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埠鎮明清老街趕上了好時代

2019-12-12   陌上太極

一、明清老街的呼喚

這幅規劃圖,是2017年8月我從朋友圈裡看到的,據說是蘇埠老街整體規劃圖。以蘇埠明清老街為主旋律,銜接了尤巷、東南西北四條街道,清新脫俗的格調,雅俗共賞的風格,美輪美奐的場景,令人嘆為觀止,著實讓我感動!

畫面中,小橋流水人家,青磚灰瓦建築,綠色垂柳點綴,三五成群的過客,清純消閒的看客,他們仿佛一下子遠離了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逃離了車水馬龍的擁擠人群,能夠融入到休閒安逸的世外庭院,一覽無餘盡有餘,滿地春輝競爭輝:心靜無為自然涼,濁酒言歡萬事寬,真好!

二、明清老街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2019年12月11日,期待已久的蘇埠明清老街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了。來自裕安區副區長、人大政協等相關部門領導,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和藝術學院院長、安徽古建築設計院院長參與了開工儀式。

蘇埠鎮明清老街保護修復工程開工儀式現場,蘇埠鎮黨委書記晁書記在開工儀式上講話。

群眾參與意識極高,大家都在全神貫注洗耳恭聽。

三、風韻猶存的故鄉情韻

蘇家埠鎮,自宋代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境內古蹟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千年老街保存完好,青磚黛瓦、重梁高脊訴說昔日蘇埠的繁華,街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白麻會所、劉銘傳當鋪、匯康錢莊、肖隆盛米行、王大忠私宅等。徐帥銅像和蘇家埠前線指揮埠舊址永慧寺以及蘇家埠戰役總指揮部舊址朱家大院牆講述著當年紅軍戰史上「圍點打援」的輝煌勝利,永慧寺和朱家大院牆已是省級文保單位。

蘇家埠經歷了宋、元、明、清及民國千年磨練,逐漸形成小城格局。街道以十字街為中心,四方延伸,分東、西、南、北四條主要大街和十數條后街小巷,占地約一個平方公里,主要街道總長約四千五百米,自然溝塘錯落其間,自古有「三步兩個橋」、「兩步三個廟」之說,可見昔日之規模。

這張航拍圖片,見證了蘇埠老街美侖美奐、格調獨特、風韻猶存的故鄉情懷!

城周成不規則之方形體,有河溝環繞。溝上有橋,長丈余,青石橋面。橋有六座:西火棍橋、南油坊橋、東南下油坊橋(亦稱望遠橋、萬緣橋)、東北沙溝橋、北壽星橋、西北五福橋。東西南北建有柵口,四周有小柵口數個。

蘇家埠素以經商聞名,富商、殷實人家都住在小城內,戰亂年代,為加固城防,除西、北兩個柵口有老淠河天然屏障外,東、南柵門均分里外兩層,相距百步。柵門上建城門樓。每座門樓橫匾題字,內容文化底蘊深厚,東一門題「紫氣東來」、東二門題「管見東郊」,南一門題「斗炳回寅」、南二門題「冠冕南極」,西正門題「雲山迭翠」、西側門題「九公聳秀」,北正門題「五福來朝」、北側門題「柳港回青」。

其中「柳港回青」今尚在,(在大王廟院街與順河街交叉處的土地廟香案上方),據說為名家龍門夏日長所書,四字筆筆蛇頭。西柵門樓上住著打更人,其他柵門樓住的是守門人和碼頭上搬運工人。對外柵門早晚按時開關。

小城內主要街道有: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其他小街、小巷有:篾匠街、爆竹街、太平街、麻市街、順河街、魚市街、尤巷、傘巷、火神廟巷、同川巷、蔡桿秤巷、澡堂巷、大王廟巷、大淠塘巷、小淠塘巷等,街巷大都因地理位置、從事手藝、居住人姓氏等得名。街道為鵝卵石路面,中間嵌三塊青石條。青石條中間被千百年來獨輪貨車碾出一道深深的轍痕,歷經風雨淪桑,向世人默默訴說著蘇家埠悠遠的歷史。街寬四米,兩旁為店鋪,一般三間門面,上下兩層,前店後家,房屋為磚牆瓦頂,浮雕架柱結構。為防火災,家家砌有徽式風格封火山。

小城東、西柵門外各有東外小街、西外小街。主要是方便夜晚柵門關閉後來埠的外地生意人住宿休息。這兩條小街又以西外小街最為有名。西外小街,街道長約百米,街上多客棧、飯店、行鋪和娛樂場所。這條小街靠河主要服務於來自水路的外地生意人。整日裝貨卸貨,南來北往,東進西出,三教九流,五花八門,吃喝嫖賭,無所不有,堪稱為古版的蘇家埠「紅燈區」,老百姓貶稱「王巴灘」。每到夜晚也算得上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大有當年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廟的味道。南京有秦淮河,蘇家埠有老淠河,加之蘇家埠商貿繁榮,所以有人稱蘇家埠為「小南京」,並相傳至今。

