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關鍵時刻讓矽谷成為世界科技之都

2019-10-13     技術力量

4大關鍵時刻讓矽谷成為世界科技之都

美國矽谷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舊金山灣區南部,是高科技企業雲集的聖克拉拉谷的別稱,長約40公里。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當中,矽谷技術公司似乎是橫空出世,獨立,且希望減少監管,但它形成歷史卻與之相反,在許多方面,矽谷的根基完全紮根於美國聯邦和州的政府項目。20世紀美國對戰爭技術,資源的開發,知識生產,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聯邦對灣區大學的投資,使矽谷地區出現快速發展成為可能。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4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成就了如今的矽谷:

1.現代矽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基礎設施建設的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B-25轟炸機在加利福尼亞英格伍德市建造

矽谷一直是美國海軍一個工作站點,其航空研究基地也設於此,後來許多科技公司都圍繞著海軍的研究基地而創建起來。但當美國海軍把它大部分位於西海岸的工程項目轉移到聖迭戈時,美國航空航天局接手了海軍原來的工程項目,不過大部分的公司卻留了下來,當新的公司又搬來之後,這個區域逐漸成為航空航天企業聚集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隨著美國在戰爭太平洋戰區的存在,西海岸成為了造船,部隊和物資運輸以及食品的重要中心。人員,金錢和資源在該地區和大學空間中流動,為技術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後,美國側重冷戰研究型大學獲得了爆炸性的發展。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為地理,化學武器,監視和計算領域的知識創造先驅。

2.二戰後,史丹福大學經歷了預算危機。小利蘭德·史丹福將所有大學土地託付給帕洛阿爾托市,這意味著無法出售土地,拉開了矽谷風險投資的序幕。

矽谷之父雷德里克·特曼教授

那時,矽谷地區還沒有民用高科技企業。雖然這裡有很多好的大學,可學生們畢業之後,他們卻選擇到東海岸去尋找工作機會。史丹福大學一個才華橫溢的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發現了這一點,於是他在學校里選擇了一塊很大的空地用於不動產開發,並設立了一些方案來鼓勵學生們在當地發展他們的「風險投資」事業。在特曼的指導下,他的兩個學生威廉·休利特和戴維·帕克特在一間車庫裡憑著538美元創建了惠普公司,這是一個跟美國航空航天局及美國海軍沒有任何關係的高科技公司。這間車庫現在已經成為矽谷發展的一個歷史見證,被加州政府列為矽谷發源地,而特曼也被譽為「矽谷之父」。

而政府也看到了通過租借大學土地來賺錢的機會,通常是給剛開始創業或實驗室的應屆畢業生,這導致了史丹福大學周圍的技術公司的密集。1951年,特曼又有了一個更大的構想,那就是成立史丹福研究園區,這是第一個位於大學附近的高科技工業園區,這一舉措直接讓史丹福大學與當地企業之間的研究相互促進。園區里一些較小的工業建築以低租金租給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天,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術誕生地,可是在當時卻並不為人所知。最開始的幾年裡只有幾家公司落戶於此,後來公司越來越多,它們不但應用大學最新的科技,同時又租用該校的土地,這些地租成為了史丹福大學的經濟來源,使史丹福大學不斷的興旺發達。

3. 1980年代聖何塞機場的擴建使矽谷走向現代化。

聖何塞機場

由於當時美國擔心日本要與之抗衡,因此建立美國和日本業務聯繫非常關鍵,聖何塞機場推動了亞洲與矽谷之間的聯繫。

1965年,一個原本用於小型支線飛機的機場可以容納來自亞洲的巨型噴氣式飛機,從而帶來了更多的遊客,知識和投資交流。當時,聖何塞機場每日都有一班飛機往返日本東京成田國際機場。從那時開始,聖何塞機場第一次真正對科技行業的起飛起到助力作用。

4. 1957年,「叛徒八人」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仙童半導體」,該公司成為美國眾多高科技公司的行業領導者和孵化器。

從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離職的八位科學家

上個世紀50年代,加州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矽谷。這次搬家可以稱得上是半導體工業的里程碑,此後出現的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仙童公司,以及諾宜斯、摩爾等科學家奠定了美國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世界霸主地位。

諾宜斯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可以將多個電晶體安放於一片單晶矽片上,使得仙童公司從此平步青雲。

1965年摩爾總結了集成電路上面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的規律,形成了現在人們熟知的「摩爾定律」。這一定律雖然只是由1960年代的數據總結而成的,但是直到現在還依然有效。

仙童公司離職的科學家們裂變出一個又一個此後如雷貫耳的公司名字,比如美國國家半導體(NS)、超微科技(AMD)和英特爾(Intel),由仙童公司離職員工所創建的公司在矽谷乃至全美國已超過百家之多。

矽谷之所以成功和獨特,是因為它是學術界,私營企業和美國政府的交匯點。這三個最重要的部門匯聚在一起,創造了一個與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不一樣的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IAuxW0BMH2_cNUgd9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