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雲江湖」崗村寧次不僅是罪惡大戰犯,也是「慰安婦」的創造者

2019-07-24     半杯餿茶

近來,看見一個紀錄片費用糾紛的消息,不知所以然。但是,這部影片曾讓我痛徹心扉。該部影片喚作《二十二》

​因為愛好歷史,所以,經常能看見歷史上的骯髒,很多事和故事的表述光鮮,其里往往不堪入目,其實我覺得已能淡然。而這部電影(紀錄片)依然我不能自己。尤其,我的少年,青春時代都是在上海、虹口、橫浜橋度過。

歲月無聲,往昔可以隨風?最可怕的是記憶,定格腦海中,如同人間的是非,入了肺腑,哪肯輕易淡去?就這麼折磨自己一輩子。 遙遠的年華,浩劫下的廢墟,暗紅的焦土堆滿了屍,地獄之火蔓延的夜,可怖的夢魘伴隨著她們的青春、中年,今天的暮年。她們的時間已經在退潮,傷疤從未癒合。她們,活著的侵略者之罪!侵略者之債!

而侵略者-日本鬼子們!正竊竊的等待著她們全部消亡!

想就此寫點什麼,卻無從下筆,作為遠離那個年代的後代,我們所能承受的心靈之痛,想來是不及老人們的萬分之一的吧。找出我幾年前整理的一個資料文章,聊作思緒。

二戰中,出現了一個人類史上極為罪惡的名詞「慰安婦「,日語發音為「I ANFU「,英語譯為「Comfort Women」。這個名詞正是出自於侵華日軍,而上海,上海的虹口更成為了這個罪惡之詞的發源地。

「慰安婦」是指被迫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充當性奴隸的婦女。「慰安婦「一詞帶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慰安婦「的實質是日軍的性奴隸,而「慰安婦「一詞是加害者一方的日本政府、日本軍隊、日軍官兵所採用的語言,正因為如此,至今亞洲各國的很多受害者,仍堅決反對使用這一名詞,並且一再向日本政府訴追當年的罪惡賠償,而讓人扼腕的是,日本政府依舊在遮蓋這一罪惡史實。

自晚清始,上海就是日本海軍在海外最大的基地。民國初年著名文人郁慕俠在其書的《神秘之街的一角》中寫道:「靶子路(今武進路,筆者注)朝北一帶,簡直像東洋人的殖民地,東洋的鹹肉莊也有多家(羅宋鹹肉莊也有) 。她們的房屋很狹小,設備很簡單,大都租賃一間樓面,擺了兩三隻木床和一些家具,雇了一個老媽子。一間樓面又分為兩截,中間不用木板隔開,只用一塊色布遮蔽而已。」(鹹肉莊,是上海對低級妓院的一種語言上侮辱性的稱謂)

晚清上海妓院妓女

很顯然,這裡描繪的是北四川路上的日本妓院。日本學者高橋孝助、古廄忠夫的《上海史》更將占日僑女性一定比例的賣淫女視為日本人在海外發展的先驅。早年的上海租界,東洋妓院艷幟高掛、門庭若市。出於國家形象考慮,日本人曾在一段時間內採取取締妓院、遣送妓女的方式抑制賣淫業發展,但後來日本政府發現「以管代抑」的策略在侵略和殖民手段上更有成效,便在這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型的公娼制度。

早期的上海虹口日本妓院稱之為「貸座敷」,也叫「女郎屋」或「游女屋」。名義上是可供娼妓借貸進行營業的店屋,實際上娼妓是隸屬於店屋店主,沒有自由。

1930年11月,自清末就長期駐紮虹口的日本海軍開始在駐地周圍選擇這類「貸座敷」作為海軍指定的慰安所。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慰安所還不是後來嚴格意義上的慰安所。一方面,「貸座敷」的主人只是與軍方達成某種協議,名義上仍以「貸席業」「料理店」的形象示人;另一方面,那些所謂的慰安婦,無論日本人或朝鮮人,大都本是娼妓,接待的也不限于軍人。當然,顧客主體還是數以千計的海軍陸戰隊官兵,提供「衛生「的性服務。

