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見成年人之間,沒有說上幾句話,就情緒上頭,開始吵吵起來。兩個人之間的對話已經不是在談內容,而是發泄情緒,話不投機半句多,正就是這種狀況,如果不停止,估計下一步就是攻擊性的暴力行為。
如果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發泄情緒,溝通不暢的方式就是典型的暴力溝通,暴力溝通是相當於非暴力溝通而言的。
何為非暴力溝通?
依照「非暴力原則」來談話和聆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具體的操作就是分清楚事實與感受,需求和請求。客觀的描述事實,以「我」打頭,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再向對方發出具體的請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我們大多數成年人之所以不會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表達溝通、協作,有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當他們是小孩子的時候,當他們處於學習怎麼樣跟別人合作時,他們學到的,可能都不是心平氣和的溝通,而是逼迫。
在他們的經驗里,逼迫是最管用,最容易的,同時也是自己會用的。
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同程度的使用逼迫,放棄溝通
家長使用逼迫的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孩子屈從,或許在一些家長眼裡,小小的孩子懂個啥,哪知道對錯,只需要聽話就可以了,對,聽話是最省事的,但避免了麻煩的同時,也為孩子的日後埋下了隱患,讓孩子見識到了逼迫的力量,不用費力溝通,即可達到目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生命最開始都想自己說了算的,可見每孩子最開始都是不聽話的,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溝通、交流,幫孩子建立規則,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自己說了算。而不是省去這些中間過程,只是讓孩子服從,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逼迫嗎?
此外,這種行為還可能給孩子種下自卑的種子,因為一個幼小的個體,面對強大的權威,做出順應,是會感到自己的虛弱的。
這種虛弱體驗會內化為他的潛意識,在成年之後影響他的感受和行為。
溝通是非暴力溝通能體現的第一步,只有家長、大人能俯下身來,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溝通,而不是站在那裡居高臨下,甚至頤指氣使,接下來的非暴力溝通才有可能發生。
非暴力溝通就是分清楚事實與感受,表達需求和請求
小李想讓6歲的的女兒周末去興趣班學鋼琴或舞蹈,他是這樣說的,「去年兒童節的時候,班裡讓大家報節目,大家踴躍報名,只有你和李華等三四個人沒有節目,簡直太丟人了,你們班主任老師問我為什麼不報名,我都不好意思說你啥都不會」。
我們接下來拆分這件事裡面的事實與感受,需求和請求。
事實:女兒沒有才藝,這就是一個事實,不用再用其他詞彙描述了,客觀的描述清楚一個基本事實就可以了,不用去評價。
感受:誰的感受,我感受到很丟人,誰的感受,誰負責。這個丟人的感受是小李的,本應該小李負責。
需求:誰的需求,在文章的案例中,需求有兩方面,一是小李「消除」丟人的感受,不想再像去年一樣;二是為女兒著想,讓她有一個好的發展。
請求:非暴力溝通的最後是向對方提出自己的具體請求。事例中,小李的請求是讓女兒去周末的興趣班學習鋼琴或舞蹈。
如果我們把事實與感受,需求和請求連起來,可以是這樣的:女兒,你沒有一項才藝,這不利於你的成長,還記得去年你們班主任讓報名才藝表演,因為咱們啥都不會,我感到很丟人,所以我希望你能在周末去興趣班學習舞蹈或鋼琴,你能不能答應爸爸呢?
很顯然這種溝通表達要比前一種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這種接受更多的時候會是「欣然接受」,而前一種更多的時候會產生負面情緒,引起衝突,讓孩子體驗到被壓迫的感覺。
育兒先育己,父母得先學會非暴力溝通
育兒先育己,是我一直倡導的育兒理念,那麼在非暴力溝通上更需要這樣,父母之間、家中的其他大人之間,是不是能用非暴力溝通去表達,對孩子能否學會非暴力溝通至關重要。
當父母、大人之間能心平氣和、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時,孩子就會逐漸學會這種方式,在與其他人互動、交流,解決問題時他就會採用這種方式,而這會是孩子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