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在古代是巴蜀的命脈,為何在今天卻劃給陝西,而不是四川?

2020-05-08     煮酒君

原標題:漢中在古代是巴蜀的命脈,為何在今天卻劃給陝西,而不是四川?

如今,人們在提到"天府之國"時,往往會想到氣候溫和、水旱從人的四川,而說起"魚米之鄉",可能又會想到我國長江中下游的大片平原地區。

其實,在我國西北也有一個被譽為天府之國、魚米之鄉的"小江南",那就是陝西漢中。作為一座歷史名城,漢中自古以來就物產豐富、地理位置險要,因此常常被各方勢力爭奪,不管是被分封漢中的劉邦還是三國的劉備、曹操,都對漢中非常的重視。

如果打開地圖我們會發現,我國的南方、北方大約是按照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的。但是,漢中作為北方省份陝西的一部分,卻身處秦嶺山脈以南,這不禁令人疑惑。從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來看,漢中與南方的四川更加"親近",當年劉邦被封漢王,就同時占有了漢中和巴蜀之地;數百年後,他的後人劉備在蜀地建國,也是傾盡全力奪來了漢中作為前哨站。

總的來說,漢中和蜀地可謂一脈相承,那麼,為什麼它後來卻被劃歸陝西,而不是成為四川的一部分呢?

關於漢中的歸屬,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那時,漢中被褒國和古蜀國瓜分,褒國被認為是夏禹的後代所創,古蜀國則是蜀地先民建立的國家,兩國以漢江為界,分別統治著漢中的南北。到了周朝,褒國被周天子所承認,因為當時周人稱秦嶺為"南山",褒國就被尊為了南山諸侯們的領袖。

春秋戰國時期,褒國被庸國消滅,庸國占據漢中百餘年後,又被秦、楚、巴三國聯合剿滅。

因為漢中一帶最接近秦國的主要勢力範圍,此後它便被秦所占領。對於這塊肥沃而重要的土地,秦國當然不願意和蜀國共同分享,於是秦、蜀之間的紛爭持續了又一個百餘年。商鞅變法後,秦軍戰鬥力大大增加,逐漸占據了絕對優勢,惠文王時,秦國南下滅蜀,漢中自然也就被秦國完全控制了起來。

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國與楚國之間爆發了藍田之戰,大獲全勝的秦國將作為戰利品的六百里楚國土地與原本屬於褒國、蜀國的土地合併,設置了漢中郡,取郡在漢水當中之意。秦朝滅亡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都城就是位於今漢中漢台區的南鄭。正如上文所言,因為劉邦的領地還包括巴、蜀一帶,所以此時蜀地和漢中的交流可以說是非常頻繁的。

因為和蜀地確實淵源頗深,漢武帝在設置十三個刺史部監察全國時,就把漢中郡劃分進了以蜀地為主體的"益州刺史部"。到了東漢末年,已經在北方稱霸的曹操想要進一步取得蜀地,便將處在戰略要衝上的漢中當作了重要目標,在奪取漢中後,他派出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率重兵把守,可見其重視。不過,沒過多久,劉備便也為了拱衛自己的腹心地帶北伐漢中,與曹操進行了激烈搶奪。

靠著法正、黃忠等人的精彩表現,劉備成功拿下了漢中,並效仿當年的高祖劉邦在漢中稱王。此後一段時間裡,漢中儼然成了蜀漢除成都外最重視的城市,它既是出川的前哨站,也是入川的重要關卡。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出的"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構想,沒有了漢中就幾乎無法實現。

魏國消滅蜀漢後,將其原本的土地大致分為了益州和梁州兩部分,今天的漢中、川北、渝北等地都被劃分進了梁州,與益州割裂開來。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並不難想,作為主要勢力範圍在北方的政權,曹魏肯定不想再看到有人割據蜀地,扼守漢中以自立,因此,將漢中與蜀地割裂開,可以有效限制有"大膽想法"者的野心。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漢中和蜀地都被有意無意地分割開來,直到元朝建立,為了更好管理地方的統治者設立了不少行中書省,身處西部的四川和陝西被合併為了"陝西四川行中書省"。不過,漢中還沒能和四川敘敘舊,就在二十多年後又被劃分到了"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再度與蜀地歸屬於了不同的行政區劃。

解放後,漢中有過許多名字,如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區漢中分區、漢中專區、漢中地區、漢中縣、漢中市等等,和四川幾乎再無關聯。

總的來說,漢中在魏晉之前幾乎是一直和蜀地有著密切聯繫,但後來統治者們為了防止割據政權同時控制蜀地、漢中營造一個易守難攻的局面,便有意將其劃分給了大部分地區都在秦嶺以北的陝西,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CECHIBnkjnB-0zRY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