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0—2歲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在陪伴與玩耍中,養出聰明的娃

2019-11-12     沛澤媽讀心理

涵涵與我兒子是同班同學,學習成績一般,涵涵的媽媽很著急,也很後悔,當初不應該讓女兒上公立幼兒園,什麼都不學,到了小學就跟不上了。

有了老大的教訓,涵涵媽媽在教育老二時早早就做了準備,老二才3歲,上幼兒園小班,就送去培訓機構學拼音了。「大公雞喔喔喔」,涵涵媽媽看到孩子隨著兒歌學拼音字母,學得這麼好,很欣慰。

孩子學習一段時間後,開始接觸拼讀,可孩子怎麼都學不會,單獨兩個字母都認識,放到一起就傻眼,涵涵媽媽又開始著急上火了,懷疑這個培訓機構不會叫孩子,準備再換一個培訓機構試一試。

尊重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才是最好的教育

像涵涵媽媽這樣的家長不再少數,孩子的學習是家庭中的頭等大事,不少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被家長送去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生怕上了小學之後,孩子跟不上。然而,我們卻忽視了一點,孩子的認知發展是有規律的,不是我們提早讓孩子學習,孩子就能先人一步,很有可能是揠苗助長。

就以讓三歲孩子學拼音來說吧,此時孩子的抽象思維還沒有發展起來,還停留在表象思維階段,他能跟著兒歌學習認識拼音字母,卻無法學會拼讀,因為拼讀需要藉助抽象思維學習,所以,孩子是很難學會拼讀的,我們強迫他去學習,只會讓他感到壓力,討厭學習,從小就失去了學習興趣,才是最麻煩的事情。

剛出生的孩子,讓他學習叫爸爸媽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是誰都懂得的道理,但是三歲孩子不宜學習拼音,卻不是大多數父母都了解的事情,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過程。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後)。

本篇文章我們先講認知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嬰幼兒是通過動作來探索世界的,智能就是在此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說,活潑好動、一天到晚像個永動機的孩子更聰明,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再進行探索,不再進行學習。

感知運動也分為六個階段,孩子每走過一個階段,都將變得更聰明,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撥快孩子成長的時間,而是懂得靜待花開,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個成長的階段,才能讓孩子一步步地超越別人,變得更聰明。

1.反射練習期(出生—個月)

剛出生的寶寶,當我們把手指放在寶寶的嘴邊,輕輕地觸碰他的嘴唇時,他立馬會做出吸吮動作,這是先天的無條件反射,剛出生的寶寶有30多種先天無條件反射,比如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哭等等。

不少寶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有人突然走到孩子身邊,或者發出聲響時,孩子會出現身體向後仰,四肢張開,身體微微顫抖的表現,這就是擁抱反射,有些寶媽因為不了解,以為是孩子生病了,當然,這種症狀一般三四個月就消失了,如果孩子到了半歲,依然有這種情況,就有可能是疾病導致的。

別以為新生兒什麼都不懂,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是很聰明的。現在都提倡母乳喂養,有些醫院是堅決不允許寶媽給剛出生的寶寶使用奶瓶喂奶的,如果需要喂,也只能拿勺子喂,因為先讓寶寶使用了奶瓶,以後就不會吃乳頭了,兩者的吮吸方式是不一樣的,使用奶瓶比吃母乳要省力得多,由此可見,寶寶是多麼的聰明啊!

2.習慣動作和知覺形成時期(1—4個月)

到了這個階段,寶寶已經不滿足於先天反射動作了,開始發展自己的動作了,比如,他會把拳頭放進嘴巴里,吃得津津有味,也會將你塞到他手裡的撥浪鼓,握在手裡,停留一小會兒,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熟練地掌握抓握的動作,但他已經喜歡上了探索。

此時,我們可以把著他的手來搖晃撥浪鼓,讓他聽到好聽的聲音,讓目光追隨撥浪鼓的運動軌跡。如果孩子吃手,我們只需要給他把手洗乾淨,讓他盡情地去享受吧,最初孩子是將整個拳頭放進嘴巴里的,然後逐漸變成一根手指,這是精細化動作發展的結果。

3.有目的動作逐步形成時期(4—9個月)

我家二寶五六個月的時候,我給他買一個用手一拍就能發出聲響的琴,剛開始他是不會用手去拍的,我拉著他的手做拍打的動作後,琴就會發出悅耳的音樂,他就高興地笑了,重複幾次之後,他就學會了自己動手去拍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不再局限於吃手的動作,他們開始主動去探索他身邊接觸到的東西,當然此時他們還是喜歡把什麼東西都放進嘴巴里去「品嘗」,嘴巴是他們探索世界一個主要的「工具」。

另外,7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形成物體永久性的意識,之前,你把玩具用一塊布蓋上後,孩子就不再尋找了,他以為玩具就不存在了,但現在孩子已經知道把布掀開就能找到玩具了。也就是說,孩子已經意識到不是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所以,媽媽離開他們一會兒,他也不會哭鬧,他知道媽媽還是存在的。

大多數寶寶在這個年齡段都非常喜歡躲貓貓的遊戲,他會用被子將頭蓋起來,雖然屁股還露在外面,但他很「自信」地認為別人好不到他了。

4.手段與目的分化協調期(9—11、12歲)

這個月齡的寶寶學會了「指揮」人,比如,他想拿桌子上的水杯,可他夠不到,他會拉著你的手,示意你去幫他拿水杯;他想出去玩,他會伸手向門外夠,告訴你想出去,如果你對他說:「你想出去玩是嗎?」他立馬會高興地手舞足蹈。

孩子以上的這些表現,說明嬰兒動作目的與手段已經分化,智慧動作出現了,表面他更聰明了。

5.感知動作智慧時期(12—18個月)

床上放著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他伸手去拿,卻沒有拿到,此時如果父母不再身邊,他就開始自己想辦法了,他會不斷地嘗試,在無意中抓到床單,在拽床單的過程中,發現玩具發生了移動,他就會繼續拽床單,直到拿到玩具。

有的媽媽看到寶寶有這樣的行為,會認為寶寶太聰明了,能想出這樣的辦法。其實不然,這種行為並不是他經過思考得來的,而是無意之間學到了本領。這是真正的體驗式學習,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體驗機會,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進步與成長,千萬不要束縛他的手腳,不讓他摸這個碰那個。

6.智慧綜合時期(18—24月)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已經非常聰明了,他們開始學會「想」辦法了,即在頭腦中有「內部聯合」方式解決新問題。

比如,孩子想去拿放在桌子上的零食,孩子夠不到,他會搬來一把小凳子,踩著小凳子去夠零食,而踩著凳子的這個行為是模仿他人的動作,比如看到父母曾踩著凳子夠高處的東西。

我家二寶兩歲的時候,每次把球掉到床底下,都會跑到陽台拿晾衣杆,用晾衣杆來捅床底下的球,而這一行為就是模仿爸爸學來的,孩子通過運用表象模仿別人做過的行為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標誌著兒童智力已從感知運動階段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孩子的認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延伸,其先後順序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要在尊重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展孩子的智力,切不可操之過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pBBX24BMH2_cNUgQK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