朱元璋聽完後更怒,指大部分官員是胡黨或藍黨,將張信與白信蹈等二十餘人凌遲處死,命劉三吾戍邊,狀元陳䢿會元宋琮、探花劉諤等人,都以賄賂考官,革除功名,不是處死就是徙邊,牽連達千人。
之後朱元璋親自閱卷,同年五月再選六十一名進士,都為北方人。對比三月春天放榜都錄取南方人,時人稱這事件為南北榜或春夏榜。
二、南優北劣
南北榜案真的是弊案嗎?
不!這確實是場大冤案。主考官劉三吾在當時可是大儒,從元朝以來就享有名聲,明朝建立後,很多典章制度都出自他的規劃,科舉制度的條例、明初的刑法《大誥》、以及百科全書《寰宇通志》,《明史》稱其
為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
是個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而且當時正處在藍玉案的非常時期,藍玉案株連甚眾,無數官員落馬,試問這時候誰敢收賄包庇南方人呢?就算劉三吾有,負責複閱的張信等人,也不長眼收賄,這有可能嗎?
唯一的合理答案就是,劉三吾跟朱元璋說的,元朝以來,北方長期處於高壓統治,文化遭受極大摧殘,本來就民生凋敝,連生活都要不行了,哪還有讀書的時間和環境。北方遠不如南方,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南優北劣實屬正常。
事實上,劉三吾說的並沒有錯,從洪武三年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南方舉子的成績,就一直在北方舉子之上。南北榜案之前的六次廷試,狀元清一色都是南方人。而從錄取比例上看,也是南方中榜者越來越多,北方中榜者日益減少的趨勢。
南北榜事件的發生,只是給了北方官員發動清算的藉口,整個事件中,彈劾考官的御史們,大多來自於北方。後來修《國榷》的談遷也感慨說:
眾議洶洶,非為公怒,乃為私怨也。
三、帝王心思
既然劉三吾、張信等人無錯,朱元璋又為什麼把他們全部處死,宣布之前放榜無效呢?因為劉三吾、張信他們這次都猜錯朱元璋的心意了,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次的重點不在於是否公正的錄取考生,而是獲取北方的民心。
明朝起家自南方,北方本來就是最後才歸順的地區,這裡對明朝的向心力本來就不夠。而之前的藍玉案,牽連的大多是北方的官員,使北方出身的官員更少。此次科考,一個北方舉子都沒上,可能會讓人解讀為朝廷對北方加強防範,這不利於統治。
如果劉三吾、張信在皇帝過問時,體察上意,適度增額錄取一些北方舉子,平衡一下南北差距,那此事就能平安收場。
可是劉三吾、張信這次錯誤選擇,主張考試無弊。沒有下台階的朱元璋,只好使用暴力的手段,把負責閱卷的都處死,宣布前次榜單無效,再公布一份只有北方舉子的榜單。這就是赤裸裸的表示,朝廷是很重視北方,沒有重南輕北的問題。
南北榜案後,南北按照比例錄取進士成為不成文規定,直到明仁宗洪熙二年,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才制定辦法,卷子照樣彌封謄錄,但註明南、北字樣,分配名額是南六十,北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