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村莊美了、生活富了、百姓笑了!小村莊大變化

2019-10-08   今日賓川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70年來,大營鎮大營村委會上地苴群眾憑藉勤勞的雙手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特別是近年來,依託著「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扶持,讓上地苴從昔日全村只有一戶人家有瓦房,到現在隨處可見的美觀氣派的小洋樓,從「貧困村」到如今的「示範村」……整個村莊流露出新時代新農村的氣息。

走進位於大營鎮境內鳳太公路東南面的上地苴村,放眼望去六七米寬的水泥環村道乾淨整潔,家庭院落錯落有致,房前屋後綠樹掩映,排水溝渠修砌整齊,道路兩旁的農田鬱鬱蔥蔥,儼然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誰曾想到,多年前的上地苴還是一個貧困村。

「在1984年的時候整個村只有一棟瓦房,其它家家戶戶都是茅草房,基本上可以說是上無片瓦、下無餘糧。」大營鎮黨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趙陽如是說。

說起上地苴以前的貧窮狀況,大營村委會上地苴村民小組小組長曾傑也深有感觸地說:「小的時候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水、乾旱,那個時候洱海水也沒有通,我們都是種玉米,大概1982左右,玉米才兩毛錢左右一斤。一畝只能收幾百斤,雨水好一點的話七、八百斤,差一點三、四百斤。而且交通也很不方便,都是土路,晴天到處是灰,雨天道路泥濘,一架牛車載著兩口袋稻穀都沒法行走,很容易陷進土裡。」

近年來,隨著「引洱入賓」工程、鳳太公路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上地苴的農田水利和交通狀況也得到了改善。特別是2013年以來,各類扶貧項目先後落戶上地苴,通過政府補助加村民自籌的方式,上地苴不僅實施了村間道路路面硬化,還建起了集體活動室。

現如今,上地苴道路整潔乾淨、一半村民都蓋起了樓房,村裡修建了村民活動室3間共計78平方米,修建了420平方米活動廣場,供村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201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67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683元。上地苴村先後被評為「大理州美麗鄉村示範村」、大理州「三清潔」示範點、賓川縣「垃圾分類示範村」等稱號。

面對上地苴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小組小組長曾傑激動地說:「改革開放以來政策越來越好,下面的路修好了,水也有了,我們又改種了經濟作物。路也越修越好,我們從土路到沙石路,後來又到唐石路。前三年我們基本把水泥路修到了每一家門前,多半直接通往家裡,只有偶爾幾家,沒有直接通到門口。村子裡麵條件越來越好。」

從曾經的「貧困村」到如今的「大理州美麗鄉村示範村」。上地苴村的變化離不開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作用。近幾年來,大營村黨總支積極探索黨建+模式,努力構建多角度、立體式「黨建服務綜合體」。同時,全體黨員幹部以「釘釘子」的工作精神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狀態共奔小康之路。

面對黨和政府的關心,上地苴村原村長楊朝權由衷地說:「上地苴能有如此之變化,得益於黨和政府的關懷,所以我們黨員必須以身作則,不給黨和政府拖後腿,為脫貧攻堅貢獻微薄之力。」

對於上地苴村下一步的建設,大營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熊富英也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她告訴小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大營村委會黨總支將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對上地苴村的蓮花池進行重點打造,將蓮花池打造成集休閒、觀光、法制宣傳為一體的綜合體,讓群眾近距離的感受法治文化、法治精神,在娛樂休閒中培養良好的法治意識,因地制宜的多讓群眾接受特色法治文化薰陶。

稻草人/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