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請不要一提到「二婚」就皺眉

2019-12-18     城市畫報


​閨蜜的聊天趴。一個朋友恐婚,她列出各種現實情況,提出疑問:「我沒法確認和他在一起到底會不會幸福。不確認到底適不適合結婚。」


另一位女孩脫口而出:「其實我覺得大家是不是都把結婚看得太重了。我媽媽和我爸爸就是二婚,他們現在幸福得很,其實如果真的選錯了,也還是可以再選擇的。」


女孩的話引起了姐妹們的熱議及深思。恐婚的一部分也是害怕離婚。


上一周,楊冪及魏大勛的緋聞爆了微博熱搜,一些網絡噴子各種喊話魏大勛「不要娶二婚的楊冪啊!」 評論看得人生氣,為什麼「二婚」就好像低人一等呢?二婚真的就等於將就和不幸福嗎?


故事001

我要的愛是熱烈、真實、並且深刻。

我要的婚姻也是。

講述者 二婚KOL趙大晴


算命大師說,我這輩子結兩次婚,迷信如我,深信不疑。只是沒想到,兩次結婚名額在我24歲就用完了。


第一次結婚,是童話。短暫美好。第一次見面,在電影院送出初吻的他滿臉通紅。第五次見面,在迪士尼城堡煙花下許下五個月後的跨國婚約,對著米奇拜把子,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第六次見面,我帶著淘寶20塊的頭紗飛去美國成為人妻,他在鎖骨紋上了結婚的日子。半年後,離婚被提上日程。迅速,衝動,浪漫,任性,可愛,毫無雜念。婚姻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是一件如同吃飯喝水一樣自然且平常的事。我們相愛時擁抱,我們相愛時接吻,我們相愛時結婚,什麼猶豫考慮都滾一邊去。


#明媚少女@趙大晴就是我呀。本段文字摘自公眾號「趙大晴」


只是期待永恆卻不知道如何達成,只能相信瞬間即永恆,渴望陪伴卻又不知道如何靠近,只能漸行漸遠。好在,美好大於痛苦。沒後悔。畢竟至今我都想不出任何一種,比婚姻還更加強烈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彼此的愛與占有。你見過哪個王子和公主是以快樂同居作為童話結尾的?


#跨國姻緣


第二次結婚,奉子成婚。他是我在電台節目上的隨口徵友招來的第一位應徵者,網友見面,卻不好好約時間地點,我單單告訴他我大致的遛狗路線,沒有出發時間,沒有具體位置,他說過來偶遇,結果還真是硬生生的面對面碰到。


在一起快一年,幾乎所有的私人時間都膩在一起,沒幹什麼正經事,也沒有什麼大浪漫,就說話,沒完沒了的說話。我總在抱怨失去自由,但這種粘膩的,一起虛度時光的快樂,我同樣是第一次感受到。


每天下班準點來我家報到的是他,去和違規裝修的鄰居吵架時也有他,就算鬧脾氣吵架還是會脫掉外套蓋在我身上再繼續的還是他。從在一起那天開始,我好像就再也沒碰到過所有的推門把手。


吵架的時間則代表了所有的"驚心動魄",摔過門,砸過手機,舉過剪刀,沒完沒了的鬧過分手,又總莫名奇妙的和好擁抱。糾結,反覆,日常瑣碎,安穩深入。直到這八點檔已經陷入劇情循環,我懷孕了。


未婚先孕的最大缺點,無非是"你愛我還是愛孩子"的千古難題。我也開始無數次的質疑,這婚姻是不是只為保住孩子的形式外殼,自己又是不是陷入了人類為了繁殖後代的而編造的情感陷阱,任由對方解釋無數次,也還是疑惑重重。


