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曆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歐陽修對春分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春分第一候:元鳥至】元鳥,又稱玄鳥,即燕子。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
【春分二候,雷乃發聲】雷是春天陽氣生髮的聲音,陽氣在奮力衝破陰氣的阻擾,隆隆有聲,但看不到閃電。夏天陽氣盛,一旦被陰雨之氣阻隔,所以雨前打雷,且雷聲更大。這是中國傳統學問對雷的解釋。
【春分第三候,始電】開始見到閃電。
【五運六氣】從今天開始,主氣交少陰君火。
春分這一天有哪些民間習俗呢
豎雞蛋
在每年的春分這天,世界各地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中國民俗豎雞蛋」。
玩法: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一0.8毫米之間。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此外,最好要選擇生下後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吃太陽糕
太陽糕是由大米和綿白糖混合製成的方形小點心,在北京地區已消失約百年。記者在稻香村門店看到,新上市的太陽糕上面印著紅色的「太陽」,具有濃厚的民俗氣息。食俗專家稱,春分節氣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應適當進食糯米、紅棗等來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太陽糕」以糯米制皮,內包棗泥餡,餡中還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既有五穀豐登的寓意,又滿足了人們食療的要求。
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後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吃春菜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叫「春湯」。還有俗語「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體健康。
犒勞耕牛
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春分已至,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以糯米糰喂耕牛表示犒賞;祭祀百鳥,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穀,祈禱豐年之意。
春分養生,有三個原則。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從立春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或血壓波動大、過敏性疾病等。
飲食方面:
春分飲食原則一:多吃吃時令菜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誡我們「不時,不食」,就是說,不是這個季節的菜果就不吃。時令菜也是「運氣菜」。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
春令時菜包括有養陽之用的韭菜助長生機的豆芽、萵苣、蔥、豆苗、蒜苗;滋養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青梅、杏、李、桑葚、櫻桃等。
春分飲食原則二:給腸胃放放假
人們的腸胃也需要休息。飯食吃進肚裡,除腸胃之外,人體多個臟腑都要為之忙碌,就連大腦都要為之退讓三分,首先要保證氣血滿足腸胃的需要,這就是飲食後會發生大腦昏昏然的原因所在。
如果每周都能讓腸胃有一個休息日,便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排出體內積存的毒素。在雙休日只吃早晚兩餐,或以稀粥、水果、蜜糖水代替一頓正餐的方法來減輕腸胃負荷。
春分飲食原則三:春季養肝少喝酒
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所以春天重在養肝。春天養肝的目的在於協調肝的陰陽平衡,在中醫里,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大棗和山藥就是不錯的選擇。酒傷肝腸,因此春季更不應飲酒。菊花茶、金銀花甚至白開水才是適合春季的佳飲。
春分飲食原則四:不同體質的春分養生方案
平和體質,就是人們說的正常體質,春分養生只要注意飲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氣虛體質,表現為虛弱,感到疲勞,常出虛汗,容易感冒。除了飲食上調養,還應適量多運動,因為運動對補氣有作用。
陽虛體質,表現為手腳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容易發生腹瀉,應該科學膳食,注意溫補。
陰虛體質,表現為皮膚乾燥,手腳心發熱,臉潮紅,眼睛乾澀,口易渴,大便易乾結。可多吃點鴨肉蓮藕湯、百合、芝麻。
瘀血體質,表現為有黑眼圈,女性痛經,年齡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膚易出現瘀血斑點。適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濕熱體質,表現為易生粉刺和暗瘡,有口臭,小便黃。可適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黃瓜、苦瓜、通心菜。
氣鬱體質,表現為情緒低落,易失眠。可以喝小柴胡湯、黃花菜雞蛋湯、麥片牛奶。春分時節,郊遊踏春很有效果。
痰濕體質,表現為人較肥胖,感覺肢體困重。該體質的人應多吃點冬瓜、蘿蔔、海藻、海帶和薏米。
過敏體質,易起蕁麻疹,易過敏,皮膚一抓就紅。這種體質的人應該少吃海鮮與辛辣刺激之物,少飲白酒。
衣住方面
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天氣、物候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特點。為了大家的健康,一定要重視以下幾點。
一、衣物增減有度,切勿愛美穿的太少
春分時節,天氣漸暖,尤其是白天的溫度上升很快。北方的街頭也常見中午時人們只穿一件衣服,愛美的姑娘們更是不願意穿得臃腫,有的甚至以及穿上了初夏的服裝。
寒從腳下起,乍暖還寒時,還是捂著點好。愛美的年輕人如果一定要穿的少,最起碼也要保證褲子、鞋襪厚一些,上身衣物適當輕薄一些就可以了。
「春捂秋凍」是老祖宗智慧、經驗的總結,為了身體健康,春天減衣物還是要慢一些,少一些,以順應季節變化。
