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自然科學國家博物館裡,收藏著一款製造於19世紀的古典時鐘——「萬年自鳴鐘」。
這件國寶是由東芝的創始人田中久重製作的時鐘。「萬年自鳴鐘」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很厲害了,這台時鐘的頂部是一個天體儀,顯示了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地面是日本地圖,這個天體儀能呈現出京都的晝夜交替。時鐘的腰身呈六面形,每一面都是錶盤,展示了不同地區的時間;最獨一無二的,是「萬年自鳴鐘」的終極計時器,這個終極計時器是基於農曆節氣,將日出和日落間的時間分為六等份,白天黑夜的長度隨著季節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在夏天,白天會相應變長,表明白天的數字會散開,代表白天占的時長較長;在冬天,代表白天的數字等分會聚攏,表明時長變短。也就是說,這個150年前的機械時鐘不僅能指示時間,還能表現出白天黑夜的時長分布,時鐘的1000個部件全部手工打造完成,上緊發條能持續運行一年。這件無比精巧的作品深深地打動了一位來參觀的年輕人,也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菊野昌宏。他在當時做了個決定,「要運用田中大師曾經的製作理念,把這款時鐘的計時方式變成腕錶!」
首先是設計這套表現白天黑夜長短的系統,菊野發現,要把田中大師原本的系統縮小塞進腕錶狹小的空間,是幾乎不可能的。為了能夠運行,他重新設計了這套系統,並起名為「分枝系統」,在錶盤上先搭上相應的聯動骨架,之後讓每個分枝連著白天黑夜的時長計時數字,這一切的聯動由底部一個凸盤來控制,這個凸盤旋轉一周要耗時一年,通過這一套機制,腕錶的運行基本和萬年自鳴鐘一致了!
歷時6個月,這款萬年自鳴鐘腕錶版,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它像那款150年前的精緻時鐘一樣,融入了農曆計時,能呈現白天黑夜時長的季節性變化…
腕錶的背面,大幅的鏤空花紋源自田中大師「萬年自鳴鐘」上的花紋,下端為傳統的季節顯示面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