#趙大晴的的寶寶


"孩子都有了還結什麼婚啊"說出這句渣男經典語錄的我,大概是不能接受任何一絲"婚姻污點"的。直到有天,前一秒還在和朋友說笑的我,突然在大街上失去意識渾身癱軟倒下,幾秒後被人"叫醒",緊緊抱著找到地方可以坐下,因為看到了眼神里害怕失去的恐慌,心態倒有了點不同。


#趙大晴的二婚證件照


朝陽區民政局的人很多,哪怕工作日一早都還需要提前預約,再排隊叫號。我試圖仔細觀察判斷身邊的每一對到底是結婚還是離婚,卻發現身邊人多是情緒穩定、毫無波瀾,甚至有「新郎「在等待叫號的時間全程用電腦回郵件加班,"新娘"在一旁玩手機,看起來也並不在意。工作人員呢,說起恭喜的時甚至都懶得提下嘴角。

發朋友圈吐槽,朋友留言說"畢竟結婚和離婚都是一件沉重的事"。我回復"明明都應該是開心的事"。我要的愛是熱烈、真實、並且深刻。我要的婚姻也是。朋友說我怎麼再婚了還毫無長進,我聽著還有點開心。


故事002

二次婚姻依舊可以擁有幸福

別怕結婚,更別怕離婚

講述者 譚振邦


《夫妻不是同林鳥》是我拍攝爸媽二婚生活的片子,入圍FIRST紀錄片單元了。


#全程用iPhone拍攝,歷時7天


我生於1989年,從小成長在遼寧丹東的中產家庭,父親是當時鎮上的明星,他愛打拳、健美、拍電影;母親打扮時髦,很愛港風。


#1994年的爸媽


小時候爸媽經常帶我去健身房,有個導演夢的爸爸用鏡頭記錄下了我兒時很多快樂的時光。


後來,我14歲時父母突如其來鬧離婚,爸爸買斷工齡和小三跑去深圳生活了5年。我被法院判給了我爸,我跟著爸爸、爺爺一起長大。


#小時候的一家三口


2019年1月,媽媽突然打電話跟我說她要和現在的男朋友結婚了,我當時還蠻感慨的。於是2月份春節時我就開始拍這部二婚家庭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里,可以看到我的爸媽現在都有了各自穩定的伴侶,都算很安心很幸福的那種。


#媽媽和她的男友


#爸爸和她的女友


離婚之後,爸媽之間再也沒有聯繫過,我就在爸媽兩邊跑,這邊住幾天那邊住幾天。我想用這部片子讓他們了解對方的生活現狀,知道彼此都過得不錯。


大眾對二婚有偏見太正常了,一直都存在。我前女友父母看完了我記錄父母二婚的視頻之後,就勸我們分手。其實我也可以理解,但我覺得離婚並不可怕。依然要相信愛,相信要到天長地久。不到迫不得已不離婚。但若真離婚了,二婚也可以很幸福。



我媽在視頻里就有說,她當時和我爸結婚時比較小,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看得也比較表層。自己愛運動,我爸那時候又玩健美,她就被他吸引了。「當時沒有太多考慮到性格。」


現在媽媽的男朋友是大學老師,兩個人打網球時認識的,在一起三年多了,打算明年結婚。我想強調的是,不適合的話沒必要將就,勉強在一起可能會受到更多傷害,初次婚姻人比較年輕,對愛情和家庭懵懵懂懂,成熟後的二次婚姻可能會更穩定。



這部片子也影響了我,我以前對我爸一直有個心結,但拍這部片子時我看到了爸爸的坦誠。


#爸爸回憶初婚:「回頭想一想,都是美好的回憶。」「現在想想後不後悔?這沒法後悔,生活沒法回頭。」


加上我自己也30歲了,我能夠徹底理解爸媽當年的做法了。片子出來之後進行了多場點映,豆瓣也有很多網友評價,但我覺得下面這位網友的評論最戳中我心。我認可「這對夫妻選擇離婚是對自己和對孩子最負責任的表現」這個觀點。


