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慶木
裕溪河是巢湖重要的出水通道,也是合肥市實施「通江達海」大交通戰略的黃金航道。裕溪河現起自巢湖閘之湖口(建設巢湖閘前則源於巢城西壩口),在銀屏鎮釣魚台旁的錐子山(即東龜山)麓出巢湖市境;經含山縣東關後,河水一路向東在裕溪口注入長江。裕溪河流經巢湖市區域內的河道有30多華里長,這一段河道被沿岸人民愛稱為「大天河」,她的兩岸河網地區是巢城東郊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
時光飛逝,川流不息的裕溪河水訴說著巢湖東湖區歷代以來圍墾造田及其後兩岸圩區開發治理的滄桑變遷,映襯了裕溪河畔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記錄了兩岸人民爭取翻身解放的血與火鬥爭歷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艱難曲折的前進腳步,展示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欣欣向榮的建設發展新面貌。
(一)
古時巢湖湖面廣闊,其出水口位於現巢湖市銀屏鎮釣魚台的東龜山與含山東關及無為的三縣市交界處。今巢湖閘湖口以下至含山東關之間裕溪河兩岸的廣大圩區,當時還是浩渺的巢湖東湖區;東漢末年,這裡曾是魏吳相爭時水師對陣的古戰場。只是隨著人類活動和泥沙淤積,這裡先是變成沼澤荒灘,其後由歷代不斷圍灘墾殖和屯村造田,原先湖區就逐漸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圩口。至北宋時期,現巢城東郊的廣大河網地區已是水鄉人生生不息的家園,裕溪河隨之成為巢湖東端的入江河道。
從前,巢湖市境內裕溪河兩岸圩口眾多:北岸有滸城圩、落城圩、沈家圩及相鄰含山的都勝圩和張公圩等,南岸有官圩、三勝圩、張小圩、高小圩、魏家圩和黃周圩等。那時的圩口較小、圩堤單薄,每逢夏季汛期遇較大洪水,則會發生決堤破圩。特大洪水破圩後,兩岸一片汪洋澤國,人民飽受洪災水患、苦不堪言。於是,聯圩並岸成為人們防禦洪水災害的重要措施。1958年冬季,北岸的亞父公社組織社員冬修,將落城圩與沈家圩相聯成落沈大聯圩;1962年後,南岸的岱山、秀芙和釣魚三個公社也發動群眾建成了岱山聯圩和黃周聯圩。
巢湖市境內的裕溪河兩岸廣大圩區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家禽、水產品重要產地。解放後,黨和政府對圩區的安全渡汛極其重視,每年都要組織冬修圩堤;而當汛期來臨,縣裡就在亞父鄉落城圩下份村設立裕溪河防汛指揮所,調運防汛器材、組織防汛力量,直接指揮兩岸的防汛工作,以確保流域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值得提出的是:1971年冬季,由原巢湖地區組織對巢湖市境內的裕溪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疏河改堤的整治,是歷年河道整治中工程量最大、效果最為明顯的一項工程。這次整治跨時兩年,投入勞力達5萬多人,共完成土石方計1010萬立方米;當時在抱書橋到釣魚台約30華里長的河道兩旁擺開水利興修戰場,工程項目包括七里段退建、懷書廟退建、下份村切堤、劉墩切攤、南埂切攤、中份村龍壙填充和黃周圩李家灣切堤退建及從劉家灣穿圩開挖新河等。工程完工後,達到河道增寬、堤埂加固、水路縮短、泄洪量增大等要求。