蘇家埠商業起源早。初具規模在明末清初,那時,因水陸碼頭、地處要衝的地理位置,省內外經商之人紛紛前來經商貿易,至清末已為鼎盛時期。

街面上,布店、雜貨店、藥店、船行、茶麻行、糧餅行、車轎行、旅館比比皆是,商鋪齊全。茶樓酒肆林立,雜耍賣藝叫好聲此起彼伏,評書彈唱不絕於耳,民間藝人姜麻子(別號)大鼓書號稱皖西一絕。京劇院更是蜚聲全國,當年青授班、娃娃班、鳳凰班、本地京劇票友班紛紛登台演出。京劇泰斗蓋叫天、蓋叫地、張君秋、陳君秋、童麒麟、姚鳳石及四大名旦配角吳惠蘭、高雲霞、皖西地區京劇大師張雲樓、邵雲樓、賈駿威均來埠獻藝。清末名將劉銘傳,號劉大麻子在鎮上開當鋪。民國期間,美孚石油公司在此設代銷店。當地富商大號開錢莊、出票子,流通皖西。

為方便做買賣,共有十個省、地區在蘇家埠建會館、公所:陝西會館、山西會館、湖北會館、湖南會館、廬陽會館、徽州會館、廬州會館、江西會館、旌德會館、江蘇白麻會所,現尚存在的有陝西會館,位於張老坎處,建於乾隆二十三年;江蘇白麻會所,位於西大街,曾住過華東軍區五支隊,開過「軍烈屬旅社」,建於光緒三十四年;旌德會館,位於蘇埠糧站北側。

步入蘇埠老街,熟悉的街道,滄桑的面容,總給人一種眷念與牽掛。如果一段時間不去老街轉一圈,心裡就會不踏實憋的慌,只要一踏入老街,感受一下青石板與鵝卵石鋪成的路面,看到老街那清灰色的磚瓦,還有那些木製的排柱和鋪板門,我的心呀,就感覺舒服暢快多了。

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心態?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老街的建築,有著古色古調的內涵。青磚灰瓦,木椽框架,鋪板門面,樸素典雅,給人一種超然的感覺。

經歷了歲月滄桑之後,如今呀,老街里各類線條相互穿插,晴雨蓬層層點綴,讓老街多了一些沉重,少了一絲輝煌。

斷垣殘壁,是老街與歲月抗衡留下的慘狀;孤獨終老,是老街與命運抗衡產生的結局。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從老街里,走出去的是精英,留下來的是精華,揮不去的是鄉愁!

曾經繁花的街道,火爆的門面,在歲月洗禮中,顯得清冷蕭條。關閉的門面,褪去的色調,在靜謐之中日復一日。每一天,老街里很少有人進入,光顧的是陳年老酒,沉醉的是陳年往事,自豪的永遠是守舊的老人!

順河街道,連接著西大街,向北延伸,直到大王廟院。當年,南來北往的過往貨物,都要經過這裡,通過水路運輸送往全國各地,這裡成了最為密集的樞紐地。當年老街,十大會館競相開放,商品經濟繁榮昌盛,河坎橋、王八灘的夜市燈火,被譽為"小南京"的美其名曰,無不與順河街有著直接關聯。

這幅畫面,是順河街僅存的一個的門樓,在歲月蹉跎中,能夠遮住幾個世紀的風雨變換,卻遮擋不住老街歷史前進的腳步。

順著門樓向南,是一人巷子所在地。遠遠望去,狹窄的程度猶如一線天,試想一下,一旦夜晚誤入其中,驚恐萬狀程度簡直難以想像。

庭院深深,深不可測;筒子結構,如數家珍。

天井院子,下水道設計有方,儘管暴雨成災,從沒出現水漫金山寺的慘狀,可見,當年老街排水設施的布局,是何等的睿智啊!

