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期望孩子「心靈自由」的焦慮媽媽圈
最近孩子小學家長群里大家熱議一篇《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讓我們見識了比海淀媽媽還雞血的順義媽媽圈。
一些認識的優秀家長看後,不禁自嘲:不是一個世界的,相比之下,感覺自己就是個渣媽。
有家長安慰道:在北京就不能比:不能比誰官大,不能比誰學歷高,不能比誰的房子大,不能比誰的孩子牛……淡定,要不沒法生存了。
還有人說:上國際校,需要有一顆大功率的心臟。
學費20萬,校車費2萬,校服費2萬,餐費1萬,各種興趣班每門1-2萬,遊學費3-5萬,材料費、設備費、比賽費什麼的之類單算……各種費用至少是學費的double(雙倍)。
而且,目前看來不只是錢的距離,三天兩頭出國遊學。別說國際校了,我同事的娃上史家小學,但凡是個假期,都得出國。
著實,有朋友的孩子上國際學校,父母身上真是有股濃濃的焦慮味兒。
曾經以為上國際學校是為了給孩子一顆自由的靈魂,現在才知道不是。
首先「被綁架」的是父母——家裡沒個礦,那是真撐不起。
有幾個人家裡有礦呢,沒有礦又要上「拼錢拼能力拚時間拼精力」的國際校,怎能不焦慮?
焦慮的父母身後,哪可能有一個「心靈自由」的娃?
02 為了孩子的未來,必須「被裹挾」著向前沖
好吧,國際學校夠不著,上公立學校總可以吧。
確實有一些在北京順義上國際學校的小夥伴,去了一年,又回來了的。
但是公立學校也不是放羊的,各種雞湯雞血雞娃,不只是存在於海淀黃莊。
有一次在課外班的等候區聽見一位媽媽對同伴說:「我們這輩拚命學是為了謀生,為了工作,為了車子房子。以後的孩子不愁房,不愁車,工作肯定也有,你說現在逼著他們比我們那時還拚命學,是圖個啥?」
另一位家長說:「大家都拚命學,你不學是不可能的。你不跟著走,就出局啦!」
這位媽媽說:「總得圖個什麼吧?」
另一位家長說:「圖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更有競爭力,讓他們活的更有安全感。」
媽媽們一邊推著孩子向前沖,一邊懷疑著自己這麼做是不是正確的。
而「為了孩子更有安全感」,似乎是一個讓人心安理得的「終極目標」。
咋一聽,是有道理的:
當你和別人一樣讓孩子去學習各種課外班的時候,你感到自己沒有落伍,你會有一種「你有我也有」的安全感;
當你帶著孩子奔波在補習班的路上,把時間填滿的時候,會有一種「沒有浪費時光」的安全感;
當你覺得孩子去學了「豐富」的知識,未來可能有出息,你會有一種「孩子會為我爭光」的安全感。
但是,這些真的能給孩子未來安全感嗎?
03 學業事業有成了,但是依舊沒有安全感
有一個前同事,家境優越,名校畢業,長相出眾,在自己的崗位上乾得小有成就,深得領導賞識。
按理說,這樣的女孩,應該是最有安全感的人了。
但是她並不是。
在部門裡眾所周知的一件事情是,她總在相親或談戀愛。
她找了一個又一個,有一次還在父母催婚的情況下「租」了個男友回去,但最終也沒有穩定的對象。
問為什麼,她說,我想找一個能給我安全感的人,他要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能夠很好的滿足我,照顧我,給我很好的安全感。但我找了那麼多,沒有一個合適的。
照這樣的標準找,這位優秀的女孩可能永遠也沒法找到,因為她這種安全感是別人給不了的,是自己從小成長的經歷中積澱的。
安全感是渴望穩定、安全、可控的心理需求。
根據心理學家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安全感最早起源於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係,來源於父母對孩子「敏感、及時且無條件的愛」。
從另一個角度,阿德勒提出了「自卑」這個與「安全感」相反的概念。
他認為,自卑是一種人面對外在環境時體會到的不足感。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身體原因、生長於貧困家庭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造成。
其中,不當家庭教育是最常見的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人在童年經常感受到無助,不如別人,或覺得只能依賴別人,這些是自卑的最初來源,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小時候,我們聽著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
比如讚揚:「好孩子,這次考得不錯,爸爸周末帶你上街去。」
或者責備:「別人書念得那麼好,你怎麼就這樣給我丟臉?讀不好書,長大只能追著牛屁股,臉朝黃土背朝天,你以為會有什麼好日子嗎?」
於是,為了讓父母滿意,孩子不斷鞭策自己努力學習。
終於有一天,學業優秀了,但是人格卻還是自卑的,依然沒有安全感:
不相信自己能行,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別人付出的情感。雖然在事業上不斷追求上進,但在感情上卻不斷失敗,心理上不斷受挫。
在父母看來,孩子出息了,有了他們希望的「安全感」,但孩子自己知道,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
04 希望孩子給自己安全感的父母,無意識地傷害了孩子
作為80後的一代,我反思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作為父母,是如何希望孩子給自己安全感的,又如何傷害了孩子的。
我的一個同學曾經告訴我,當她想找工作的時候,她的爸爸是反對的:「希望你考研,不是別的,是為了讓你以後活得更有尊嚴。」
同學說:「無論我怎樣努力,他都不會欣慰地表示「滿意」,而是提醒我「不進則退」,讓我「更進一步」。不過,雖然內心不滿,但是我還是聽了爸爸的話,還說服自己,這是為了未來的尊嚴。」
我們被鞭策著向前,貌似為了自己,其實是身不由己。
長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才發現,父母在幫助我們「成功」,滿足他們「期望」的同時,也留下很多讓我們無法感受到安寧的東西:根深蒂固的虛榮感,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對自己「價值」的不信任感…….