這項工程在裕溪河治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進入新時期後,巢湖市巢城區領導按新的防洪標準,組織力量花三年時間對落沈大聯圩進行「強筋壯骨」的修整,使之能抵禦12.5米高程的洪水;而南岸兩個聯圩的堤防也經過連年冬修得到加固。這樣,在1991年和1998年兩次夏季較大洪水時,裕溪河兩岸圩區均平安渡汛,農業生產也獲得豐收。前幾年,巢湖市對裕溪河兩岸的新一輪治理又陸續展開,這次總投資達1.3億元的諸多治理工程為:堤防加固工程、護坡工程、堤頂防汛道路工程及穿堤建築物(涵閘和排灌站)等。工程實施後,裕溪河道防洪標準提檔升級為:沿岸岱山聯圩、黃周聯圩達20年一遇,落沈聯圩可達50年一遇。
裕溪河在合肥地區「通江達海」的合裕航道中占咽喉地位。建國以來,國家對裕溪河道及航道建設也十分重視,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前、中期分別建設了巢湖閘和裕溪閘兩大水利骨幹樞紐工程,使之對全流域發揮了防汛、排澇、灌溉和航運方面的綜合效益。前幾年,安徽省政府及原地級巢湖市又投資對兩處的水閘和船閘進行改建、擴建,使之防汛排澇能力大增,通航能力也成倍增加。現在,裕溪河中6000噸級大型船舶已能常年行駛,內河航道中的大型船隊穿梭來往,合裕航線上的黃金水道正發揮著巨大的運輸效益,對於促進合肥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巢湖市境內裕溪河兩岸的山水,既孕育了中華古老的文明,也蘊含著深邃而厚重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南岸銀屏鎮岱山腳下的銀山村,考古發掘了約2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化石和活動遺址,定名為「銀山智人遺址」,後申報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北岸城郊的放王崗,則因商湯放桀與南巢、桀死後葬於此而得名;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掘多座漢代封土堆古墓時,出土有大量珍稀文物。這些文物現陳列在「放王崗漢墓博物館」,以展示巢湖地域輝煌歷史和古代文化精華。落城圩北面的旗、鼓二山系歷史名山,不僅由於此山是西楚項王謀士、被尊稱為亞夫范增的故里(旗山,也稱亞父山),也因「旗鼓相當」這一著名成語傳留後世而揚名。值得現在人們憑弔懷古的還有下游釣魚台附近的東龜山(歷史上稱為濡須山)。三國時期,這裡是湖口「東關」,魏吳曾在這一帶長期交戰,出現過鼓響號鳴、旌旗飛揚,刀光劍影、硝煙瀰漫的鏖戰場景。如今,雖已煙消灰盡,但踏訪關口、登山遠眺,仍可體會到「雄關依舊在,濡須水長流。歷史著底色,煙波成文章。」的壯美意境。
出巢城東山頭,如乘小船沿裕溪河順流而下,就會觀賞到兩岸景色秀麗的自然風光,展現在面前的猶如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水墨畫卷,令人流連忘返。且不說歷史上留下「抱書橋與懷書廟」的典故文章讓人難以忘懷,也不談列為「古巢十景」之「岱岫晴雲」、「芙蓉疊翠」與「浮丘釣台」至今仍吐露芬芳使人陶醉其中;就是尋常可見的沿河圩區里稻花飄香、漁歌陣陣、炊煙裊裊、雞鳴狗吠的場景,也會使人有神往迷戀之感。如站在河邊的圩堤上,早觀籠罩在晨曦薄霧中錐子山上寶塔旁的東升旭日,晚眺西連巢湖波接雲天的水鳥與彩霞,更會令人心曠神怡。身臨其境,不由得你會大讚一聲:美哉,裕溪河!
