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鄧麗君齊名,牽張國榮領獎,把3個兒子送進史丹福:65歲的她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2020-06-18     喵姐種草

原標題:和鄧麗君齊名,牽張國榮領獎,把3個兒子送進史丹福:65歲的她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來源丨gogoDaily

ID丨 gogoDaily

作者丨格姐

最近格姐在微博衝浪的時候,被一張照片嚇到了。

左邊那個一米八高個的大男孩,是史丹福大學的高材生,他的媽媽在41歲的時候生下了他。

而這張照片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右邊的女人就是男孩的媽媽,今年65歲的陳美齡。

歲月在她身上好像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年輕得像左邊男孩的姐姐。

除了眼角多了幾條皺紋,她精神狀態好得完全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其實,早在50年前,她就已經掀起過朵朵浪花,一下下拍打在時代的岩石上,留下了屬於她的印記。

1

陳美齡,曾是20世紀日本最火的偶像之一。

16歲在中國香港出道即巔峰,因為姣好的面容受到導演青睞。

主演了兩部電影,讓她自彈自唱的清純可愛形象傳遍半個亞洲。

和姜大衛主演《叛逆》

17歲,受到日本著名作曲家平尾昌晃的邀請,來到日本錄了第一首日語歌《虞美人花》。

次年又憑藉一首《草原光輝》,拿到了1973年日本唱片獎新人獎。

比1974年進軍日本的鄧麗君都早一年。

雖然我們現在對鄧麗君更熟悉一些,但是其實在當時的日本,陳美齡關注度更高。

直到現在陳美齡依然位居日本公信榜TOP200,是日本歷史上銷量最高的外國歌手。

日本是亞洲娛樂產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自產自銷、體系健全,風格也自成一派,外國人很難打破日本娛樂圈的壁壘。

但陳美齡是個例外,不論是話題度還是關注度都遙遙領先,放到今天就是「頂流小花」。

從出道後的1973年到1975年,她連續3年都作為外國人登上了「日本春晚」紅白歌會。

人氣巔峰時,她還和當時最紅的山口百惠,輪流霸占各類時尚雜誌的封面。

她有些嬰兒肥的小圓臉又清純又可愛,笑起來露出小虎牙,青春明媚的樣子,完全是每個男孩記憶中初戀的模樣。

加上她總是說出一些有趣的「中式日語」,天真懵懂的可愛形象,讓日本的年輕人都對她趨之若鶩。

有人說,當時的日本進入了少女偶像角逐混戰的「戰國時代」。

鄧麗君、南沙織、西城秀樹……奼紫嫣紅開遍了日本歌壇。

而陳美齡就是領跑者之一。

處於人氣頂峰的年輕女藝人,自然工作邀約不斷,為了保持上升的勢頭和曝光量,陳美齡也需要更多的機會。

於是她成為了一棵一個星期7天連軸轉的搖錢樹,每天都被工作填得滿滿當當。

由工作人員為她打點好一切,而只睡4個小時的她,根本沒有時間社交,更別說思考自己的價值。

這一切被早已看遍了世態炎涼的父親看在眼裡,他告誡過於年輕就踏入這個行業的女兒,與其繼續進行這樣無意義的生活,不如去學習。

「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就被奪走。但是知識一旦進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

於是,21歲,在人生第一次事業巔峰的時候,陳美齡突然宣布隱退,跑去加拿大讀了最喜歡的兒童心理學。

粉絲為她傷心,公司為她惋惜:如果這時候遠走他鄉,歸來時演藝圈還能否她的一席之地?

「如果是這樣,說明你的實力也就如此。」

父親的話打消了她的顧慮,她決定放手一搏,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想做的事。

2

當陳美齡畢業的時候,父親的話得到了驗證,她的實力確實遠不止於此。

一重返演藝圈,就成為炙手可熱的暢銷歌手。

曾在1983年,和張國榮一起獲得香港金唱片獎。

或許是年少成名,又一路順風順水。

讀書、事業……想要的都能輕而易舉獲得,生活沒有痛,也就不知道為什麼而唱歌。

她陷入了迷茫期,一時間失去了目標。

經紀人金子力先生一直默默陪伴守護著她,這種「男子漢的溫柔」讓她深受感動,兩人漸生情愫。

於是她又一次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做出了讓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決定。

她和日本人金子力結婚了。

雖然所有人都在反對,但她說:「我喜歡的,是一個能站在我身邊為我整理時間表,又可以和我一起準備早餐給孩子上學的開通男人。」

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後來的幾十年,不管是遠距離還是各自為自己的事業奔波,夫妻倆都恩愛如初。

婚後不久,長子就出生了。一年後,沉寂許久的陳美齡又一次回到了演藝圈。

為了照顧還在哺乳期的孩子,她有時會把孩子帶去電視台。

事件被報道後,這件對她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日本社會引起了「大地震」。

即使是現在的日本,結了婚的女人都要回家做全職家庭主婦,更何況是當時更加保守的社會壞境,陳美齡的舉動無疑動搖了日本的傳統秩序。

許多人都在說「陳美齡太貪心了,事業家庭都想要,這怎麼可以!」

當時每個報紙雜誌都在討論「女人結婚後究竟該不該繼續工作」,也讓日本開始關注和思考職業和女性地位的問題。

因為陳美齡的英文名叫做Agnes,於是這場爭論又被叫做「Agnes爭論」。

這場爭論持續了整整兩年,還上了1985年美國《時代》雜誌。

一位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看到後,鼓勵陳美齡去史丹福讀博,和她一起做女性和兒童方面的研究。