二、調治老毛病,預防新疾病
春分時節,陽氣已經比較強壯,萬物復甦,生物們也都活躍起來,各種細菌、病毒在這一時節的繁殖很快,大家一定要注意預防感冒、肺炎、麻疹等高發疾病。
這一時期,正是木旺之時,相應而言,金、土的力量難免削弱,所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方面老毛病發作的機率就比較大。一定要注意保養。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此時節陽氣越來越盛,在故疾復發的時候,注意調養,「因勢利導」,藉此機會正好調治那些老毛病。
三、應對春困有妙招
春分時節,「春困」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每天午後,表現更為明顯。如果這種症狀的不到緩解,會嚴重影響工作、學習的正常進行。
1、午飯後稍微休息一會
在最困的時候,哪怕只是小睡十來分鐘,也可大大緩解疲憊。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午睡半小時,上班族和學生,坐在椅子上打個盹也可。
2、晚上做一些有助睡眠的「功課」
晚飯後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於身體的舒展和放鬆;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於入睡。
3、睡前洗臉、洗腳、搓腳心。
搓腳心有助於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疲勞,利於入睡。
春分養生進補食療
參芪白蓮粥
原料:人參6克,黃芪25克,大棗15枚,白蓮肉(去心)50克,粳米50~80克。
製作:先將人參、黃芪用清水1000毫升,文火煎取濃汁200毫升左右,去渣後將藥汁與去核之大棗、蓮肉、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慢熬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
應用:氣血虧虛、脾虛失運所致的神疲氣短、心悸不寧、失眠多夢、動則喘促、常自汗出、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月經先期、質稀色淡、氣墜腹痛等。
山藥蓮子湯
原料:淮山藥30克,蓮子35克,薏苡仁30克,白砂糖適量。
製作:將蓮子去皮去芯,與淮山藥、薏苡仁一起洗乾淨,共入沙罐中,加水量,以文火煮至熟爛,放入白糖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溫服。
功效:益氣健脾、除濕止帶。
應用:脾氣虧虛、運化失常所致的精神疲倦、困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瀉、兩足浮腫,以及帶下色白,或淡黃無臭,如涕如唾,連綿不盡等。
紅棗燉兔肉
原料:紅棗50克,鮮兔肉200克,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選色紅、個大、肉質厚實的紅棗,洗乾淨備用,將兔肉洗凈,切成小塊,與紅棗一起放瓦鍋內,加水燉熟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強身。
應用:脾氣虧虛、陰血不足所致的形體瘦弱、不思飲食、口淡無味、食後飽脹、面色萎黃、頭暈眼花,以及營養不良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而屬氣虛血虧者。
豬肝枸杞雞蛋湯
原料:鮮豬肝150克,枸杞子20克,雞蛋1個,生薑、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將豬肝洗凈,切成片;枸杞子、生薑分別洗乾淨,姜切碎備用。將鍋內水燒開,放入少量姜、精鹽,先煮枸杞子,約10分鐘後,下入豬肝片,待水再開時,放人攪散的雞蛋,調入味精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
應用:肝血虧虛所致的頭暈頭痛、眼花乾澀、視物模糊、視力下降、迎風流淚,以及夜盲症、貧血而屬肝血虛者。
燉蜜川貝
原料:_蜂蜜20克,川貝母10克。
製作:將川貝放於蜂蜜中,隔水蒸燉服食。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應用:肺陰虧虛所致的久咳不止、乾咳痰少而質地粘稠、咽喉乾燥,以及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而屬陰虛有痰者。
白燒鱔魚
原料:鱔魚500克,黃酒、蔥白、生薑、食鹽、胡椒粉、植物油各適量。
製作:鱔魚去骨及內臟,洗凈切成寸段備用,鍋內到人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鱔魚、蔥、姜,略炒後加入黃酒、食鹽、少量清水,小火燒至熟透撒入胡椒粉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補虛損、止便血。
應用:對於產後虛贏、痔瘡出血、下痢膿血、臟腑耗損效果尤其為好。
注意:無論以何種方法烹飪鱔魚,都不可忘記佐以胡椒。
杜仲腰花
原料:杜仲12克,豬腎250克,蔥、姜、蒜、花椒、醋、醬油、紹酒、干澱粉、鹽、白砂糖、植物油、味精各適量。
製作:杜仲清水煎濃汁50毫升,加澱粉、紹酒、味精、醬油、鹽、白砂糖,兌成芡汁分成三份備用。豬腰片去腰臊筋膜,切成腰花,浸人一份芡汁內,蔥、姜、蒜洗凈切段、片待用。炒鍋大火燒熱,倒入植物油燒至八成熱,放人花椒,待香味出來,投入腰花、蔥、姜、蒜快速炒散加入芡汁,繼續翻炒幾分鐘,加入另一份芡汁和醋翻炒均勻,起鍋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壯筋骨、降血壓。
應用:藥食合用,有補腎、健骨、降壓之功。無病食之,亦可強健筋骨。
春分養生總原則為:「春分風不小,要防痛深擾」。 春分時期風多、風大,易感冒流涕,養生要多到戶外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
春分時節,我國平均氣溫穩定在10℃。但春分時節,乍暖還寒,日夜溫差仍較大,且不時有寒流侵襲,因此,公眾減衣不宜過早過多,以防著涼感冒。此外,氣象資料顯示,春分時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天文專家提醒,此時節,北方地區要做好防沙塵工作,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遮蓋建築物資,做好精密儀器的密封工作。同時,公眾外出也要做好防風防沙準備,及時關閉門窗,要戴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以免沙塵對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損傷。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