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也叫玉米鑽心蟲,是玉米上重大害蟲之一。全國均有發生。玉米螟主要以幼蟲危害玉米,玉米莖被蛀,養分和水分運輸受阻,易被風吹折。雌穗在結實前受害,往往不結實;結實後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蟲糞,影響產量和品質。嚴重時產量損失30%以上。
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
採收後及時清除玉米稈葉,將秸稈粉碎還田,殺死稈內越冬幼蟲,減少蟲源數量。
2、生物防治。
以蟲治蟲。利用人工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蟲孵化率達到20%~30%後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後4~5天放1次,連續放3次。放蜂量為每畝15000~30000頭。
3、物理防治。
(1)燈光誘殺成蟲。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誘殺成蟲,減少蟲源。可選頻振式殺蟲燈、智能太陽能殺蟲燈。每60畝安放1~2盞,兩燈間距100米以上,懸掛高出作物1米左右,定期清理蟲袋,加強燈具的維護和管理,提高燈具的殺蟲效果。
(2)性信息素的利用。使用人工合成的玉米螟性信息素誘芯,一般相距50米設一誘源,每個誘源放誘芯1枚。將其放在直徑約20厘米的盛有洗衣粉液的水盆上,水盆高出株冠。注意及時撈出雄蟲,並添加水和洗衣粉。
4、藥劑防治。
當春玉米心葉末期花葉株率達10%時進行普防。超過20%防2次,夏玉米心葉末期防1次,穗期當蟲穗率達10%或百穗花絲有蟲50頭時應立即防治。
(1)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施用顆粒劑。顆粒劑可使用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顆粒劑,每株施用0.16克;或3%辛硫磷顆粒劑,按1∶15拌煤渣後,每株施用2克;或1.5%辛硫磷顆粒劑,每株施用1克;或16000IU/毫克蘇雲金桿菌可濕性粉劑200~300克/畝與細土4公斤拌勻後撒施到心葉內。如果沒有現成的顆粒劑,也可使用化學農藥和過篩的煤渣參照配製白僵菌顆粒劑的方法配製。
(2) 穗期藥劑灌注及蘸花絲。灌注雌雄穗,每畝可用6%氯蟲苯甲醯胺·阿維菌素20-4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或5%氟蟲脲乳油20毫升,或200克/升氟蟲苯甲醯胺懸浮劑3-5毫升,以上藥劑均兌水50公斤灌注。藥劑蘸花絲時可將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20毫升兌水50公斤混勻,灌入廢棄的礦泉水瓶內,瓶口蓋上帶吸管的瓶蓋。在玉米散粉基本結束時蘸花絲,熏殺在穗部為害的幼蟲。
來源:中恆堂農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