她又一次抓住了難得的機會,懷著二胎遠渡重洋來到了美國,還在讀博期間生下了二兒子。

一邊面對並不輕鬆的博士課程,一邊還要照顧哺乳期的兒子,她的讀博可以說是「地獄級難度」。

坐月子只用了3天,每天照顧完孩子,哄睡著了都已經是深夜,還要繼續挑燈夜戰做研究。

好在美國的觀念和日本完全相反,無論你多少歲,無論你有幾個孩子,都不會有人指責你拋頭露面。

只要你有求知的願望,在這裡都可以實現。

雖然累過哭過,但她「不怨不懼,不勝不休」,最終順利從史丹福博士畢業。

3

畢業回到日本後,或許是因為「史丹福博士」的身份,陳美齡發現,她的話語權越來越重了。

於是她便好好地利用起這個身份,積極地為婦女和兒童發聲。

除了在日本各地演講,1998年還就成為了首任日本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協會大使,在世界各個處於戰爭和貧窮國家奔波。

「不論什麼年紀的人,不論從事什麼職業的人,我希望他們聽了我的講述後,能開始為此做些什麼。」

在這期間,她第三個兒子也出生了。

不管是做藝人、讀博士還是做公益,她每天都在忙碌,但她卻不曾在孩子身上懈怠過一天。

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必定親力親為,再忙都會趕回家給孩子們做飯、講故事。

不能陪伴的時候她也會想盡辦法引導他們,讓孩子們每天過得既充實。

比如她作為國際兒童基金協會大使,訪問和傳達貧窮國家兒童們的窮況時,會提前給孩子們準備好「驚喜小包包」。

她的小兒子曾說:「我的童年很快樂,感謝媽媽的愛。」

她是一個不能停下來的人。

2007年,她不幸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雖然一時間很恐懼,但在之後的治療過程中,比家人還要沉著冷靜。

手術10天後,經過醫生同意,就去完成原定的工作了。她不願意在家胡思亂想,而是通過忙碌的工作,讓自己恢復正常的心態。

她強大的精神力也影響著孩子,三個兒子先後考入史丹福大學,成為她的學弟。

當她第三個兒子進入史丹福的時候,一度引起中日兩國轟動。

4

有人說,「父母的腦子,決定了孩子的輸贏」。

陳美齡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僅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更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的形成。

就像當年父親的言傳身教一樣,陳美齡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

比如,她深知自卑最大的來源就是「比較」,所以從來不會從她嘴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

經常有人會留言問格姐,「我很自卑怎麼辦?」,「我很害怕在同學面前講話」。

誰能想到出道一次火一次的陳美齡也有過這樣的困惑呢。

陳美齡出生在6個子女的家庭,上有兩個姐姐,一個聰明、一個漂亮,她在家裡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

她一度非常自卑,自憐自艾:「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平凡呢?」

一直到後來去做義工,當她看到那些天生殘疾、沒有父母的孩子,她才羞愧地發現,原來我多麼幸運,為什麼要無病呻吟呢?

當你的眼光足夠開闊,就不會只關注這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她不再和別人比較,不再自憐,而是把心思花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

也把人生感悟和教育融會貫通。

我們知道的陳美齡,既是歌手、演員,又是學者、作家、教育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使者,還有,三個孩子的媽媽。

女人要面對的抉擇,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但她始終堅信,人生的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變換軌道的前提是,找到自己天分、能力與現實的交叉點。

她選擇讀兒童心理學,就是因為曾經做義工時期,看到那些生活困苦的孩子,心裡種下了為孩子們工作的種子。

如今,即使已經65歲了,她也好像還是那個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小女孩,不斷尋找下一個新目標。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她也注重興趣的培養。

比如下雨就帶孩子們出去踩水塘玩,孩子們好奇心旺盛,有問不完的問題:雨是怎麼形成的、水會流到哪裡去……她就一一為他們解答,不厭其煩。

她從不會強行幫孩子們作選擇,而是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

陳美齡全家福

怎樣的人生才最完美?一千個人或許有一千個答案。

有的人擠破了頭想出名,有的人卻選擇在最火的時候銷聲匿跡。

如今對於陳美齡而言,最讓她開心的事情,就是心裡那團「Endless flame」始終在燃燒。

她依舊在為戰爭和窮困地區的孩子們奔波,盡所能為女性地位和兒童教育問題發聲。

每個階段她都有自己的目標,不會迷失在黑暗中,更可以照亮夥伴的道路。

或許,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功吧。

點個 「在看」吧!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目標!

作者:格姐,轉載自公眾號gogoDaily(ID: gogoDaily),每晚22:36和你一起捕捉潮流最前沿的時尚星聞,分享世界美好瞬間,新書《越獨立,越高貴》當當網熱賣中,新時代女性人手一本的獨立生活指南。格姐微信號:Youge863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QEzyHIBnkjnB-0z4z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