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出現的純陽巾大賞

2020-02-25     小銀子壁紙

《錦衣之下》大結局了,今夏和陸大人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藍青玄藍道長的死卻也讓很多人意難平。

在劇中,藍青玄這個人物很出彩,他為人正義、心地善良,和男主陸繹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不過他命途多舛,年幼時家道中落,父母雙亡,加之藍青玄自己不學無術,所以家產一夕敗光。最後他流落街頭,是丹青閣的元明大師帶他進入修行之門。

認識陸繹後,成為陸繹的謀士,專門為他獻策,提供各種躲避的詭計。我還以為他會不同於原著,能苟到最後,誰料最後他的結局會這麼悲慘。

尤其是藍青玄在臨死時說了「修了半輩子的道,這一劫也算是善終了。別難過,棄車保帥還記得吧?陸繹,下輩子我們還做兄弟。這輩子,看不到你和今夏終成眷屬了。一定要珍惜,莫要再錯過了 時虐哭一大批觀眾。藍青玄一直希望袁今夏和陸繹能終成眷屬,但到死也沒能看到二人和好,甚至成婚。

不過今天小銀子我要說的是藍青玄道長頭上所戴的那個像房頂的帽子即道巾之一的純陽巾。很少看到有劇出現這種道教冠帽,忍不住想寫寫看。

「巾」是我國古代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太霄琅書》說「巾者潔也,斂束潔凈,通神明也。」是說巾是用來籠絡我們雜亂的頭髮,並有通神靈之功能。而「道巾」則是指道教徒戴的帽子。

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

道教自東漢末年出現,至今已近2000年,在這兩千年間,道教不斷分裂、發展、聚合,產生的宗派不知凡幾,怎麼區分?看!帽!子!

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

帽子是道教服飾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道士的帽子有兩種:冠和巾。道長們一般在舉行道教儀式的時候,佩戴道冠,而在平時佩戴道巾。

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當代高道閔智亭道長著述的《道教儀範》一書中提到,自清末到現代最流行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純陽巾(前面)

明代初定天下,文人士子流行戴巾,由此成為一種時尚潮流,以致明代的巾子是歷代品種最多、個性最為鮮明的。巾在明代品種很多,有的名稱還混亂,但是巾子的式樣變化很快。

純陽巾是漢服中的一款巾帽類首服,巾頂用寸帛摺疊成竹簡狀垂於後,明代《三才圖會》稱:「純陽巾,一名樂天巾,頗類漢唐之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巾上有盤雲紋樣。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稱其為「純陽巾」,是以「仙人」呂純陽而得名,呂祖為上洞八仙之一,在道家中地位非常高,道教的全真派,丹道南派,東派,西派,都由呂祖而傳。呂祖號純陽真人,道教傳說,在成道前其戴的頭巾也被稱為純陽巾。也稱樂天巾。

三才圖會

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清代緙絲《八仙朝王母》一卷中,呂洞賓的形象雖然在眾人之中,但因為元素清晰即戴純陽巾,一望可知。

史料記載,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僅道教徒戴,連儒者、生員士大夫子弟也戴。而當代流行的純陽巾,形狀甚似莊子巾。不過純陽巾有的前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也就是帽正,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劇中藍青玄採用的就是後一種,形狀甚似莊子巾,帽前上方有九道梁下,帽披上也加塊玉也就是帽正,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畢竟這不僅是道教徒戴,連儒者、生員士大夫子弟也愛戴的。而藍青玄作為江湖騙子出現,以明朝人追求好看時尚的風氣,這個款式也很fashion。

《錦衣之下》是根據藍色獅的同名小說改編,主要講述了奸臣當道的明朝嘉靖末年,錦衣衛陸繹奉命調查揚州修河款失蹤案,得到六扇門女捕快袁今夏協助,在辦案過程中,兩個人互生情愫。

這個劇的背景是明朝嘉靖末年,嘉靖帝已然年邁,昏庸無能,又生性多疑,卻沉迷於煉丹之術,終日不理朝政,賢臣不信,奸佞誤用,朝堂之上也因此發生了兩派割據。

劇中藍道長的帽子就是純陽巾,經常聽到所謂「明代無帽正」的說法,這種說法應該是來區分戲曲烏紗帽與明代烏紗帽的,但後來擴大化就不對了。

穿道袍戴有帽正冠帽的明代士人(男子)

實際明代晚期有相當數量的巾帽在正面中央有玉花類設置,特別是飄飄巾,似乎統稱為「帽正」亦無不可。 劇中背景是嘉靖末年算是明朝中晚期了,帽正可也不可。純陽巾其實一般是前面有披幅而後面是沒有的劇中前後都有其實是錯的