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會「自私」地利用孩子滿足自己?
後來我學了心理學,才知道他們基本上不是故意的。
或許是因為他們那個時代的各種匱乏:不能吃飽穿暖,無法受到想要的教育,對「權威」無條件的服從,甚至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那個年代的父母,多數過的是比較失敗的一生,或者說是不滿的人生。
當這些「不滿」的父母無法接納這個現實時,他們就將自己的期望寄託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的成功來解除自己的遺憾:
如果父母們因為學歷太低而抱憾的,就會期望孩子考到高學歷;因為貧窮受制於人,就希望孩子能賺大錢發大財;因為地位卑微而委曲求全的,就希望孩子能仕途得意,有權有勢。
總之,如果孩子實現了他們的願望,就幫他們實現了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否則,他們就會感到焦慮,挫敗,失望,甚至是人生沒有意義。
分析這些原因,並不是怪罪父母,而是讓自己了解,父母帶來的「傷害」多是無意識的。
更重要的是,覺察到這些,當我們身為父母時,就有機會去改變這樣的「傷害」。
04 學會對自己的安全感負責,是對孩子最深遠的愛
難道我們聽任孩子發展,不管不問,讓他們隨波逐流,自生自滅?
這個問題,我的一位心理學老師曾經回答了:「你想孩子發展成什麼樣,那你就先活出那個樣子。」
如果你想孩子活得自信從容,那你就不能天天焦慮迷茫;
如果你希望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愛,那你就要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如果你期待孩子跨越階層,那你就先去跨越,你的經驗可能是孩子躍遷的寶貴財富;
如果你想要孩子活得有安全感,那你要知道如何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當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童年,不可能再給我們的父母一次機會按照「John Bowlby的安全型依戀關係」再給我們最初的安全感時,我們只能選擇「做自己的父母」,對自己負責,給自己安全感。
怎麼做?
曾經從古典老師的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安全感不是從別人身上要什麼,而是從內心深處,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換言之,就是我們對他人,對社會是有價值的,有用的。
這種「有價值,有用」,是我們安全感的基石。
它應該由我們自己創造,而不是指望孩子去實現。
看過一個新聞,說的是山東巨野的一位老人——姜淑梅的故事。
這位老人曾是一個「九段文盲」,完全不認識字。後來因為丈夫去世,太孤獨,在60歲時開始學習寫字,希望通過讀書來抵禦寂寞。
老人抓住身邊的任何機會學習認字,寫字,最終,她學會了很多字,開始沉迷書海,大量閱讀。
在老人70多歲的時候,開始寫作自己的故事,並成功發表。
到目前為止,老人已經出版了5本書,成為了一個作家,而且她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成為一名畫家。
這位傳奇奶奶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從安全感的角度來看,老人在老伴兒去世後,對自己的安全感負責,學習認字、寫作,不僅滿足了自己,而且創造了社會價值。這樣的老人,一定不會覺得空虛,不需要讓兒女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這也讓我想起好友跟我說起自己的狀態:
我媽自己在家忙活著呢,她現在很懂享受生活,一星期不打電話都不會想我;
閨女放出去夏令營玩兒得不亦樂乎,我一天打一次電話還嫌我打得太頻繁,打擾她「工作」;
哎呀,媽媽和女兒都不找我了,我也得去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老了得有自己的生活。
實際上,這就是一家獨立自主又充滿安全感的三代人。
父母有安全感了,自然就會「傳承」給孩子,孩子將來也會「傳承」給她的孩子。
對自己的安全感負責,這是父母對孩子最深遠的愛!
-End-
「有料家庭教育」,持續提供有價值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服務。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