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視讓孩子主動成長,爸爸媽媽常做這幾種行為的得改改了

2019-09-19     懷孕百科知識

我們很多家庭的家長,他們無論在孩子成長的哪一個階段,都非常努力地教育他們的孩子,希望孩子們變好,但這些父母們卻忽視了讓孩子「主動成長」,他們習慣於讓孩子處於「被動」狀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吃飯」。西方的父母常常從小寶寶會抓握食物開始,就讓他們主動吃飯,孩子們可以把食物捏成漿糊,也可以把義大利面掛在頭上,這些寶寶們都在享受「主動成長」的權利。

而我們身邊的無數孩子,是從「被動吃飯」、「被動教育」開始他們人生的腳本的,不少孩子從小便被指責弄髒衣服、弄髒地板;稍大後,還被指責掃地掃不好、疊衣服不夠整齊、脾氣不夠溫順……孩子們缺乏了成長的主動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採取讓孩子主動的模式,那麼孩子的人生便容易建立「主動」的腳本;如果父母們常常在教育孩子時,採取讓孩子被動的模式,那麼孩子的人生便容易建立「被動」的腳本。

孩子不肯吃飯怎麼辦?

第一,家長改變態度。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態度平和,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這個問題上始終平和愉快,讓孩子不再因為吃飯的問題而感覺有壓力。孩子拿起飯碗時心理上輕鬆,才有可能產生正常食慾。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現了厭食症狀,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就能恢復。家長要有耐心,這份耐心不是來自你強壓焦慮的暫時的鎮靜,而應該來自你正確認識後徹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復需要很長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處強迫變成躲在暗處盯梢,到一定時間終於忍不住又去嘮叨孩子,那麼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第三,不要在各種食物間畫槓槓,不能說這個有營養要多吃,那個沒營養要少吃。有沒有營養要靠家長在做飯時調節。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許孩子自己選擇。孩子不喜歡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條件來威逼,比如不要對愛吃肉而不愛吃菜的孩子說「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給你吃肉」,這樣的話只能讓他更討厭吃菜。不妨把話反過來說,「必須吃完肉才給你吃菜」,這樣倒可能刺激他對菜的興趣。

第四,讓孩子自己吃飯,不要喂。孩子從一歲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飯,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給孩子喂飯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爛攤子」上就可以了。經常喂飯會影響孩子的食慾,而且影響兒童手部技能和肢體技能的發育。有的三四歲的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家長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幾口。這種情況要立即改變,告訴孩子以後自己吃飯。如果他不肯,就餓幾頓,肯定餓不著,壞毛病幾天就改了。

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飯的問題上談條件。比如有的家長總喜歡說你要是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玩具或帶你出去玩,這一類的話都會對孩子吃飯造成消極影響,而且教會他用無理要求來要挾父母。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態度的形成,不僅取決於先天遺傳因素,這是物理前提,還取決於後天的環境,這是精神成長的源泉,其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相處的經驗獲得,會左右一個孩子的主動性還是被動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dBVSG0BJleJMoPMbWN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