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顏色皆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則顏色不拘。因為道門亦稱為玄門,黑色也稱作玄色。作為玄門弟子,道士要尊道,當然要戴黑色的道巾。

其實劇中藍青玄所戴的純陽巾更貼近飄飄巾了但又不是飄飄巾,飄飄巾與純陽巾略相似但沒有九縫,巾之頂部前後皆為斜坡,各綴一大小相等的方形片,質地較輕,迎風可以飄動,有些還在上面裝飾紋樣或綴上玉花等。多為一等士大夫子弟所戴。

飄飄巾與其他巾種相同,被禁於清初剃髮易服時。現唯有現在戲曲文生還多戴飄飄巾樣式巾子。

《錦衣之下》出現的純陽巾大賞

明朝太祖皇帝將道教劃分為全真、正一兩大派,又設立神樂觀,蓄養善道教音樂人才。舉凡國家祭祀,如祭祀天地、日月、岳鎮海瀆、風雨雷電等神祇,以及各州府城隍、帝王陵寢等,都有道士的參與。可見道教在明朝是很受重視的。

而且明代的巾樣式多,變化也大,不同時期巾的形制時常變異,也可以說巾緊隨時代,追逐時尚,體現各時期社會的審美傾向。就連純陽巾也是隨時代而改變。

從明人徐咸《西園雜記》記載中就可見一斑:「巾帽之說,成化以前,予幼不及知。弘治間,士民所戴春秋羅帽、夏鬃帽、縐紗帽、冬氈帽、紵絲帽,帽俱平頂,如截筒。正德間,帽頂稍收為桃尖樣。其鬃帽又有瓦棱者,價甚高。初出時,有四五兩一頂者,非貴豪人不用。嘉靖初年,士夫間有戴巾者。今雖庶民,亦戴巾也。有唐巾、程巾、坡巾、華陽巾、和靖巾、玉台巾、諸葛巾、凌雲巾、方山巾、陽明巾,制各不同。閭閻之下,大半服之,俗為之一變。」

圖中七真人中就有位真人頭戴純陽巾。

補充下帽正,看看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道袍純陽巾像: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純陽巾也慢慢的不同了。

再看看《錦衣之下》劇中的:

混一張九梁巾和純陽巾的對比圖。

其實這兩種很容易搞混的,甚至後來很多人把九梁巾和純陽巾乾脆合二為一,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純陽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


清末戴純陽巾的道士:

而九梁巾的整體外形雖然類似純陽巾,但前頂平斜如尾面,排有九疊,九縫。道教中,九為最大數,又為陽數,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著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體現出《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現代正一派道士入道之初常戴九梁巾。

雖然藍青玄和原著相比刪了不少的劇情,但演出來的劇情,還是讓原著黨們很淚目了。

藍青玄出場便是一個能呼風喚雨的可愛騙子法師,雖說是坑蒙拐騙,為了混口飯吃,但是他也真算出龍膽村將有禍發生,最後龍膽村整個村子被屠,他又收養了無父無母,無家可歸的龍膽村村長之子小新。

雖然一開始陷袁今夏於危險之中,實則他卻心地善良,無依無靠的他在認識陸繹後,成為陸繹的謀士,專出躲避的各種詭計。

藍青玄進京的初衷是為小新報仇,原來,元明大師暗中在煉製長生不老之藥,把阻擋他煉製的二胖,三瘦以及小新給除去了,得知真相的藍青玄很消沉。

但是越是處廟堂之久便對朝廷的黑暗感受越發深刻,嚴氏一黨在朝中的勢力隻手遮天,原來天下如同小新這樣遭遇的人數不勝數。所以當對陸繹說出:棄車保帥的時候,這一刻成熟起來的藍青玄莫名有點讓人心疼。

因為當今皇帝迷信道家,藍青玄有通曉天文地理,算是一個合格的小道士,只不過皇帝多疑,藍青玄多次對嚴家下手,也讓皇帝產生了懷疑,於是將他下到了昭獄,其實藍青玄本不必死,只不過為了嚴家更快的倒台,是他甘願為餌,甚至自刎而亡。

若今夏再早來一步,藍青玄便能活下來,但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真的讓藍青玄變成了「沉底的魚屍」。

也正是藍青玄的死,將嚴家父子推向了深淵,也讓今夏家當年的案子得以真相大白,使得今夏和陸繹兩個人能夠坦誠相待,放下仇恨在一起。

可以說,藍青玄是嚴家倒台之間的誅心之戰的關鍵所在,也是陸繹與袁今夏愛情的催化劑和真愛cp粉之一。他的出現,印證什麼叫「士為知己者死」;他的出現,也催化男女明白要珍惜眼前人。

其實他這樣死去只是身隕,但精神永存,更加接近道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e0Ai3AB3uTiws8KW3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