值得沿河圩鄉人留戀的是,裕溪河畔在上個世紀所展現的特有水鄉風光是那麼清新和恬淡,會勾起人們對故土和鄉情的憶念。
鏡頭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裕溪河裡南來北往的大多是小木船。遇順風時扯起帆蓬輕舟疾駛,船工在船尾掌舵哼起小調,看上去一派悠然自如神情,真令人羨慕;而在逆流、逆風時行船,則全憑人力在岸上背纖拉行,船工們彎腰如弓、用力向前一步一步艱難行走,又會使人感到心酸與憐憫。那時河水常流、草清水凈、魚多蝦肥,漁民常在河裡捕魚撈蝦:或一人獨坐小腰子盆中張網下釣捕雜魚,兩手握把輕鬆划水,顯得十分自在;或八九張魚網盆集體行動,盆頭小青年用勁划水,盆尾老漁翁巧手撒開漁網落下水中、濺起陣陣水花。收網捉魚時魚跳人樂,一片歡聲笑語,漁家歡樂喜形於色。
鏡頭之二:在以後的六七十年代里,農村社、隊運肥和運糧的水泥船在河中穿梭來往於鄉村和縣城之間,有時十幾條船集體行駛,青年社員划船你追我趕真是生龍活虎、神采飛揚,而企盼豐收的歌聲則伴隨著划槳水聲久久飄蕩。更令人振奮的是每當端午、夏至節氣時,沿河農民組織劃龍船慶賀,從抱書橋到釣魚台的長河中,有時竟有十幾條龍船激烈角逐。河兩岸圩堤上站滿了觀看群眾,他們放鞭炮、迎賓船,喜笑顏開;而小孩子們則在圩堤上奔跑,跟著賽船助威吆喝,更是熱鬧非凡。
鏡頭之三:在七八十年代農村新發展時期,圩區農民掀起購買機帆船參與水上運輸熱潮。沿河村莊的運貨大船串湖跑江做生意,還有十幾條客船往返於巢城,河水中「船來船往」、航運一片繁忙。早上有大批農民攜帶農副產品從各地乘船進城,下午他們則帶著買回的農資及生活用品返回家鄉。河中機帆船隆隆馬達聲不絕於耳,東壩口碼頭上人們手提肩挑貨物上下客船絡繹不斷、你呼我喊熙熙攘攘,洋溢著水鄉農民新生活的熱鬧氣氛。現在,由於兩岸陸上交通的通暢,沿河農村那種繁忙的水路運輸場景已很難再現了,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這倒讓人有些惆悵和懷念了。
(三)
裕溪河水流千古,盡觀歷朝烽與火。漢代以後,陸騎水軍的征戰硝煙逐漸消失,於是:圍灘造田、湖口漸縮,築堤成圩、繁衍生息,河道水流、舟楫行走。元末,巢縣水軍將領俞廷玉、俞道海父子在巢湖訓練的水師勁旅就是沿裕溪河水路進發到裕溪口,並在長江大敗元軍;從而被朱元璋倚重,成為明王朝的開國將領和有功之臣。太平天國著名將領陳玉成與清軍的「三河大戰」及民國時期打北伐戰爭時,裕溪河也是作戰雙方軍隊漕運糧草的重要水路通道。因此,「長毛打仗」及「南北軍交戰」曾是歷史留給兩岸後世的古老話題。
在現代史上,裕溪河畔更是濃墨重彩繪製了革命鬥爭的壯麗畫卷。1938年春夏之交,日軍侵略中國後大舉進犯皖中,合肥、巢縣等地相繼淪陷。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犯下了滔天罪行,巢湖大地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年5月初的一天,日軍小股部隊沿落城圩侵擾時,在南埂遭遇川軍楊森一部還擊後傷亡數人。於是,日寇淫威大發,增兵進行報復:到楊小村藉口搜查「馬鬍子」,竟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大開殺戒,當場用步槍擊、軍刀殺等手段一次殺死該村7名群眾。鮮血染紅了河水,蒼天也為之動怒!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東進抗日的新四軍決定在裕溪河邊尋機打擊敵人。5月11日夜,新四軍四支隊九團團政委高志榮帶領精幹的小分隊秘密潛入南岸岱山三勝圩的蔣家河口;於5月12日早上,向從巢城沿河下鄉掃蕩的兩艘日寇汽艇發動襲擊,共斃敵20多人,繳獲長短槍9支和一些其他軍用物資,取得了重大勝利。