1931年11月,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就將虹口的『大一沙龍』(上海東寶興路125弄)、『小松亭』、『三好館』、『永樂館』等4個日本僑民經營的風俗場所,正式指定為海軍特別慰安所,不僅要求其對日本軍人開放,還要接受軍醫的身體檢查。這是慰安所名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慰安所。而『大一沙龍』,已經被世界歷史學者共識並證明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戰爭,為侵略軍服務的「慰安所」。日本人在戰時刊印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錄》,便刊有「『大一沙龍』」的廣告。上半部就是「『大一沙龍』」的庭院。

最初『大一沙龍』有日本慰安婦7人左右,由於這裡地處北四川路(現四川北路)旁,為日本海軍陸戰隊集中之地,所以海軍陸戰隊員相約而來,生意十分興隆。隨後『大一沙龍』被稱為海軍指定慰安所而獲得了擴張。於是,經營者近藤夫婦便又從日本國內招來20名少女,並逐漸吞併了後面的兩幢中國人的住房(今125弄2號、3號)。經營者還購置了用來接送客人的汽車,在路對面設立了停車庫(東寶興路120、122、124號,在1997年已經拆毀),形成一個規模頗大的慰安所。關於它的檔案目前仍存於日本外務省。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所謂「慰問戰地官兵「的女性,並未見有稱「慰安婦「的,她們往往被稱為「賣春女「、「酌婦「。

「慰安婦「一詞正式的使用,約見於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的「一二八事變「以後。始作俑者正是後來擔任侵華日軍最高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彼時正任日本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正是他,為了維持所謂敗壞的軍紀,首次要求日本國內組織關西地區的婦女,集體來滬「慰問」日軍,他採用了一個好聽的名詞「慰安婦團」。1932年3月,「慰安婦團」登陸上海,並在吳淞、大場、江灣等地為日本陸軍服務,這是日軍第一次使用「慰安婦」一詞。從此以後,「慰安婦「的身影,便開始遍及於日軍鐵蹄踐踏之處。當「一二八事變」結束之後,日軍「慰安婦團」返回了國內。此時,日僑、朝僑經營的為日軍服務的慰安所卻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增長。到1932年在上海開業的日本海軍支持,授意下開設的慰安所多達17家。這些慰安所主要以日本海軍官兵為客人。同年底,這17家慰安所有藝妓279人、慰安婦163人。

崗村寧次

1933 年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錄》,其索引中已經專列「海軍慰安所」一項。且看:

1933年在滬的日本海軍慰安所

名稱 所屬 開辦者姓名 開辦者原籍 地址

一心亭 海軍慰安所 坂井岩吉 奈良縣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7 號

梅月 海軍慰安所 中熊富藏 長崎縣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31 號

東優園 海軍慰安所 馬場半三 佐賀縣 北四川路克明里4號

千登勢 海軍慰安所 國本忠太郎 石川縣 北四川路美楣里6號

大星亭 海軍慰安所 關根ふじ 不詳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

海樂 海軍慰安所 曹應道 朝鮮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16 號

大勝館 海軍慰安所 窪田義男 長崎縣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12 號

筑紫 海軍慰安所 田代辰次郎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36 號

浮舟 海軍慰安所 古賀淺吉 長崎縣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27 號

曙 海軍慰安所 村上富雄 長崎縣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26 號

都亭 海軍慰安所 間狩源治 滋賀縣 北四川路橫濱橋美楣里29 號

上海俱樂部 海軍慰安所 宇都 不詳 北四川路克明里7號

表格中所列的12家慰安所,有10 家位於北四川路的美楣里,這需要引起特別注意。美楣里位於橫浜橋北堍、北四川路東側,是一個擁有45 幢假3 層磚木結構住屋的新式里弄。

《上海市虹口區地名志》記載其建成年代為1933年,恰與上表年代吻合。如果《地名志》的記載無誤,美楣里是否就是日本海軍專為軍人慰安所而建。美楣里現在的門牌是四川北路1746弄,由於市政動遷,沿河岸和四川北路的7 排房屋已拆除,只有23 - 40 號的18 幢房屋保留至今。上表中另兩處慰安所在北四川路克明里。克明里位於美楣里西南方的北川路近東寶興路處,兩者僅有百來米的距離。建於1928年的克明里,由18 幢3 層磚木結構住房構成,現編為四川北路1689 弄1 - 9 號,原房屋已於2004 年6月因市政動遷被全部拆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bnSvGwBJleJMoPMj8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