雕梁排柱,整體化一,雕工精細,保持完好。

天井院子,前後相連,一邊廂房,一邊排水,光亮通透,空氣潔凈。

高大的房屋,隔層的閣樓,簡易的窗子,土牆與木質相結合,簡潔與實用相兼顧。

這裡是超大的天井院子,方形門與拱形圓門相對,在造型設計上,避免了單調乏味,讓人賞心悅目。

這扇門,兩邊木質結構,各有六個玻璃窗孔,既有和順之意,又有採光之妙,實乃完美之舉也。

房樑上方,層層加固,銜接有方,以至於千年沉香而不被腐蝕,經久不衰,方顯出古建築質量可靠。

青磚灰瓦,土坯相間,滄桑歲月,歷盡風雨,堅守而穩重。

隆盛米行,記載了老街多少陳年舊事;殘破牆面,刻下了老街多少歷史豐碑!路過此處的遊子們,您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湖北會館,建立時間不詳,原址位於旺銀街銀杏樹之處,房屋已不存在,銀杏樹即原湖北會館院內的一課古樹。會館原貌是門朝南,前有門樓,後有大廳(兩層),東西廂房均為瓦房,脊高平大廳屋檐。總建築面積約520平方米,中間是院子,院中間栽銀杏樹。門樓前有影壁牆一堵,高4-5米,寬7-8米。此會館是蘇家埠會館中較大且很氣派的一個。1946年,蘇家埠人陳應益在此辦過私立中學名叫「大同中學」,1948年停辦。蘇家埠解放後,常有戲班子在此搭台唱戲,20世紀60年代,政府在此辦過磚瓦廠,80年代又曾作過蘇南鄉衛生院。1985年新蓋政府辦公大樓時將門樓拆除蓋會議室,東廂房拆除一部分蓋文化站小樓(兩層)。打通會館路時拆除會館後進大廳,金陵御都B區興建時拆除東西廂房,保留銀杏樹。

徽州會館,建立時間不詳,位於東外小街,尚存正廳的五間房,但屋面倒塌。原貌是門朝西,有門樓,兩邊廂房是草房,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門前開闊地較大,1932年5月,蘇家埠戰役勝利,國民黨軍投降,徐向前在此處舉行受降儀式。因為會館是徽州人建的,他們是南方人,故蘇家埠人又稱其為「南會館」(也有少數人稱此會館叫湖南會館的)。此會館1949年至1951年住過解放軍,後來作制線廠(前稱制線社),又在空地處建家具廠(前稱方木社)。制線廠和家具廠垮台後,房屋職工居住,一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屋頂垮塌。裡面有黃成鳳(制線廠職工)、王宜友(家具廠職工)兩家住戶。會館裡原有兩棵大白果樹,直徑約有2米,其中有一棵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伐。另一棵在蓋家具廠時砍伐,由於樹大,砍伐經歷了兩個月時間。

久違的老街屋面,灰瓦條與剛瓦條相互撘配,這應該是後人修理中為了方便而採取的方式。剛瓦條本來是在椽子上,灰瓦是壓在相鄰兩個剛瓦條上的。從遠處看,一條條灰瓦整齊劃一,顯得非常美觀清爽。隨著老街的蕭條,守護的老街人不圖好看,只求房屋不漏就謝天謝地了。

現如今,生產灰瓦的廠家幾乎不見了蹤影,老街的維修工們,只能以舊補漏了!

四、精湛手藝受青睞

老式理髮,強調的是在理髮過程中的享受;新式髮廊,強調的是造型藝術與個人修養的搭配。

老式理髮,顧客大多是中老年人,一次理髮,沒有半個小時是不行的。其中,理髮、洗頭,剃鬍子,掏耳朵,剪鼻毛,簡單按摩等。一連串手工活,強調細心、刀工和內力。剃了的鬍子,你用手壓根就摸不到胡茬戳手,且不傷皮膚,這確實需要一定技術含金量的。掏耳朵,重在享受過程,那種輕飄曼舞的爽快節奏,簡直無法言表。

不過,老式理髮師也不能大意,一旦疏忽了,就有可能造成性命之憂,特別是人咽喉部位的鬍鬚,那簡直就是快刀壓在喉嚨上,沒有把握絕對不敢下手。所以,老式理髮師,基本上都是中年人,眼好心細經驗豐富。年紀大了的理髮師可就苦了,由於人老眼花,哪怕技術再好,也很少有人光顧,除非有不怕死的!

白鐵匠,焊錫工,敲打焊接靠火候;白鐵桶,燒水壺,方便百姓千萬種。

鐵匠鋪,煉鐵爐,捶打鏟搓在精工;農器具,生活用,全憑師傅渾身動。過去有句說法,說的是鐵匠冒股煙,相比木匠干三天,可見鐵匠師傅產品利潤是多麼豐厚,畢竟那個時代生產力落後,農具又是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農民以食為天,花多少錢也得買呀!

如果說,八公山的豆腐天下聞名,那麼,蘇埠的豆腐、包干、千張等,在整個六安,也是家喻戶曉,深受青睞的,細膩入口,味道純正,感覺就是不錯!

