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愛美麗》是一部極具浪漫風情的法國電影,一經上映便引起巨大反響,橫掃各大電影節,獲得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五項奧斯卡獎提名,是美國票房歷史上最賣座的法國電影。
然而,成功沒有偶然,也沒有理所當然。
《天使愛美麗》的導演是讓·皮埃爾·熱內,不同於他之前拍攝的《黑店狂想曲》、《童夢失魂夜》等傾向於黑暗與諷喻風格的電影,導演熱內以其天才的技法,用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法和溫馨的傳遞情感方式,在把握大眾審美期待的同時不失鮮明的個人風格,以超現實的奇幻影像傳遞出人世間最樸素動人的情感之光。
影片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動人的故事:法國女孩艾美麗的童年是孤單而寂寞的,父母性格古怪,家庭氣氛怪異而又緊張,加上幼年時軍醫父親的誤診,艾米麗不能像其他小孩子一樣經歷學校的集體生活,而是由身為小學教師的母親在家教學。母親的早逝使得父親整日沉湎於悲傷之中,無暇顧及年幼的艾米麗,可以說她既沒有夥伴也缺乏關愛。
成年後的艾米麗來到巴黎的一家咖啡館當女侍應,因偶然發現四十年前一位小男孩的「寶藏」——裝有玩具和相片的鐵盒。這份寶藏是一位老人童年最寶貴的回憶,發現寶藏的艾美麗決心物歸原主,並從此開始積極幫助他人,艾米麗善意的舉動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他們幾近頹敗的生活,她如同凡間天使,為人們帶來久違的溫暖與快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艾米麗走出自己的孤獨圈,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收穫到珍貴的友情。影片的後半部分,艾美麗在鄰居玻璃老人的鼓勵之下,終於鼓起勇氣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最終收穫了甜美的愛情。
在我看來,《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展現了人世間最永恆的存在,即真情與信念,作為人類最普遍的情感體驗,可以說每個人看了都會不同的感觸。但除了影片所表現的情感價值,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影片的在色彩運用、劇情配樂、象徵表達等方面所體現的專業化的態度。下面我主要會從3個方面進行展開。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明確指出:「色彩產生的是情感經驗。」《天使愛美麗》使用了純度較高的色彩,以暖色調為主調,加之藍綠色的搭配,如油畫般明艷動人。而且在不同部分運用不同的色調,喚起不同的情調,以映襯不同時期艾米麗的思想與行動。
例如用冷色調凸顯電影人物的複雜情緒。影片中有三次在黃色和紅色的暖色調基礎上加入藍色的冷色調,一次是艾米麗回憶起小時候,自己被父親誤診為心臟病時是在一片紅色背景之下有一盞藍色的檯燈。第二次是「玻璃老人」發現艾米麗對水果店老闆搞惡作劇,導演在大片綠色的基調之中排放有一個藍色的時鐘。最後一次則是艾米麗偽造房東先生給房東太太的回信,當時桌子上也放有一盞藍色的檯燈。這三次使用的藍色這種冷色調都是為了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分別將艾米麗內心既期待又害怕受傷的矛盾情緒以及「玻璃人」對艾米麗搞怪的行為感到既吃驚又憐愛的感情都得到側面的表達,讓原本單一的人物情感豐富和複雜起來。
影片暖色調的畫面設計尤為突出,使得電影畫面構圖充滿著童趣。正如導演熱內所說:「我一直保留著對我童年時期法國的懷念之情,那時的風景、風情以及一切值得我回憶的東西。」他用散發著芳香的咖啡館,擺放著新鮮蔬菜的小雜貨店,盛開鮮花的鄉間庭院和精緻美麗的室內裝飾,為觀眾還原了充滿浪漫風情的巴黎。鮮艷飽潤的藝術色澤,配上奇幻狂想的繽紛色彩,讓·熱內的鏡頭裡的畫面成了一幅幅流動的巴黎景象,每一幕都令人沉醉。
在享受如此美妙畫面的同時,富有層次感的音樂設計也同樣值得回味。在音樂方面,導演運用了具有濃郁的法國風情的手風琴與口琴,加之悠揚的小提琴旋律,各式樂器完美的融合,不僅渲染了劇情,同時恰如其分地詮釋該片導演的創作意圖,使得整個故事敘述的簡單流暢。
例如在艾美麗幫助盲人過馬路的片段,節奏歡快的手風琴成為背景音樂的主打,也從側面反映出此刻艾米麗的愉悅心情。音樂漸入高潮,艾米麗偶遇一位在路上等待過馬路的盲人。她充當了盲人的眼睛,向他描述著街上的場景,從肉店招牌上少了一支耳朵的馬、花店老闆的笑聲、麵包店陳列櫥窗里的糖果、水果攤、肉攤、乳酪的價格乃至嬰兒看見想吃雞肉的狗。
直到艾米麗把盲人送到地鐵站入口,這些人們感到習以為常的場景,未來將會是這位盲人老先生一生最珍貴的回憶,因為只有在短暫的時光中,這位老人可以「看見」生活的熱鬧,感受生命的美好。手風琴旋律由慢變快,高潮同時也結束在非常短促的旋律小節中,音樂戛然而止,卻讓人感到滿足和撫慰。
龐德在象徵主義意象派詩學中提到:「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一個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從而讓人有感官和思想上的雙重感受。」《天使愛美麗》做到了這一點,影片利用了生活中常見的、讓人意想不到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物品來形成韻律感和節奏感,使得觀眾可以中細節之處體悟百味人生。