蔣家河口戰鬥意義重大,揭開了新四軍江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和決心,連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也發電祝賀,表示嘉獎。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裕溪河畔的人民也積極參與打擊日寇的各種鬥爭。當時,河南岸是巢南銀屏山根據地的邊緣地帶,新四軍派部隊與地方游擊隊一道經常在此活動,開展抗日游擊鬥爭,努力擴大抗日的影響。而河北岸是敵占區,為強化治安,日偽在淮南鐵路的四橋、五橋和沿河落城圩南埂下份村都修築了碉堡,利用下份村碉堡扼守南岸北口河與大王廟兩處交通要道,阻斷巢南根據地與北岸陶廠至福山一帶和含抗日根據地的聯繫。為了建立溝通這兩個根據地之間的交通聯繫,巢縣地下黨組織派人到落城圩南埂一帶活動。他們了解到日本鬼子在楊小村屠殺群眾的血案,就通過聯繫與啟發引導,發展了該村楊恆清(其父被害)、楊坤山、李德成、楊恆志(其母及二哥倆人被害)等人參加地下交通工作,並吸收他們為地下黨員。其後,正式成立楊小村黨支部。楊小村地下黨支部成員多次在夜間避開下份村敵人碉堡的崗哨,在南岸大王廟與北岸清溪河口之間做好交通員的渡河接送工作,或直接傳送來往情報,完成了地下黨組織交給的交通聯絡任務,為抗日鬥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裕溪河兩岸人民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淮海戰役後,我解放大軍於1949年初就全部解放了皖中地區,並在長江北岸備戰訓練,準備發動徹底摧毀蔣家王朝的渡江戰役。此時,裕溪河兩岸人民籌集糧草物資,踴躍做好支前工作;很多水鄉群眾捐獻木船、爭當水手,積極投入到渡江戰役的訓練中。其中,最著名的有釣魚鄉黃周圩東張村的船民張孝華,他作為渡江支前突擊中隊長帶著自家7噸木船,與兒子張友香一道參加渡江戰鬥。4月20日夜,他們父子倆和三野27軍80師240團大部隊一道從無為泥汊出發,向江南進發。他巧掌船舵,兒子拚命划槳,巧妙避開江中敵船,於夜22時25分安全地將全船26名指戰員最先運送過江參加戰鬥,為渡江戰役作出了重大貢獻,獲得前線部隊首長授予「渡江支前模範」的光榮稱號。1959年慶祝建國十周年時,南京軍區派人將他在渡江中運送部隊的木船專程送到北京中央軍事博物館參展,並進行長期陳列。1964年9月,張孝華父子還榮幸地被選送進京參加國慶觀禮。現在,安徽省合肥市的渡江戰役紀念館也對張孝華「渡江第一船」的光榮事跡作專門介紹和褒揚。
(四)
裕溪河兩岸風景如畫,萬物生生不息,靜靜流淌的河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時期社會前進的腳步。
解放初期,社會還不太安寧,落城圩區各行政村經常組織民兵去淮南鐵路進行護路護橋;遇到重大節日,民兵們身背帶紅綢子的大刀在四橋、五橋的碉堡邊站崗放哨。1953年冬,「毛人水怪」恐怖謠言在巢縣農村傳播,鬧得各地人心惶惶。為安定社會人心,圩區各地組織民兵每晚沿圩堤巡查,以保一方平安。
1956年開展農業合作化,沿河各地群眾懷著喜悅的心情,動腦筋為他們自己的農業社起個好社名。當時,城郊有官圩、崗嶺,河北岸亞父鄉有書橋、七里、亞光、勇進、前進和旗麓等;河南岸的岱山、黃周等鄉有三勝、雙喜、沿河、先鋒、箕山、長豐、愛國、民主和釣魚等農業社。這些百花齊放的好社名,體現了當地農民企盼過上好日子的願望。
在六十年代那個火紅的日子裡,電力下鄉給農民新生活送去希望,亞父公社率先進行農業電氣化試點,電犁電耙等新農具使用,為農村增添了光和彩。更使人感到歡樂的是,沿河兩岸農村文藝體育活動非常活躍地開展起來,豐富了社員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多村莊在曬場上因陋就簡地建起了籃球場,各村青年籃球隊員背起籃球在兩岸互訪,開展友誼賽,為圩鄉增添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群眾性文藝活動也開展得非常火熱:犁田耙地時廬劇小調勾人情懷,栽秧田裡陣陣秧歌聲清脆悅耳。春節期間民間燈會歌舞巡迴各村,水鄉獨有的河蚌燈、鯉魚燈、跑旱船、踩高蹺等逗人樂趣;公社每年一度的文藝匯演更是異彩紛呈,為農民選手登台表演提供了舞台。歲月雖已流逝,但很多場景還深深印刻在人們腦海中,使人憶之有味、念之情深。