#網友豆瓣截圖


作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拍這部片子之前,我不相信婚姻,我那時覺得婚姻就是為了維繫社會穩定而被衍生的一個制度。


但拍完片子之後,我開始覺得「不管結果如何,結婚是人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為什麼呢?因為我兒時的那些美好回憶都是爸媽那段婚姻給我的,如果他們沒有結婚,那就沒有我,也就沒有了我童年那麼多美好的回憶。


故事003

再婚家庭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不幸福的家庭才會。

講述者:Sam


1997年,我的媽媽生下我的第二年,覺得前夫不上進不適合過日子,思考了一段時間後就下定決心離婚,於是去諮詢了她的好姐妹的律師老公,詢問申請離婚要走哪些流程。


90年代,離婚率還是沒現在這麼高。媽媽說她當時也沒想這麼多,就是發現兩個人的路漸漸不一樣了,會有爭吵,而她希望有穩定溫馨的家庭生活。她說:「就算社會對離婚有偏見,但就算有偏見,也沒必要因為社會的偏見犧牲自己的幸福。」



再於是,媽媽就離婚了,帶著我單獨生活了幾年。再後來,經人介紹後,媽媽嫁給了現在老公。後面的爸爸帶了個哥哥,媽媽帶了我,剛好湊成有兒有女的幸福一家四口。


#Sam的媽媽及媽媽的現任老公去台灣旅行


爸爸比媽媽大七八歲,他非常疼愛媽媽。一般她提出什麼需求,我和哥哥常裝傻,都是爸爸主動來呵護媽媽。我工作在廣州,爸媽在老家,我很少回去,我每次回家我爸都跟我說讓我多關心我媽。我有時候都覺得,我媽媽真幸運遇到了我爸,連帶著我也沾到了好運。


這影響到了我的婚姻觀:完全沒有必要把結婚這件事看得太重。最壞的結果就是離婚。重要的是要能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爸媽家族群里日常秀恩愛


爸爸有一天將我和哥哥叫回家,認真地拿出一份協議,爸爸嚴肅認真地說:「我和你媽媽的財產一分為二,Sam和哥哥一人一半」。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朋友們聽,她們都覺得我爸爸好好。他不僅不重男輕女,也不會偏向我哥那邊。電視劇里那些狗血的繼父繼母故事,在我們家都沒有任何痕跡。



從小到大,對我來說,現在的爸爸就是親爸爸,我也沒覺得自己有兩個爸爸。也不是說生父不愛我,但就是人和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有緣分的。可能我的父女緣就是和現在的爸爸吧。


我覺得,我家的例子就證明離異再婚家庭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不幸福的家庭才會。


#爸爸寵媽媽和我的日常


我現在26歲,還沒談過戀愛。但我日常生活還蠻開心的。我的家庭給了我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媽媽總跟我說:「沒關係的,有的人的姻緣就是要來得晚一點。」


我媽經常跟我說些她的經驗,她告訴我結婚選對象只要不貪圖名牌和奢侈享受,保證生活富足之外的錢都是多餘,一個人同時只能穿一身衣服,吃一口飯,不要貪心。品格最重要,一個有擔當、誠實、尊重你的人比身高、外貌、金錢更重要。


城畫君有話說


根據民政部的公報顯示,我國離婚率已經連續十五年上漲。



離婚率增高,二婚的可能性也相應提高。馬上2020年了,在網絡上搜索「二婚」,依然出現很多負面評價。


城畫君用以上三個案例想強調的是:任何時候,「二婚」都不應該成為一個嘲點。任何時候,「二婚」這個標籤都不等於「不幸」。我們欣賞與祝福所有因愛而愛的婚姻,不管是第幾次。


#《請回答1988里》阿澤很支持爸爸和善宇媽媽二婚


本文編輯

立夏


實習生

栗子


更多信息及雜誌購買請關注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ripHW8BMH2_cNUgwhIC.html

















26歲疫苗焦慮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