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
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全草。花期收割全草,陰乾。.生於海拔3700m的山溝、溪邊或路旁,也有少量栽培。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四川、雲南、內蒙古等地。別名野苜蓿、鐵掃把、散血草、省頭草、野長生果、雞頭花草、雞虱子草、黃花草木犀、臭苜蓿、敗毒草、香馬料、蛇退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平。芳香化濁,截瘧。用於暑濕胸悶,口臭,頭脹,頭痛,瘧疾,痢疾。
《中藥大辭典》
辛苦,涼。清熱,解毒,化濕,殺蟲。治暑熱胸悶,瘧疾,痢疾,淋病,皮膚瘡瘍。
《中華本草》
辛;甘;微苦;性涼;小毒。清暑化濕;健胃和中。主暑濕胸悶;頭脹頭痛;痢疾;瘧疾;淋症;帶下;口瘡;口臭;瘡瘍;濕瘡;疥癬;淋巴結核
肝;脾;胃經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燒煙燻。
脾胃寒者慎用,孕婦禁用
治瘧疾:
草木犀一兩。煎湯。在瘧發前一小時服用。
治疳瘡,坐板瘡,膿皰瘡:
辟汗草、黃柏、白芷、雄黃、紅砒、冰片,艾絨等磨粉,捲成紙條,點燃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