到了七十年代時,圩區的多種經營開始興起,在千方百計爭取糧食高產豐收同時,集體副業有了大發展,家禽養殖形成規模,養魚、栽菱藕、荸薺等水產業有所擴大,特別是對過去只是燒鍋料的稻草進行深加工,農戶搖草繩、編草袋形成產業。農民收入增加了,過去村莊的土牆草屋不見了,沿河兩岸全部都變成紅磚牆、青瓦房,圩區已是舊貌換新顏。
其後,實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圩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大了。沿河兩岸農村裡,有的農戶開展糧食加工、家禽加工,有些農戶購機帆船跑水路運輸、遠銷大宗砂石料,有些農戶組織建築隊,有的農戶到外打工、承包種田養魚等。在國家的支持下,電話線架到了農村,圩區修起了公路,各式車輛跑起來,大大方便了圩區的陸路交通。而且,圩堤上蓋起了樓房,兩三層的小洋樓櫛次鱗比,特別耀眼。過去,農民嚮往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社會主義新生活,在圩區也變為現實。進入新世紀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在圩區興起,兩岸圩區正呈現出新的氣象。
(五)
在實施工業化、城鎮化的新型戰略中,裕溪河兩岸更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正描繪著新的發展藍圖。根據城市規劃,巢湖市先把城東滸城圩擴進市區,再將安城圩原居巢工業園向東推進到整個落城圩;並經省政府批准,在此建設居巢經濟開發區。經過最近幾年的築巢引鳳與投資開發,城東裕溪河北岸的居巢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巢湖新港在抱書橋下七里段建成後已在吞吐貨物,成為合裕航道中最大的內河港口;擁有糧食、油脂和飼料各30萬噸加工能力的中糧集團產業園已初步建成投產;以後,又有省內內外多家公司簽約、各投資多個大型項目入駐園區;並且,開發區所在地落沈聯圩的城防工程和南岸銀屏鎮圩區大堤也作為裕溪河治理的重大項目正在建設中。
現在,按城市規劃,亞父路己向南延伸、跨裕溪河再建一座大橋,使城區新增一條跨河道路、形成外環路後與城南聯成一體。此外,巢湖至廬江的新S316一級公路改道從長江東路旗山東麓進入落沈圩後,在亞父街道中份村跨裕溪河又建一座大型公路橋到銀屏鎮沿河村後向南進入銀屏工業園,使得巢湖市區外環的南北交通更為便捷。更使裕溪河添彩的是,京福高速鐵路和北沿江高速公路都從巢湖市過境,在銀屏鎮釣魚台附近橫臥在裕溪河上,真是無比壯觀。現在,巢湖閘水利樞紐與千古濡須口旁兩條鋼鐵巨龍將成為裕溪河在巢湖市境內首尾相應的兩道亮麗風景線。
在裕溪河北岸大發展的同時,河南岸銀屏鎮白牡山下與躍進圩之間,海昌水泥公司已建成投產,並在此形成大型水泥生產基地。該公司還由廠區經魏家圩建成一條水泥運輸管道,並在河邊建成一座大型貨物運輸碼頭。眼前可以看到,雄偉的生產廠房高高聳立在扁擔山下、夜晚一片燈火輝煌,數千米長的巨型運輸管道從山旁蜿蜒伸向河邊,河岸碼頭上近十台大型龍門吊不停地升降裝卸貨物,不時有十幾條大型運輸駁船集結在碼頭上。現在,裕溪河畔正呈現出一派繁忙的工業生產運輸景象,這正是巢湖市實施工業化戰略的生動寫照。
巢湖市大發展使裕溪河兩岸出現了大變化與新面貌,真可謂:裕溪河水訴春秋,歷經舊顏覽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