掛麵,顧名思義在於如何掛長,而形成細膩又不會折斷的面。掛麵放到鍋里細柔又不會粘在一起,這就是技術。特別是春節期間,來往的親戚總要買上幾斤,帶回去慢慢品嘗。掛麵又稱長壽麵,老年人吃了容易消化且新年又吉利,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家家都吃。吃的人多了,名聲越傳越遠,很多外地人特意開車前來購買,也有當地人把掛麵當作送給遠方客人的禮物。

五、清歡自戀老街人

老街確實很靜,危房增多了,倒塌變形了,老街人該走的都走了,很少聽到人講話正常。只有雙休日孩子們回來時,才會鬧騰兩天,隨後也就嘎然而止了。

偶爾間,如果在老街碰到一兩個拎著行李箱子的,那一定是節假日放假回來的大學生,或有急事回來的打工人。一旦假期結束了事情忙完了,該求學的還得出去求學,該掙錢的還得出去掙錢。老街,永遠是空巢老人的棲息地。

老街,真的很老嗎?放眼入懷,老街中僅存的明清軌跡,和戒不掉的眷念,在歲月中如歌如泣。淫雨纏綿,青石板烙下的千年沉香,讓守舊的老街人,守護著安詳。

老街,真的很老,青磚灰瓦,送走了老街芳華絕世,讓沉積的滄桑,自戀輕狂。尤巷中,那把油紙傘,隨著少女輕盈的腳步,漸行漸遠,留下了一長串粉紅的回憶。

破損傾斜的屋面,幾經翻修的改造,讓老街早已失去了慰籍,唯有這位奶奶牽著孫子,在大街上悠然的晃動轉悠,奶孫倆大紅的衫子紅的似火,讓老街顯得暖心舒心貼心。

老街人活的很坦然,不講究吃穿,肚子填飽了就行。

早晨煮點稀飯,講究的賣兩件早點,僅此而已。自製的小菜味道可可,腌制的蘿蔔乾子、豇豆、鹹菜等,有味道有咬勁。稀飯喝得噓嘍的響,小菜嚼得嘎嘣的脆,滿臉的得意忘形,淌下的汗滴到碗里都不知道,還在津津有味的,一邊吃著一邊同別人扯蛋。

菜市場裡,賣菜的最怕老街人。老街人一到菜市場,總要問來問去跑個遍方肯下手,不是把菜甩甩水,就是多去掉幾片菜葉,弄得賣菜人一臉無賴還不好說,一旦你要不耐煩了,恐怕老街人一連串的台詞就出來了,老街人的嘴本身就是厲害。從知青到下放,再到回城,老街人見識太多了!

老街人買菜,多是上了年紀的,他們天天如此,是買菜的常客,沒有老街人買菜,靠鄉下人,賣菜人恐怕水都喝不上了。

老街人過慣了苦日子,習慣了老街生存的氣息。勤儉節約是本分,知足常樂是初心。或許,這就是他們不願意隨兒女外出的根本原因!

老街人也有瀟洒的一面,午飯過後,一個個捧著茶壺,四五個聚到一起,打著小牌品著瓜片,悠哉游哉,輸贏不多,玩得盡興。

如果小有得手,晚飯時,就會買點滷菜,喝著小酒,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老街人也會忙中偷閒,洗衣掃地鬧家常,晾衣摘菜扯犢子,話題永遠離不開老街人的生活情調。

有時候,幾個人遇到了一起,坐在大街廊沿下,就能隨心所欲暢談一番,不用稿子也不用別人提醒,有個好記性賽如爛筆頭。天南地北軼事,在清閒愉悅中交流了一番。

菜也買了,事也做了,心也談了,還不會得老年痴呆症,何樂而不為呢。其實,老年痴呆,大多數都是自己不良習慣養成的,好吃懶做最為典型。

於是,就有人建議,說學學老街人買菜,學學老街人談心,學學老街人生活,醫生恐怕就要失業了。話雖然有些武斷,但句句說的在理。

兒童做事看細節,細節微妙看神態,神態自若心有底,長大成人必立事!

童心童趣添童味,街空街靜鬧街頭。沒有老人的老街不叫老街,沒有兒童的老街缺乏街味。正如,喝喜酒沒有小孩不熱鬧,吃喜蛋沒有婦女不開心。

斷垣殘壁的老街,只能說韻在味沒了,雜草叢生,一片狼藉,無人問津,著實讓人揪心!

夜色深沉,老街的十字路口,路燈下的小姑娘,你在幹嘛?是孤獨寂寥,還是擔心奶奶出門沒回?

小美女,多拍些照片吧,讓老街的風韻在你的相機中記憶悠長,多少年之後,讓後人在閒暇之餘能夠慢慢品味!

六、守望老人話夕陽

明清老街,儘管苟延殘喘了,在老街人守望中,依舊根深蒂固,漏了就補,倒了再砌,歪了加固,說實話,老街人守了這麼多年,也確實盡力了。

老街的風韻,經過新聞媒體多次報道之後,反響強烈,讓遠方遊子心存心存寬慰,讓老街老人心存感激!

能吃就吃點,能喝就喝點,活一天是福,活兩天是賺,活著才能笑看風雲,活著才有全家團圓,活著才有家的溫馨,活著兒女們才有奔頭,只要能活著就好!

搬個板凳,曬曬太陽,老姐妹說說話交交心,過一天算一天!

若大個街道,清冷蕭條無人。坐在家門口,守著一片天,街道成了過場,只有街心的鵝卵石和青石板,在相互對峙,沒有了腳踏實地,就沒有了磨礪人生,今後的出路在哪?

