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卻能「越活越年輕」,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跨越式發展,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充分賦能。因為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廣州的發展得以「蹄疾步穩」,廣州的面貌得以「永葆青春」。
特別是新型研發機構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孵化器帶動科技企業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多項科技創新推動舉措激發了城市的創新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目前,廣東省致力於打造高水平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有219家。其中,廣州市有68家,總量自2015年起,已經連續5年位列全省第一。辦公科研場地總面積超過55萬平方米,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23億元,建有國家級、省級科研平台超過200個。
廣州的新型研發機構能充分運用國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資金、技術、人才要素的優勢,在創新資源引進、人才集聚、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等方面成績亮眼。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便是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催生的、在廣州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研發機構。
研究院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充分發揮清華大學豐富的科技創新綜合優勢與廣東良好的創新環境優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服務廣州市、廣東省地方經濟發展。
「學校的實驗室主要做基礎性研究,兼顧人才培養,而研究院的實驗室則更『接地氣』。研究院的定位是將源頭技術導入研究院平台後,集中精力進行產品開發,同時協助成立相關公司,將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德保介紹說。
創新成果的轉化是長期的過程,王德保指出,研究院會從技術、產業鏈、投資等角度對團隊和項目進行全方位分析判斷,甄別出優質團隊和項目後,平台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全面匹配創業要素,在企業落地時提供研發、服務、創業投資人員等支持,協助企業設計公司結構、擬定發展路線、判斷不同節點的融資方案等。
成果產業化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有金融支持,目前社會融資的便利降低了獲取資金支持的難度。研究院細化了自有資金的匹配和導入,以及通過優質平台吸納社會資源,比如設立自己的基金並與外部基金「結盟」,同時還增強與銀行業的互動,主動為項目對接銀行資源。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發展是未來的重要引擎。「經過四年探索實踐,一個結合廣州實際、具有清華特色、協同高效的產學研資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基本建成,創新創業成果初步顯現。」王德保說道。
截止到2019年6月底,廣東省納入國家火炬統計的眾創空間86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989家,在孵企業超3.1萬家。根據廣東省科技廳近期公示的2018年度廣東省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運營評價情況,廣州市32家孵化器和29家眾創空間獲得A類評級,數量都是全省最多的。
位於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核心——廣州科學城內的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下簡稱「華新園」)就是一家優質孵化載體。華新園是新材料行業龍頭企業金髮科技與高金集團依託自身產業資源牽頭打造的,廣州市第一家龍頭企業創辦的專業性科技企業孵化器,2014年由科技部火炬中心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華新園打造了「鏈條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孵化育成體系,以及「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在內的協同孵化服務鏈條。現入駐科技企業總數超過530家,入駐率達100%,形成了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及節能環保四大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園區已成為區域國家級孵化器運營標杆,並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園區作為服務者,是創業者發展的背後推手,不同園區的比拼重點也在於服務。談到園區的服務,華新園總經理劉崇孝表示:「我們提倡『用創新的方法服務創新,用創業的心態服務創業』,注重梳理客戶需求,為創業者開源節流,和園區企業『打成一片』。」
劉崇孝談到,廣州市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會實實在在「撒紅包」,對此,園區培養專業的「搶紅包」團隊,做到「當天政策不過夜」,及時將可申報信息送達園區企業。除了給大家充實錢包,園區還送各種福利。例如徵集大學生資源,使企業做到「就地招聘」;為企業間尋找接觸點,以實現園區企業間每年3000萬的業務往來;對接園區企業的高層、中層骨幹、大學畢業生等。
園區企業德麥森貝殼粉CEO楊麗認為,政府提供的資源、園區組織的活動提高了其項目的知名度。園區不僅竭力滿足項目需求,還能創造需求、創造機會。此外,會進行政策解讀,大力扶持中小企業,促進企業快速成長。
編輯:投資廣州
來源:羊城晚報、廣州市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