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紹海塘
歷經風雨,紹興海塘依然屹立在江海邊。
紹興海塘是蕭紹平原上的一道屏障,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江海邊。歲月悠悠,這條「巨龍」見證了無數的風雨歲月。千百年來,紹興海塘一直是紹興這座古城的御潮屏障,是一條真正的「海上長城」。直到今天,它還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紹興海塘演變史,就是紹興人民的治水史
紹興海塘始於春秋,後屢經增修,到明嘉靖年間蕭紹海塘全線貫通,清代多用石料加固。長長的海塘,蜿蜒在江海邊,成為紹興人民治水歷史的活教材。在孫端鎮鎮塘殿,記者看到,曹娥江邊,巨石築成的海塘雄偉壯觀,這些古老的石頭散發著歲月氣息,歷代加固的條石與古石頭融合成堤,見證了曾經驚濤拍岸的歲月。
紹興水文化專家、《中國鑑湖》編輯部主任陳鵬兒告訴記者,紹興海塘創建有著它的原始水環境。當時的古越大地在海退以後,出現了濱海沼澤平原,沼澤平原上主要有曹娥江、浦陽江、若耶溪3條潮汐河流。那時的紹興,處在世界3大涌潮河流之一的錢塘江涌潮區,這就是紹興海塘形成的原始水環境。
紹興海塘的發展和演變,是一部漫長的歷史。越國時期有史可記、有跡可考的主要有石塘、練塘、富中大塘3處海塘。石塘在航塢山附近,約寬89米、長487米,在海灣的山坳里;練塘在曹娥江入海口;富中大塘在吼山壩頭山一帶,從壩口村壩頭山延伸到東郭一帶。富中大塘內的農田有6萬畝左右,是越國主要的糧食基地。
陳鵬兒向記者介紹了紹興海塘的發展歷史。他說,東漢築鑑湖後,北部平原灌溉區出現了零星海塘,但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到了唐代,開始大規模修築海塘,出現了百餘里的會稽海塘和40里的山陰海塘,當時海塘都是土塘。宋代出現了大規模石砌海塘。山陰海塘有三分之一改建為石砌海塘。到了元代,首次出現樁基的重力石塘。上虞百瀝海塘是錢塘江兩岸海塘中最早出現的樁基重力石塘。明代三江閘建成後,連起了會稽、山陰海塘,封閉了山會海塘,這就是蕭紹海塘。明清海塘規模很大,西起蕭山麻溪壩,東至上虞蒿壩,包括西江塘、北海塘、後海塘、東江塘和蒿壩塘,全長117公里,從此,紹興形成了內河河網水系,成為真正的魚米之鄉。新中國成立後,紹興治江圍塗,水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柯橋一帶圍墾面積14.3萬畝,上虞圍墾面積31.4萬畝,僅柯橋就修築海塘90公里,上虞則更多。
從最早出現的海塘算起,紹興海塘已有2500多年歷史,紹興海塘的演變,可以看作是紹興人民一部完整的治水史。
歷經風雨,紹興海塘依然屹立在江海邊。
保護好紹興海塘,讓其成為歷史見證
「胼胝深感昔人勞,百尺洪梁壓巨鰲」。錢塘江南岸海塘千百年來擋潮蓄淡,保證了紹興農業生產和發展,保障了生靈免遭洪潮吞噬。
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副會長邱志榮認為,浙東海塘可謂我國海塘工程史上的源頭之一,河姆渡考古已發現有簡易海塘遺存,在東漢《越絕書》中更有越國早期海塘記載。海塘是寧紹平原發展的首要水利工程,自古以來擋潮蓄淡、拓展疆域、護衛百萬生靈,保障生產經濟;海塘文化帶,潮起潮落,璀璨輝煌,無可替代。
紹興海塘有著重要的物質文化價值和自然生態價值,海潮從曹娥江口到三界之地,浩浩潮水,是獨特的自然景觀。堤塘周邊名人輩出,先賢們在海塘邊寫下眾多哲學、文學名篇,形成了重要的海潮文化。邱志榮說,東漢王充長期生活在曹娥江邊,在潮起潮落中,觀察到了萬象變化,啟發了他對自然的認識,他在《論衡·書虛》篇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大小滿損不齊同」,第一次明確把潮汐成因和月球運動密切聯繫起來,寫下了充滿唯物主義思想的篇章。海潮壯觀,許多名人觀潮記潮。李白「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千古傳頌;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創作的《白洋潮》,是文學史上一篇著名的小品文,文章記敘了作者在海塘觀潮的過程。偉大的文學巨匠魯迅,兒時就從外婆家到海塘觀潮,並在自己的作品中記下了看潮的經歷。
邱志榮說,蕭紹海塘,不可複製,舉世聞名。現在的海塘,雖然功能作用相對小了,但文化遺存價值在不斷提升。像三江閘,就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浙東運河水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有的海塘已被埋在地下,但仍有諸多塘體完整地屹立著。海塘既是物質文化遺產,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塘工程建築技術還在遺存中完整地保留著。紹興海塘塘址的選擇和日常管理也有其獨特價值,體現了先人的高超建築技術和治水能力。
邱志榮認為,感恩前人,正視歷史是一種良知,保護好文化遺存是當下人的責任。蕭紹海塘是紹興的,也是中國和世界的,要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理念,千方百計保護好紹興海塘文化帶,讓其成為紹興人民改造自然,與水和諧相處的重要歷史見證;要充分認識和挖掘海塘的歷史文化價值,開展地上和地下的海塘遺址的全面系統保護;要傳承、弘揚全民合力修海塘的偉大精神,建設好紹興美好家園;要結合杭州灣大花園建設,讓古老的紹興海塘成為文旅融合的典範。
紹興海塘價值巨大,是世界級文化遺產
紹興海塘的歷史文化價值巨大,它御咸蓄淡,以人力代天功,造福一方,為紹興城市不斷發展提供了保障。
陳鵬兒說,中國水利史評價「紹蕭生聚茂盛,蔚為名郡者,實利賴之」。蕭紹海塘是近200萬人口的御潮屏障。紹興在世界涌潮區域,建設海塘的技術,在國內外同一時代處於領先水平。在2500年修築海塘歷史中,紹興成為治水典範,並形成了尊重科學、艱苦奮鬥、團結拼博、不折不撓的圍塗精神,成為紹興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紹興的蕭紹海塘、百瀝海塘比較完整,全長共99.2公里,除去山體,海塘全長有85.5公里。紹興海塘是中國水利文化的典型符號,是紹興的「海上長城」,具備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保護處馬峰燕博士這樣說。
業內人士認為,紹興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文物有不少,比如宋六陵、海塘、海上絲綢之路等,但單獨申遺有難度。比如宋六陵,紹興市在考古發掘基礎上,摸清宋六陵分布、規格等情況和健全保護機制措施後,可聯合河南鞏義北宋皇陵一起申遺。目前,中國歷代王朝如明十三陵、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西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宋朝是中國文化藝術登峰造極的時代,作為一個朝代歷史文化代表的宋六陵,其價值不可估量。海上絲綢之路有望申遺,紹興的越窯遺址,有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點。此外,紹興古城、古橋、越國王陵、大禹陵等也都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紹興海塘同樣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有關方面也曾打算將海潮和海塘申遺,當然,紹興海塘申遺,可能要聯合全省海塘,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可以說,紹興海塘價值巨大,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文化遺產。
(原標題《紹興海塘 一條真正的「海上長城」 2500多年的海塘演變史,就是紹興人民一部完整治水史》,原作者周能兵。編輯阮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