這位大媽,一身清秀,坐在門口,兩眼目視著路過的小伙子,內心不免產生了一絲牽掛,牽掛,是老年人守望的本能,無言的酸楚,無盡的渴望,無比的期待,盡在不言中!

老人們就是這樣,有時候覺得心很大、街很窄,有時候又覺得街很大、心很窄,而這些,兒女們是無從知曉的!

守望,其實也是一種幸福!老人家坐在門口,猶如守護神一般,這就是他的生活。精神可嘉時,與隔壁的搭訕幾句;睏了累了,就坐著閉目養神一會;開心舒暢時,面對所有人,滿臉都是燦爛千陽。

是的,老人家一輩子僅僅依靠燒水賣水,居然養活著八個子女,而且個個都撫養成人,這需要怎樣的含辛茹苦,需要怎樣的勤儉節約,埋在心裡的痛,咽到肚裡的苦,只有老人家自己知道,從沒聽到他一句怨言,這又是何等的壯舉何等的偉大啊!

老人家,您就盡情的笑吧,笑才是你的驕傲,笑才是你的自豪,笑才是你的資本!

夜幕降臨了,老街僅有十字路口亮著路燈,通向街道處是漆黑一片。這位老人家,這麼晚了,路又坑坑窪窪的,您可要小心哦!

七、觸情生情念故人

1、神龕與老式床

神龕就位,壽星畫像,精雕細琢,這是老街不可多得的木工藝術。

這張床古樸典雅,端莊大氣,頗有大家風範。紫紅色的土漆,經歷了上百年的滄桑巨變之後,依然保持著鋥亮的膚色。

在拍攝」四十八個日日夜夜」期間,據說這張床被借用過,還原了一回歷史的可信度!

與之對應的神龕,雕刻精良,設計完美。供桌上的供奉對象錯落有致,左邊家譜右邊灶神,中間屏風上的壽星,滿面春風,蕩漾著青春年少!

和諧一家親,吉祥一世榮;

國強民安康,天增歲月長!

2、馬燈與楦頭

一對馬燈,一雙嫁妝;一生風雲,一世風情!

楦頭,是過去手工做鞋完成後,通過楦頭的張力擠勁,讓鞋有模有樣,穿著舒坦。麻線陀螺,其實是老牛腳的骨骼,麻線是臘鞋底用的,用苧麻通過陀螺製成的線。

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工序代替了手工,楦頭和麻線陀螺早已失去了價值,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隨稱不上文物,至少能讓人回憶起那個時代的人和事!

3、康匯錢莊

這是康匯錢莊的招牌,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歲月的滄桑,讓這塊招牌變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歷史的巨變,讓我們仍然能遙想當年的輝煌與繁榮!

這個」錢字」,大氣磅礴,收斂自如,筆鋒蒼勁有力,勁道入木三分。有柳體的骨道,有顏體的厚度,既含蓄雋永,又跋扈飛揚,不求錢字霸氣,但求票子溫柔。

待人接物和氣,誠信互贊公平:銀票求得舍取,錢莊迎來送往!

4、白麻公所

白麻公館,靠近西頭河岸附近,一人巷內。其中這塊碑文記載的公所條約,時間是光緒三十四年,可見歷史的滄桑。這裡應該是大麻周轉倉吧,但凡來往客商,必須遵守公館條約,誠信經商,公平做事,買賣不欺詐,做人守本分!

這是白麻會所鐫刻的碑文,會所的條約歷歷在目,保存完好無損,實乃不易!

華東營字」四個大字,在白麻會所大門左上方。清晰的字體,讓人浮想聯翩!

6、蘇一校的大鐘

話說很久以前,蘇埠鎮黃蓮寺大殿的前面,有兩棵槐樹,這兩棵樹樹枝相互交織,纏繞在一起很是黏糊。有人說這是夫妻樹,也有的說是母子樹,無論怎麼看,都有相依為命的味道。

有一天早晨,寺廟的僧人早早就起了床,一番早課之後,僧人便開始打掃庭院。無意間僧人發現,兩棵槐樹空隙大些之間,有一口大鐘夾在其中,是那麼恰到好處,仿佛是生成骨頭長成了肉。於是,僧人便搬來了梯子,上去之後怎麼拔也拔不下來。這鐘到底是怎麼弄上去的呢?再怎麼仔細觀察,壓根就不像是人為的因素,況且,一般人也沒這個能耐做到如此的完美無暇。

這時,寺里其他人也紛紛前來圍觀,大家都在望鍾興嘆,深感蹊蹺,難道是飛來的鐘不成?鍾又從何而來?槐樹抱鐘有何講究?大家一臉迷茫,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乎,「飛來鍾」、「槐抱鍾」在香客之間被傳的沸沸揚揚!一時間,這口大鐘的神秘莫測,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這口大鐘,最終還是被請到了寺廟裡。一來可以警鐘長鳴,二來可以作為寺廟供奉對象。畢竟這口大鐘來歷神秘!

