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10天頻上熱搜,Costco能打破「洋賣場」的魔咒嗎?

2019-09-08     品牌話題

如果要品牌君給Costco這十天的火爆經歷下一個定義,那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Costco在美國以便宜實惠出名,也正是這一點吸引了中國消費者的目光。但現在便宜貨沒了,無法接受的用戶們便開始退會員費,據說排隊一萬多名。

曾經擠破頭皮也要辦的會員卡,現在變成了擠破頭皮也要退卡。

Costco退卡風波

8月27日,Costco閔行門店開業,人山人海,停車場直接打出了「需排隊3小時」的告示。一夜之間,「Costco」成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自媒體、vlogger紛紛推出探店作品,就連一些主流媒體都來參與討論。在最火爆的時候,Costco甚至因為人員太多而停業。

看到Costco這般盛況,想必放棄中國市場的家樂福應該羨慕得牙痒痒吧。但事情才過去不到一周,馬上便迎來了反轉,原來人潮已經沒有當初那麼擁擠,反而一改此前的瘋搶狀態,紛紛開始排隊退會員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來,Costco之所以火爆,是因為它售賣的東西都十分便宜,曾一度被炒到3000多元的飛天茅台在這裡可以原價購買。品牌君甚至還了解到,有一家人靠在Costco購買飛天茅台,半天就賺了2萬多的差價。消費者想要購買,就必須花錢成為會員,才能進店。然而現在,那些大火的商品早已售空,原本賣919元的五糧液也調價到1069.9元了。多次調價、降低折扣力度,Costco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就受到了影響。

Costco為何會「水土不服」

2018財年,Costco的會員費收入31.4億美金,企業的總利潤是31.2億美金。由此可見,會員費是Costco的收入來源大頭,品牌君說誇張點,如果沒有了會員,Costco可能會活不下去。

為什麼Costco會如此依賴會員費?因為它主打的就是便宜。相當於是消費者繳納會員費,要求Costco去給品牌商砍價,品牌商給出優惠價格後,給了會員費做「工資」的消費者就能以便宜的價格購入商品。Costco繳納會員費,可以看作是一份契約:我來保證低價,你來保證量大。

但在中國的消費觀念中,低價才是王道,這就從中體現出了一個價值觀的差異。

而且,Costco除了消費價值觀衝突以外,還有一些細節原因導致了消費者的退卡:

對於「中國胃」來說,Costco的生鮮商品還是顯得有些不太適合。別激動,品牌君不是說Costco的東西不好吃,而是指,它賣的生鮮食品量都很大,比如60元兩盒共12枚的綜合馬芬;24.9元一袋36個的餐包等。

據消費者表示,這些東西雖然便宜,但是量這麼大根本吃不完,放久了又不新鮮了,簡直就跟「生鮮」的概念背道而馳。當然,這是小問題,只需要Costco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商品分量便可以解決。

有的消費者則認為,Costco的地理位置太遠了,來一次不容易,去停車場還排隊,逛哪裡都人擠人,不如家門口的普通超市。

Costco能否打破「洋賣場」魔咒

我們都知道,家樂福、沃爾瑪等「洋賣場」在中國混得都不算太好,和Costco一樣主打會員制的麥德龍,據傳目前正在出售中國地區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零售市場比較複雜,本地化特徵十分明顯,外資商超都在本土化營銷方面有所欠缺。當然,它們也不是沒有做出嘗試,線上方面,開設官方旗艦店;線下方面,與第三方平台深度對接,拓展外賣「到家」場景。

但這些努力都可以被說成是杯水車薪,經營成本上漲、消費者消費習慣遷移、商品豐富度及價格比不上電商等問題困擾著這些遠渡重洋來中國開超市的「洋品牌」們。

就像品牌君在上面說的那樣,消費觀念的不同,讓Costco未必能繼續維持在美國的優勢。所以,如果Costco還是繼續保持它在北美地區的經營作風,那麼肯定是開不久的。

唯一值得Costco慶幸的是,這一輪瘋搶熱度和退卡風波,為品牌免費打了一場全國級別的廣告,其營銷KPI大概是不費吹灰之力就達標了。

那話又說回來,Costco能否打破「洋賣場」魔咒呢?品牌君認為,Costco必須要進行適當的本土化改造,否則,它也只會成為敗走中國「洋賣場」的其中一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o0kD20BJleJMoPMLS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