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為何不被魯迅待見?

2019-06-26     C1區

如同她的名字一樣,賽珍珠,是一個特別的人。

賽珍珠

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把中文當母語,說自己的籍貫是鎮江,連畢生創作的100多部文學作品裡,多數都以中國作為背景。

她懂得把《水滸傳》翻譯為「四海之內皆兄弟」。

去世的時候,也只在墓碑留下「賽珍珠」三個篆刻的漢字。

賽珍珠

尼克森說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歷史學家詹姆斯·湯姆森說她是「13世紀馬可·波羅以外描寫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西方作家」。

作為唯一同時獲得普利茲獎與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她卻說:

我一生到老,從童稚到少女再到成年,都屬於中國。

  • 「中文是我的母語,鎮江是我的老家」

賽珍珠,原名是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Buck是她婚後丈夫的姓,本姓Sydenstricker,簡譯為賽,「賽珍珠」是她英文名字的直譯。

由於父母都是美國長老會傳教士,1892年,出生不久的賽珍珠就隨父定居中國。

賽珍珠全家福(左一位賽珍珠)

在鎮江長大成人的她,是與先生學會漢語,後來才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英文。

她的中文比英文更地道,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遠超過美國文化。

從小接觸的就是江南農村社戲等民間藝術,在村民口述的歷史裡了解中國的風俗與苦難。

雖然長得不像中國人,但她完全交著中國的朋友,過著中國的傳統生活。

溫酒吃螃蟹啦,少不了的出油鹹鴨蛋啦,她一樣都沒有少過。

父親也在傳教之時,常把她帶在身旁,讓賽珍珠一路見證了不少江南城裡鄉下的風光與百姓的境遇。

兒時的賽珍珠

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與朋友玩耍時,無意發現了草叢裡的骸骨。

當她得知這就是被遺棄女嬰的屍骨殘害之時,這個噩夢就糾纏在了她幼小的生命里。

這個小小的事件,對她的文學創作與社會活動潛藏下根本性的影響。

或許也就是從這個時刻開始,賽珍珠心裡對於文學的使命有了截然不同的認知。

累積了大量閱讀的賽珍珠,也在家人的鼓勵之下,提起筆,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

  • 文學圈不接納,魯迅批評她

1931年,賽珍珠以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小說《大地》一經出版,轟動美國。

1932年和1938年,她先後憑藉此書獲得普利茲獎和諾貝爾獎。

《大地》

出版商告訴她,《大地》的熱銷,讓她一夜之間成為了名人。在美國,不光總統看《大地》,總統府的清潔工也在看。

這本講述舊中國農民王龍從一無所有到成為一個富戶的故事,完全就是一幅中國民俗的長卷。

諾貝爾對賽珍珠的獲獎評語是: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豐富與真實的史詩般描述,且在傳記方面有傑出作品。

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賽珍珠

而更有意思的是,這本由美國人書寫的作品,竟然是由中文創作初稿,後又對照翻譯成英文出版。

雖然攬獲大獎,但《大地》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美國文學評論界有一部分的人認為,賽珍珠作品的語言比較平鋪直敘,名不副實。

福克納甚至說過,如果賽珍珠的東西能得獎,那所有人寫的東西都能得獎了

中國文人也大多隨魯迅一個陣營,認為她一個外人,把握不了中國內核,只有中國人來,才能留下一個真相。

就像魯迅批評的:她所覺得的,還不過一點浮面的情形

或許也就是輿論的影響,賽珍珠的作品一直沒能成功出現在我們大眾的眼前。

她「不中不洋,不西不東」的身份,也讓她在中美的文化界裡都處於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鮮有百分百的接納。

但賽珍珠似乎對這些並不在乎。

後來她在自己主編雜誌的《亞洲》里,還常常刊登魯迅的文章,將魯迅的名字帶到了美國。

1972年,她還在一篇文章里表示:許多優秀的中國作家寫有關農民題材的作品,魯迅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

由此可見,她大度的品格。

  • 故鄉對她的一再拒絕

除了文學輿論對賽珍珠的不友好,賽珍珠還有其他一些遭遇,令人痛心。

1934年好萊塢來中國拍攝《大地》改編的電影,南京政府表示了相當的不滿。

因為其中描寫農民貧困、土匪搶劫等「不正向」情節,政府一直在阻止他們的正常拍攝。

電影《大地》

賽珍珠也因批評蔣介石獨裁,不被國民黨接受。

1949年以後,中美關係的惡化,當選美國作家協會主席的賽珍珠,作品也在中國被長期打壓,《大地》甚至還一度成為了禁書。

而這些「待遇」,並沒有讓賽珍珠遺失對中國的愛。

1971年,中美關係開始融冰。1972年,尼克森訪華。

尼克森訪華

這無疑是對賽珍珠來說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她認為終於是時候借這次機會重返已別36年的故鄉了。

只是沒想到,哪怕經由尼克森的幫助,她依然收到了中國使館下面的這封來信稱——我被授權告訴您我們無法答應您訪問中國的請求。

再一次,她遭到了故鄉的拒絕,沒能和尼克森一同訪華。

次年,賽珍珠因肺癌醫治無效在西維吉尼亞州她的出生地辭世。

賽珍珠還是離開了,很多人就這麼遺忘了她對中國的愛。

她所有的愛,並沒有得到善意的回饋。

大家忘了她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說:

我對中國的敬仰勝似以往任何時候,因為我看見她空前團結,與威脅她自由的敵人進行鬥爭。由於有著這種為自由而奮鬥的決心,而這在一種極其深刻的意義上又是她的天性中的根本性質,因而我知道她是不可征服的。

大家忘了她在翻譯《水滸傳》時所做的鑽研,她的譯本仍是如今歐美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大家忘了抗戰期間,她發表的演講:

中國絕對不會屈服日本!因為我不能想像到那些健壯實在的農民,那些穩健的中產者,那些勤苦的勞工,以及那些奮勇熱心的學界領袖,會為日本降服。我說,中國人是不會投降的!

大家忘了她後半生都在為推動反種族、性別歧視和兒童權益保障而努力,她收養的八個孤兒里,大部分孩子都是亞裔。

大家忘了她在1964成立了賽珍珠基金會,為了進一步解決亞洲國家兒童面臨的貧困問題。

直到2002年,布希訪華,中國國家郵政局以一套中英文對照的《賽珍珠》郵資明信片的發行,才算是正式紀念了這位將自己視作中美橋樑的作家。

今天,是賽珍珠127周年的誕辰。

她的母親與她年幼夭折的兄弟姐妹,仍埋葬在鎮江一處墓地。而她,卻再也沒能踏上這片土地。

她走得太早,我們的回饋也來得太晚。

賽珍珠墓地

記得她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曾經說過那麼一段話:

是中國小說而不是美國小說決定了我在小說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說知識,關於怎樣敘述故事和怎樣寫故事,都是在中國學到的。今天不承認這一點,對我來說,就是忘恩負義。

我們不該忘記這樣一個名字,因為她終生眷戀著這個叫作「中國」的故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unKEGwBmyVoG_1ZVh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