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何種原因,這口大鐘由黃蓮寺遷移到了天主教堂。

新中國解放後,教父們被趕出了教堂,天主教堂辦起了學校,稱蘇二校,之後改為蘇埠鎮中學。大鐘最後坐落在現在的蘇一校。這口大鐘洪亮的聲音,成了學校學生上課的唯一信號。

7、劉銘傳當鋪舊址

劉銘傳當鋪,僅六安就有三個。當時流傳著:百里三個當,指的是六安一個,蘇埠一個,麻布街一個,三個當鋪剛好一百里左右!

8、房契

這是老街一家保存完好的房契,日期是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發黃的紙質,流暢的行書,規範的格式,詳細的內容,無不讓人嘆為觀止!

擁有上百年滄桑的歲月,面對江南梅雨季節的潮濕,沒有蟲蛀侵蝕,保存完好無損,不得不令人佩服!

參與拍照的那天,我也在其中。主人說:他一直放在乾燥的地方,從沒有打開過。是的,拿出來時,是在一個木質的盒子裡,牛皮紙包了一層又一層,可見主人的細心入微。打開後,房契攤在一張凳子上,我仿佛聞到一股墨寶的芳香,濃郁清淡,溫雅沁腑;又仿佛書寫之人蘸墨運筆,揮毫洒脫,一絲不苟的姿態就在眼前,昏暗的光線下,圍觀著十幾雙眼睛,等待著歷史的簽證!

自從那次拍照之後,這張房契,主人家視為寶貝,特意購買了一個精緻的封閉完好的盒子,用牛皮紙包裹了一層又一層,帶到了六安,交給最知己的家人妥善收藏,以防不測!

這張房契,不僅僅是老街房屋的歷史見證,更是老街那片古老的情懷,在蹉跎歲月中的歷史見證!

9、保存完好的陝西會館

山陝會館:(又稱西會館、陝西會館):約建於1665年,位於蘇南村境內的糧站家屬區,原貌是門朝南,兩進房屋東西有廂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左右。原門樓前有影壁牆,高大,牆上有二龍戲珠圖案。影壁牆南有一口塘,新建八一學校操場時填平。是會館中規模較大的一個。現存房屋十餘間,保持原貌,為糧站職工居住。據糧站職工謝家全介紹,他住的房內山牆上嵌有石碑一塊。

從1988年版《蘇家埠鎮志》集的碑文內容記載中推算,此會館建有350餘年歷史。立碑時間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碑文「嘗聞吾鄉合盛號自開創以來,同財共本,無分賓主,議守先人成規罔逾越,屈指將百載,店愈多而人亦廣;」「故於六君之西南鄉蘇家埠原建西會館中復奉。」此會館是蘇家埠會館中建築年代最早的,且有碑考證。

1912年在此辦六安縣南鄉公立第一高等小學,1916年改稱六安縣立第三高等小學,1924年改稱六安縣立第三高級小學,1931年被國民黨查封,曾作過國軍修配廠。「九•一八」後,省在此辦過「安徽省第五臨時中學」,1941年,在此辦六安縣立中學第一分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蘇家埠教案」發生在此處,因當時法國傳教士戴爾第借山陝會館「講經」(傳教)。會館老房屬於直管公房,糧站職工居住。

精美絕倫的雕刻,栩栩如生的造型,美輪美奐的格調,是現有的古城鎮中,不多見的明清古建築!

獅子的眼神姿態,兇悍怒恚,細膩中不失粗獷,霸凌中不失堅守,加上木質雕刻交相輝映,彰顯出會館勢不可擋的正能量!

一對龍頭魚身的精雕細刻,惟妙惟俏,栩栩如生!

這裡,既有龍的騰雲駕霧,南來北往,上天入地,又有年年有餘的喜慶吉祥!

這一隻石鼓凳,應該是一對。據主人說,另一隻應該還在,真好,如果丟了實在可惜。據行家考究,從石凳外圍撫摸一番,有毛拉拉之感,這應是明代傑作!

陝西會館的房子,本屬於房產管理會的,現分給了私人住戶。由於常年失修,主人也搬離到了別處,好在主人深知內涵,不忍心丟棄,對房屋也沒有進行大的改造,依然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雕梁畫柱,原先的一塊碑文,為防止破損丟落,主人把它放入牆體之中,可敬可佩!

八、今古傳奇傳名揚

1、再現當年困壩子情景:

據上百歲的老年人回憶,當初困壩子只是圍住三方,西北方是河道,來往船隻的停靠點就在河埂橋下方的商業街一帶,所以土地廟、無常廟和大王廟備受商客青睞,這也是商家的經營理念,敬供土地、無常和河神,以求平安吉祥!

