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中國的牛肉麵畫一張版圖
無異於尋到一個江湖門派
它們散落於城市的街頭拐角
盛滿城市的煙火與塵埃
挑逗過往每個行人的味蕾
以清湯,以麻辣,以鮮香
一碗牛肉麵是中國人獨有的江湖秘籍
時間,故鄉,風土,都藏在裡面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一碗面
走在路上的旅人們
用一碗牛肉麵便可以和全世界交朋友
吃牛肉麵,不吃蘭州,自是人生憾事。
蘭州,是武俠里的江湖,俠骨柔情,兒女情長。蘭州的牛肉麵也是如此,爽然蕭颯,似一個有著絕世武功的俠客,在清湯麵水裡肆意翻飛,快意恩仇。
在蘭州,牛肉麵是日常生活的標配。街頭巷尾俱是牛肉麵館,走三五步路便能撞見一家。在蘭州的小店裡來一碗正宗的牛肉麵,麵湯清透如鏡,麵條筋道入味,混合牛肉的鮮香與紅油辣子的鮮辣,再來點老陳醋,滋味是獨一份的鮮。整個蘭州的厚都在這一碗清透的牛肉麵里了。
蘭州的牛肉麵追溯歷史的話,淵源頗深,有史料記載的最早是在清朝。「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四綠(蒜苗香菜)、五黃(麵條黃亮)」為蘭州的統一標準。一碗清透的牛肉湯是蘭州麵條的靈魂,需得慢慢熬。這湯往往是牛骨熬成,熬至天光明媚時才成。蘭州麵館里,清早的第一鍋湯是最鮮美的。所以在蘭州的清晨,無論寒暑,常見街邊排著長隊的食客,翹首等待,不過都是為了這清早第一鍋牛肉湯。
食客進門一碗湯,一碗面,好似是入了一個江湖門派,喝完這碗湯,此後大家海角天涯,俱是兄弟。
蘭州牛肉麵的拉麵師傅們個個都好似隱世的絕頂高手,在五尺案台之間,拉扯開合,頃刻間便能拉出粗細均勻、樣式不一的麵條來。蘭州的麵條有許多種,吃起來也各有講究,各有性格。毛細溫柔,頭細隨和,二細陽剛,韭葉子平靜,寬面豪放,大寬粗獷。一般來說,女孩吃細面,男孩吃二細,中年老年偏好韭葉子與毛細,講究斯文吃細面,行事粗獷吃寬面,可謂奇妙之極。
有日本食客吃完這碗面,轉身拜師在蘭州,苦練拉麵數年,終於學成歸去,將蘭州牛肉麵開在日本,亦是大受歡迎。
巴蜀地區向來是中國的美食重地,而四川的牛肉麵又首推內江。內江牛肉麵素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稱號。內江人好吃、會吃,這在江湖上已是聞名已久。挑剔的內江人吃面也是極其講究的。
內江的麵條都是加鹼的,做得細長,又極筋道,細膩綿長。內江牛肉麵的精髓在於它的油辣子,紅亮如火,是將辣椒曬乾之後用油煎過,在石臼中搗成碎片,再淋上放涼的油而成,自然飄香四溢。牛肉也是佐以許多香料燒制而成,口感軟爛,香味入骨,聞之已是欲罷不能。
食物是人類永恆的鄉愁。年少時候嘗過的美味,一輩子都會留存在記憶中。
對於四川人來說,內江牛肉麵便是他們的鄉愁。許多人長大以後遠走他鄉,心心念念地也不過是一碗鮮辣爽口的牛肉麵。
畫家張大千便是如此。生於內江的他從小好食這碗牛肉麵。晚年到了台灣,再也吃不上這一口牛肉麵了,他便親自上陣做這碗紅燒牛肉麵,以告慰那思鄉的胃,也告訴遙遠的故鄉,他還未曾忘記這個味道。
世間一切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人事如此,美食亦是如此。誰能料想一碗四川的牛肉麵,輾轉他鄉,經年累月,添了諸多配料,卻成了一碗地道的台灣的牛肉麵。它雖改換容顏,但面里的那一絲鄉愁卻是不改的。這抹鄉愁,便是台灣牛肉麵的靈魂。
台灣早期是沒有牛肉麵的,因為在台灣,牛用來耕作,是不用來食用的。在上世紀大陸移民過去之後,大批的大陸親眷聚居在大大小小的眷村之中,關於故鄉的美食回憶在眷村裡重新發酵,形成了那個年代厚重的鄉愁。他們將故鄉的味道在台灣進行改良、融合,成了台灣的牛肉麵,又被稱為眷村牛肉麵。
台灣眷村
台灣的牛肉麵主要分為來自四川的川味牛肉麵,和山東的清燉牛肉麵。一個帶著四川的鮮辣,一個帶著山東的鮮香,都是遙遠的故鄉味道。
這一碗台灣的牛肉麵,是屬於那一批台灣人的私房記憶。它來自故鄉,帶著故鄉的迴音,又揉進了台灣的味道,一口下去,陌生又熟悉。不知多少來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吃著這同樣的一碗牛肉麵,找到了久違的故鄉。
據說後來有人去美國,將這碗牛肉麵也帶到了美國。美國的加州牛肉麵、加拿大的孫記牛肉麵便都可能是台灣牛肉麵的分支。可見這碗牛肉麵在世界亦是被肯定的美味。
如今,元宵剛過,掛起的花燈也紛紛落下。中國民間向來也有「上燈湯圓落燈面」的說法。上燈時候一碗湯圓,落燈時候一碗面,湯圓寓意團圓,面祈願明年喜慶綿綿不斷。
所以,雨水新綠的時候,不如就約上老友,舒舒服服地去吃一碗牛肉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