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家譜相關知識

2019-09-20     魚知吾

一、關於「家譜」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宗法式家族是一種血緣組織,內部的血緣關係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維持和發展。即使舊的家族裂變成許多新家族後,以及新家族再裂變之後,各家族之間的血緣關係也必須十分清楚。一個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誰?始祖如有幾個妻子的話,誰是嫡?誰是庶?他們各有幾個兒子,名叫什麼?他們的妻又是誰,又各有幾個兒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現在眾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誰?誰和誰是什麼血緣關係?新家族始祖是從舊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來的?它又是怎樣一代一代地傳到現在?總之,家族成員之間的各種複雜的血統關係必須清楚。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係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傳授,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產生以後,人們就用文字把這種血緣記錄下來,這就是譜牒,是家譜、族譜的雛形。

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於「奠繫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繫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於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極度膨脹,選用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系」,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與之適應的是修家譜之風極為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同時,偽造世系門第的造假現象應運而生,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

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抬高李氏皇族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以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蕩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幾於絕跡。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政治環境的日漸寬鬆,政府採取的是一種不支持、不制止的寬容態度,纂修家譜過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動」又「沉渣泛起」、「死灰復燃」。社會各界對新修家譜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二、歷史上家譜的內容

明以前家譜所見極少,無以考察。明以後,一種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

「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繫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譜序

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了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2、譜例、譜論和目錄

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3、恩綸錄

又稱恩榮錄、褒頌、誥敕、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敕書、誥命、上諭、御製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4、傳記

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志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5、族規、家訓

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6、典制

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7、墓圖、墓誌

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8、派語

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占的分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9、捐款、領譜名目

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還有的以修譜宗旨編號,等等。

10、世系圖

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采歐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內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內世紀則以始祖(或始遷祖)奉為一世祖或一派祖。

11、世系表

湖南多稱齒錄。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號、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

清及清以後家譜的內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並非千篇一律,沒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因此,不同家譜內容上有增有減,有分有合,但世系圖、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成其為"譜"了。

三、現當代家譜內容

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的書,一般來說,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只是這些家譜並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

歷史上,孔子的家譜是最全的,他的後人中相當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這完全得益於中國人對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譜,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錯,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說服力了。

作為一個完整的家譜,在現當代通常可以分為六大部分。

1、序

序就類似於現在書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寫,也可以由外人寫。主要是通過另一個或另幾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族譜。通常情況下,新序在前面,舊的序也要包含在內並排在新序後面。

2、簡介

即使是對於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簡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內容有:刻譜凡例、本族譜本次創修(修訂)參與人員、時間、為什麼要修訂;此次編碼的依據是什麼;家族的整體情況、歷史、遷移史、當前分布、人數;本族宗派、字輩,即記錄每一代人起名規則;祖墳所在地、祖墳中各代分布圖;對祖先事考查、考證。總之,這裡不具體到某一個人,只是對整個家族進行整體描述。

3、人物誌

其實一本家譜本身就是人物記錄,但通常情況下,家譜中會記錄某一個或多個優秀的典型人物或團體。而記錄這些優秀人物時,常常格式多樣,有該人的傳記、他寫的文章書稿、獲得過的功名、官名、圖片、畫像、碑記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把同姓歷史名人強編入本族譜,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為後人續譜時,常常會因為這一次信以為真,而以訛傳訛。

4、世系表

世系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最簡單的家譜,有時只有一個世系表。世系表是記錄家族中每個人的關係,用計算機中的術語,這種一對多的結構是「樹」狀結構,但實際中的往往會比較複雜。當一個家族很大、人數很多時。會出現嗣出嗣入(通過過繼、領養、送人)、遷入遷出的現象。

5、世略表

通常情況下,僅有世系表的家譜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面對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這幾個字,你還能知道什麼呢?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記錄世系表中每一個族人簡歷的表。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為一,也可以單列。我認為單列更好,因為合二為一,常常導致世系表過肥過大,查找一個成員的時候非常麻煩。

我曾看過幾本家譜,很多家譜中,世略只寫到父名、娶妻、生子數及名字數,這樣寫雖然整體看上去挺規範,實際上也沒多大意義,因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這種信息。我認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個人都有完整的簡歷,但至少應該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職務、職稱、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簡歷、主要成績、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親的名、妻子簡歷、子女名、女兒出嫁地、所嫁人姓名。這樣不僅妻方家譜可以通過家譜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過自己家族查到女兒家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d3BTm0BJleJMoPMmC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