因為老街西北方河水太深,所以西北方就成了老街天然的防禦屏障!

當年困壩子,紅軍憑藉壩子作為防禦工地,所有的槍枝,二十四小時瞄準著老街的各個牆角。老街四道閘門關閉,里外人很難進入。老街裡面,劉王二旅不知外面詳情,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苦苦等待救援。靠近老洋房西邊不遠處,有一座碉堡,國軍也在死守待命,以防不測。保長、甲長以及鄉紳們也不敢怠慢,每隔一個時辰都要出去查崗,查看自己轄區的老百姓有無動靜,如有一點風吹草動,必須嚴查上報。

大約被困一個月時間,老街鬧饑荒嚴重起來。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連國民黨士兵也開始動搖軍心了。老街儘管防禦堅固,但是老街太小,壩子與老街僅隔兩百米左右。國民黨飛機每次投糧都縷縷不中,距離把控不住,誤差太大。這與紅軍的防禦狙擊是分不開的,飛機逼迫飛得高一些才安全。所投的糧食,大多都投在壩子外面,壩子內側有時也撒下一點點糧食,老街裡面就是投不進。

壩子與老街牆面之間,長的都是老百姓曾今種的蔬菜。儘管戰亂年代沒人料理了,可是所有的種子都是自發萌芽,亂年成豐年,蔬菜居然長勢良好。

餓急了的老百姓,只能偷偷的打開自家後門,挖回一些蔬菜回來充飢。有些膽大的,就不顧一切,從地上撿起投糧時漏下的米粒,哪怕十幾粒,還是撿回來熬水充飢,居然也能讓昏厥多日的家人清醒了過來。後來老年人一回想那段歲月,都不盡感嘆:一米度三關啊!

後來,老百姓餓得實在沒法了,加之紅軍在壩子外面擺起了熱騰騰的白米飯和饃饃,加上鼓動宣傳:大米飯,白又香,送親人,嘗一嘗;要保命,需吃飽,國民黨,給不了!

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偷偷的逃走了不少。鄉紳們看在眼裡,出於無賴,只好帶著膽小的百姓向劉王二旅請命。面對著援軍半路被殲,自身糧草短缺,劉王二旅自覺大勢已去,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最後還是接受了投降!

當年的這場困壩子,就是發生在1932年3月22日到5月8日,徐向前元帥在六安市蘇家埠鎮指揮紅四方面軍與國民黨軍開展了浴血奮戰,為鄂豫皖地區的革命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共產黨順天道,順民心得天下;

國民黨逆天亡,逆民意敗社稷!

2、蘇埠張鳳藻鐵匠店的故事

蘇埠老街,流淌著蘇埠人果敢正義的血脈,懷揣著正能量的經典傳奇,一直蕩漾在蘇埠老百姓的心坎里,並廣為傳頌成為佳話。

在靠近蘇埠老太平街的西邊,張鳳藻老鐵匠店的舊址超然顯目。三間清灰色瓦房,白色牆體,完整無暇,褐色門板,紅漆門聯,銅色字體,讓人清新脫俗、耳目一新。

張鳳藻鐵匠店,創建於公元一九二六年,系其長子張鳴山率弟鳴泉、鳴和執掌紅爐,大興其業。由於技藝精湛,產品優良而名聞遐邇。一九五四年參加蘇埠農具鐵業社。張氏後裔與2003年重修以志紀念。

「紅爐煉日月,鐵錘鍛乾坤」 這幅銅字對聯,是張鳳藻的長孫張永發親手繪製而成,整幅對聯字體俊秀,蒼勁有力,筆法有道,爐火純青,讓人回味遐邇。

張永發,堪稱蘇埠鎮教育界長輩。解放初,任蘇埠鎮第一小學第一任校長,之後,調入蘇埠鎮中擔任校長,現已退休。老先生今年九十有餘,步履如風,身體硬朗,博覽全書,文筆滔滔,閒暇時,常參與健身運動。老先生一身正氣,德才兼備,為人師表,深得人們敬重。

3、"火燒四街頭,不燒中間夾底尤"來歷:

走進老街的南街靠西,有一處米行的舊址,房屋的牆體保存完好,大門緊閉,門框臨時用支架支撐著,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看著有些心疼糾結。

據說,這是當年肖家人開的一所規模比較大的米行,稱為:隆盛米行。

至於米行有哪些經典傳奇,目前無法打聽,實屬遺憾!

說起米行,蘇埠老街當年,有三大米行老闆把持著老街米行的命脈。其中以王遜之,朱興鼎等為代表的主流派。據說,他們只要往蘇埠街上轉一圈,大米就要漲價。可見他們洞察秋毫的能力有多麼強悍!

