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第三產業的衝擊的顯而易見,從冷清寥落的街道、空無一人的商場到大門緊閉的餐飲店,憂慮重重的群眾不可控制地將憂慮擴大化,蔓延至各個行業,因而對於介於實體與金融之間的房地產行業,也有多種揣測,不少媒體則認為,疫情下的樓市正值「至暗時刻」,開發商的當務之急正是自救,然而當前的開發商需要自救嗎?
疫情下的樓市遭遇怎樣的誤讀?開發商是苦於自救,還是反而在竊喜?
房企的壓力顯而易見
媒體的質疑當然也可以理解,房地產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對於現金流具有極強的依賴性,疫情衝擊的突出體現在於「融資難」問題。如果對於信貸行業有所接觸,則會發現無論是銀行還是專注於小微企業的信貸平台,在資金回籠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壓力,接近全面性的停工緻使多數企業面臨極大的資金壓力致使資金斷裂甚至是破產,銀行以及信貸平台的壞帳率因此上升也基本成為共識。
而對於長期依賴貸款主要重要融資渠道的房地產行業,保持資金的高周轉的基本等同於維持其生命力,如果無法保證資金迅速回籠,即將面臨的是資金鍊斷裂,巨額負債導致的債務危機將使房企面臨毀滅的威脅,與此同時,伴隨疫情而生的賣房難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房企資金回籠壓力,如何自救,似乎成了房企的頭等大事。
房地產或將迎來報復性的反彈
然而,疫情的突發同時也暴露了另一個問題,住房的剛需性質進一步突出,從「武漢封城」至各大城市實施的小區排查、隔離措施來看,租房對於買房的替代作用進一步削弱,租客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有房不能回」現象,自如因此「坐地起價」甚至是「強制搬遷」事件,在無數異地漂泊的年輕人眼中看來,「房奴」的恐懼遠不如隨時無處安居的恐懼,因此專家認為,當疫情結束之後,房地產或將迎來報復性的反彈。
儘管當前仍然處於疫情期間,現在卻已經出現了反彈的苗頭,隨著新增病例清零的省份逐漸增多,新增病例清零的時間進一步延長、而復工率逐步提高,一線城市已經出現了住房成交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以廣州為例,復工之後,廣州一周的住房成交率,上漲率竟然高達177%,完全出乎大眾的意料。從房地產開發商的角度來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發商的拿地熱情也在進一步提高,從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1-2月份,全國土地成交額前十的城市土地成交額達2567億元,與去年相比反而增長了0.08%,其中北京上海的成交增速分別達到了14%、112%,在成交規劃建築面積方面,部分重點城市也有了明顯的增長,成都較同期增長39%,常州增長208%,上海增長20%。
預想的降價潮並未到來
房企如何進行自救,包括央媒在內諸多媒體,暗示或者明示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降價。從購房者的角度來看,這當然喜聞樂見,甚至猜想在疫情的衝擊下,各行業的全面復甦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高度依賴現金流的房地產,降價潮的來臨或將不可避免。的確,中小房企已經出現了降價賣房的現象,這是由中小房企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水平所決定的,降價賣房對於中下房企而言至少是減輕損失的明智途徑,但對於市場占比不斷膨脹的大型房企來說,「買漲不買跌」依然是不變的信條。
受疫情衝擊放棄買房的購房者,即使沒有疫情這一突發事件,購房能力以及購房意願不在開發商的重點 考慮方面,即使選擇降價,受疫情影響失去購房能力群體所能接受的降價幅度,實際上也不在主要大型房企的承受範圍之內,反而給投資者釋放了更加惡劣的信號,而已經購房的老業主在面對自己最重要的保值品——住房降價時,必然是眾怒難消向開發商施壓,與此同時降價並不能帶來購房率的上升,這對於開發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我們看到,開發商此時的選擇非但不是降價售房,甚至是選擇漲價,以上海的房價走勢為例,2020年1月以來,上海的房價均價走勢呈現出上漲趨勢,3月份二手房均價達51232元,環比上月上漲0.2%,同比去年上漲3.5%。
隨著疫情的好轉,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張伯禮聲稱3月底武漢新增病例有望基本清零,對於疫情在4月底之前結束的預期,也越來越受到認可,房地產的「至暗時刻」還沒到來,就即將迎來新的轉機,而在疫情期間網上購房率的提高,或將帶來新的購房趨勢。
長期堅持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大家點個贊,以示鼓勵。喜歡我就關注一下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