艾米麗的石塊
艾米麗有一個特殊的小癖好,她喜歡收集石塊,原因其實很簡單,在運河邊打水漂是她最大的愛好。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見到路上有適合打水漂的石塊,艾米麗都會彎腰將其撿起來,放進兜里。在尋找伯多圖的路上,去見爸爸並搬走爸爸的聖誕老人的晚上,或者是自己有了煩惱的時候,艾米麗總喜歡走到河邊打幾個水漂。
對於艾米麗這個孤獨的女孩而言,打水漂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她沒有可以徹夜長談的朋友,沒有體貼溫柔的父母,童年的經歷使得她習慣於自己默默排解寂寞。但她是一個「人」,是人都需要情感的宣洩。於是,她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她用石塊把心事告訴河流,讓流水順著石塊把她的煩惱帶走。
餐廳的工作忙碌又單調,身處其中的艾米麗其實是迷茫又無助的。在歸還伯多圖的盒子之前,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如何選擇。而石塊則不一樣,艾米麗可以從它們的材質,顏色,大小乃至重量上判斷哪塊是好的哪塊是壞的,這些石塊都是艾米麗選擇過的證明。當艾米麗在清澈的河面上拋出它們的時候,這個對生活尚處於迷茫狀態的小女孩,或許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尼諾的相冊
作為男女主角的「定情信物」,尼諾的相冊是影片中不得不提的存在。不同於童年渴望朋友的艾米麗,小時候的尼諾希望自己的朋友全部消失。因為自己飽受欺辱的童年回憶,他對人性充滿好奇,也一直在努力探究人性的真實。
火車站 「立拍得」下面被人們隨意撕毀的相片,卻讓尼諾如獲至寶。各色各樣的臉孔被他工整地粘貼到一個相冊上,這些人的表情或扭曲或麻木或開朗或沮喪,透過這些相片,尼諾似乎窺見了一絲人性的真實。然而令他感到奇怪的是,有張男人的相片總是出現在照相亭中。尼諾對這個神秘的男子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他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而女主角艾米麗則幫尼諾揭開了這個謎底,並用特別的方式將答案告訴給了尼諾,兩人的愛情也由此萌芽。
其實,尼諾和艾米麗是同一類型的人,他們都在意生活中無人關注的小細節,比如說尼諾在意殘缺破碎的照片,艾米麗則在意爬行在電影幕布上的小飛蟲。共同的愛好和相似的經歷使得兩個有趣的靈魂相遇,對於他倆而言,彼此就是自己最佳的靈魂伴侶。
玻璃老人的畫
因為其脆弱易碎的骨骼,大家都稱艾米麗那位深居簡出的鄰居為玻璃先生。玻璃先生杜輝耶大概有20年沒有走出過自家的屋子裡,在漫長且孤單的歲月里,他一直在臨摹一幅名為《船上的午餐》的畫作,他甚至感受到了畫中人物的表情在悄悄地改變,但他卻始終臨摹不出畫中一位拿著水杯的少女的表情。他覺得那位少女在畫面正中,卻仿佛身在別處。
玻璃老人雖不能出門,但是他的心思非常細膩,周圍人都將記錯了四十年前那個小男孩的名字,只有他記得那個男孩的真正姓名。敏感細膩如他,看出了艾米麗內心的迷茫和渴望。他就像寵愛自己的孫女一樣幫助艾米麗找尋幸福,而他也在艾米麗身上,實現著他無法實現的愛情和夢想。於是,在艾米麗收穫愛情的時候,《船上的午餐》中的女孩露出了甜美的笑臉。
「愛」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導演對「愛」這個詞彙的獨到見解,如果說艾米麗的小善舉是一個傳遞愛的過程,那麼「玻璃老人」的報恩,便是一個升華愛的過程。要知道,愛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互相成就。
和精緻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不同的是,《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關於小人物的故事,影片設置的角色主要有神經質的父母、坡腳的老闆娘、骨頭脆弱的「玻璃人」、不得志的作家、尖酸刻薄的小商販、呆頭呆腦的小工等社會邊緣人。某種程度上看,他們的生活是悲哀甚至失敗的,就連艾美麗也曾一度認為:「我是沒有人愛的小瞄鼠」。他們渴望交流和溝通,渴望傾訴和表達,卻又害怕冷漠和拒絕。
但在艾米麗古靈精怪的善舉下,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改變:生活乏味的中年男人找回了童年的記憶;年邁體弱的玻璃老人感受到生命的樂趣,意志消沉的女房東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艾米麗自己也收穫到了真正的愛情。
身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的重擔壓得我們幾乎喘不過氣來,沒有過多的精力處理感情是我們最常用的藉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漸趨冷漠。而《天使愛美麗》卻讓我們得以找回失落已久的純真和感動,影片所要傳遞的人生信條就是:向別人敞開心扉,學會奉獻,懂得感恩,你自會遇見生活中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