舊時的蘇家埠,四街頭大多為籬笆茅草房,每到秋冬乾燥季節,經常發生火災。其中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三的這場大火損失最為慘重。

這場大火因北街麻市一家居民燒午飯時,一不小心,灶台里的火掉到了地下,燒著了籬笆牆而引起的火災。

由於天氣乾燥,又遇大風,結果,火借風力,風助火勢,北街很快化為灰燼。接著東、南、西街也相繼著了火。奇怪的是,中間有戶姓尤的米行,同樣是木質結構的房屋,卻安然無恙,絲毫無損,過後人們紛紛議論著,思考著……

原來這戶尤姓人家,是做糧食生意的。主人為人敦厚,平易近人,深得四方街鄰敬佩。他家的糧食生意,方法與眾不同。別人家秋季收購糧食時,用的是大斗守候,春季賣糧時用的是小斗。

而尤家在方斗的底部留了一個夾層,秋後收糧時把夾層安上,看上去是一斗,實則是八升或九升,無形中賣糧的人沾了光。等到春季賣糧時,將夾層取下,實實在在的賣給人家足足一斗,吃虧的是自己,收益的是貧民百姓。

所以,自那以後,蘇家埠就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火燒四街頭,不燒中間夾底尤!

尤家米行老闆的經營之道,驗證了道家經典思想:「向善若水,厚德載物!」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尤家經營理念告訴我們:德行天下是何等的重要啊!

4、「聚古龍泉」的傳說

蘇南村前進組有一眼古井,井台旁的石柱上「聚古龍泉」四個字,至今清晰可見。

傳說北宋時,這裡居住著南姓家族,他們從洛陽遷徙而來,選擇三拐塘、張老坎一帶定居。南姓家族在繁衍生息,經歷了十幾代,逐漸形成了「南家套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派劉伯溫到全國各地查看風水,如發現有王氣之地隨即破壞其地脈,以防再出真龍天子奪其江山。

劉伯溫到了蘇埠,發現了南姓住宅區,從黃蓮寺龍蛋崗到蘇南村西河嘴,分明是一條巨龍,正把頭伸向淠河喝水,確實是塊風水寶地,將來這裡必出真龍天子。

於是,劉伯溫心生一計,找來南姓族長,告訴他,這裡是塊臥龍之地,將來能出棟樑之才。但是現在臥龍的一隻腳被黃蓮寺壓住,須用趕山鞭將此地與黃蓮寺分開,再在中間打一眼井,取名為「聚古龍泉」,實則是在龍的心臟處打了一個洞,本已躍躍欲試的活龍被治死了。

為了找到這口「聚古龍泉」,我多次來到蘇南村前進組,諮詢多個老人,毫無收穫。也就在前天中午,我出去散步,不知不覺中來到張家老坎下面,遇人就去打聽,一位七十歲左右的精明強幹的老人家,得知其事,提醒了我說,你要尋找的那口古井。可能叫「搖井」,因為從她來到這個地方,這口搖井就很有名,至少是年代已久,無人能夠推測。

這樣一講,我感覺心頭一亮,對,就是這口搖井。於是我順著她指的方向,終於找到了這口傳說中的「聚古龍泉」。

「聚古龍泉」,其實就在新「八一希望小學」道路對面南一點。剛要尋找,正好又遇到了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家。「聚古龍泉」就在她家菜地附近。這口古井從碑的石塊看,年代確實很久了。可能是政府部門為了保護,碑文被兩塊石碑用鐵絲扭到了一起,無法看見。遺憾的是,四周全成了垃圾堆。

老人家告訴我,說這口井很有靈氣,從前正月里第一次來打水,必須要燒香禱告,否則會犯忌諱的,她親眼見過兩次,有人從搖井旁邊經過,好好的摔壞了,之後燒香禱告之後,漸漸便好了起來。

她說她自己也有一次打水,心發慌難受,渾身出冷汗。回去之後心裡就犯難起來,迷濛中她仿佛聽見耳邊有人小聲提醒說,你開年去打水要燒香,正月十九、二月十九同樣要去燒香。醒來之後,她自己禱告一番,然後按照禱告的時間,按時燒香,結果自己真的好了,再沒犯心發慌的毛病了!

我聽後為之一振,難道這口「聚古龍泉」真的如此神奇不成?講歸講說歸說,我想只有當地的百姓才有發言權,還是交給他們去理論吧!

至少,這口古井保留至今完好無損,還擁有著如此的傳奇色彩,也就不足為驚奇了!不是嗎?

5、商客敬畏中的西大街土地廟

這是西大街土地廟,上面寫有四個大字:柳港回青。

土地廟靠近順河街,當年大沙河河道相當繁華,岸邊楊柳青青,來往商人都在此處停泊,有港口之稱。為確保生意興隆,大家一上碼頭,都要來土地廟朝拜,祈求平安順利。土地廟至今初一、十五香火鼎盛!

土地廟離大王廟不遠,中間還有一個廟,叫無常廟,在大王廟隔壁。這裡有:三步兩座廟,兩步三座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