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住宅凸顯「短板」?3套房降15萬4個月賣不掉,預示了2個趨勢

2020-02-24     藍白觀樓市

大家應該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最近兩年,房價波動的振幅越來越窄了。

比如,在2018年,按照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數據,100城房價指數漲幅是5%,同年各個城市發布的調控次數達到了450次以上。

到了2019年,100個典型城市漲幅變成了3%,明顯出現下降,各個城市發布的調控次數達到了620次。

不光是房價漲幅變窄,房價上漲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仍然以2018、2019年為例,無一例外,都是在3-5月份房價開始上漲,隨後的下半年開啟了「降價促銷潮」,呈現出「上漲時間,下跌時間長」的特徵。

照此來看,2020年樓市更加不樂觀,因為最近一個月超過100個城市都關閉了售樓部,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都是零成交,返鄉置業潮、小陽春等行情幾乎板上釘釘不會再出現了。

除此之外,樓市還面臨一個尷尬的情況,經歷了此次風波,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稀罕」高層住宅了。

1,高密度、高層、高容積率的住宅凸顯短板。

我們的房地產市場發展到現在,最特殊的地方就在於以高層住宅為主,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組數據,中國超150米以上的高樓大廈,總數量占全球的近1/3,世界排名第一。

2018年,中國各個城市共建成88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這一數據比美國紀錄竣工的13座摩天大樓數高出7倍。

大量的人口集聚在狹小的空間裡,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比如更活躍的創業氛圍,24小時的不夜城,發達的公共運輸體系。

不過,最近很多人都在反思,城市裡的高層住宅,沒有「相濡以沫」,更沒有「抱團取暖」,有的只是蝸居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漏、通風系統、煙道、下水道影響了一整棟居民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群集聚越多,高層住宅的短板越明顯。

2,手裡3套房降15萬,掛了4個月賣不掉。

據新浪財經報道,深圳一位喬姓業主最近很苦惱,在深圳有3套房子,寶安一套、羅湖一套、前段時間在光明也買了一套,現在想賣掉羅湖的一套房子,但掛牌4個月都無人問津,年後大家都在降價想脫手,這位業主還是想等過段時間再看看。

這位業主從剛開始的兩個月一直堅持不降房價,迫不得已在年前1月從480萬元降到465萬元,降了15萬元,中介要求再降價,但他覺得,465萬都不願賣掉,再降價已經到自己底線了。

他的考慮很簡單:雖然現在樓市被冷凍,也沒人看房,但他堅信二手房市場過段時間會恢復生機,就像去年10月份之後的深圳樓市一樣。

問題是,這3套房子捂在手裡,還能捂多久呢?要知道,他最先掛出去的那套房子,已經掛牌4個月了,彼時還是深圳樓市比較強勢的時間,現在有了特殊事件的影響,真正想恢復市場人氣,不知道還要多久。

他的遭遇並非是個例,根據證券時報昨天的統計,在2019年,99個城市房價回落,大部分以三四線為主,其中清遠、肇慶、瀘州、資陽房價動輒下跌10%以上。

按均價10000原來算,1套100萬的房子來算,下跌10%就意味著10萬塊直接「打水漂」,如果考慮到部分區位不佳、位置一般、房齡老舊的小區,降幅可能會更大。

高密度住宅不再受歡迎,二手房成交開始變得冷清,這兩種現象同時出現,預示了什麼趨勢呢?

首先,買房以後將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不要一哄而上。

買房這件事已經變得越來越「個性化」,以前大家都瞄準高層住宅,是因為購房者的需求比較單一,城鎮化進程初期,大家都只想在城市裡有套房子就行了。

最近兩年,形勢悄然間在發生變化, 尤其是2020年開頭這段時間,很多人開始反思擠在高密度社區中是否能帶來安全感。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購房需求會更加多樣化,有人偏愛低密度遠郊新房,有人想回農村老家,也很多購房者會傾向於多層樓房和小高層,開發商的產品也不會再像原來那樣單一,以30層以上的高樓為主了,更多的低密度社區、大戶型會湧現。

其次,一二線核心城區的住宅價格依然會反彈,三四線的高層住宅堪憂。

上文提到的3套房子降15萬,4個月還賣不出去,業主的心理是「再等等」,他的底氣來自於哪裡?

當然是深圳源源不斷流入的人口,短期內雖然市場被冰封了,但長期來看,長三角、珠三角等一二線城市,依然擁有充沛的人口流入動能。

從三四線流出,流入到一二線,這樣的人口趨勢是難以逆轉的。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一二線樓市的常態將是圍繞價格中樞的「上下」波動,但三四線市場的高層住宅,長期來看將面臨沒有接盤者的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9deHABgx9BqZZIPH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