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國海軍奉命開始秘密研製核潛艇。研製地點是在內陸深處煙波浩渺的雲南內湖邊。大西南是戰略後方,軍工企業密集。首批核潛艇研製人員集結了各行各業專家共29名,他們手中僅有的資料是兩張模糊不清的核潛艇照片以及一件從美國帶回來的和一件從香港帶回來的兒童航模玩具。雖然,中國已經擁有了有核反應堆,但如何將它變成潛艇的中樞,如同當年開始研製原子彈一般,從零開始。
昆明美麗的湖景
美國在核反應堆的基礎上造核潛艇,用了10年(1954年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經歷了「常規動力水滴型-核動力常規型-核動力水滴型」三部曲。蘇聯更為坎坷,經歷了迂迴曲折的六部曲。而中國則要一步到位。
這個研製部門中最為繁忙的卻是一位木匠,他是通過最嚴格的技術考核(當然免不了苛刻的政審)篩選出來的。因為,核潛艇的模型是按1:1的比例完全用木頭製作的,它有著逼真的五臟六腑,宛如一艘超級玩具。
國產核潛艇就是在內湖邊的一條木殼「大雪茄」里孕育出來的。它被拆拆卸卸,敲敲打打,已逾幾度寒暑。那些尖端科學的精英們就在紛紛揚揚的鋸末與刨花中獲取了大量的感性及理性知識。從木殼到金屬殼,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終於移師到葫蘆島軍港開工建造了。
葫蘆島某軍港
從建國伊始,我們國家一直籠罩在戰爭的威脅之下。到了六十年代,由於和昔日盟友前蘇聯變成了『政治上的敵人』,形勢變得更為嚴峻。美,蘇先後都用核武威脅著中國的安全,從越戰一直到珍寶島、美、蘇「外科手術」核打擊的威脅,致使中央軍委發出「邊設計邊建造」的硬性指令。核潛艇設計與建造交叉,這也是「政治年代」中「打倒爬行主義」的新生事物。核潛艇研製所耗的財力,實難以計算。但不管如何,哪怕用金山銀山堆出來,只要它令中國具有「第二次核報復」能力,總是物超所值的。
因為在摸索中前進,這種情況之下,核潛艇的設計與建造來回折騰,明明已裝上艇體的成套設備,僅因設計的某處不合理,又徹底推倒重來,這是花錢買時間的戰略競賽,中國核潛艇建造之困難可以想像。第一艘鋼殼潛艇在北海艦隊某基地開始做「系泊試驗」,發生了最重大事故,核反應堆主泵泄漏。高溫高壓高劑量的放射性物質泄漏出來。而這次事故,也讓軍方刻骨銘心。中國軍人的格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研製單位里的所有軍代表都向黨組織遞交了「火線決心書」,請纓赴湯蹈火,進入核反應堆艙排除故障。軍工技師輪番上陣,履險最多的麥新春共進入熱態的堆艙達10次之多。
如今,核反應堆的「軍轉民」技術,已用於浙江秦山核電廠和廣東大亞灣核電廠。這些民用企業的核安全、核防護措施,確實從當年核潛艇的原始數據中獲益匪淺,更要感謝當年勇敢戰鬥在搶險一線的軍工勇士們。
長征一號
經過數年奮鬥,攻關,第一艘國產核潛艇終於解纜試航,在內海(渤海)與海岸線游弋,狀況正常。
1974年「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它就是北海艦隊的「漢」級核動力潛艇。此時距立項之初,已經8年過去了。
實事求是的說,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製過程紕漏極多,耗資頗巨,軍方並沒急於將它定型成批生產。
1985年,新華社公告:中國將於9月28日至10月18日進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要求各國的飛機、船舶在上述期間的當地時間每日10時至17時不要進入北緯28度13分、東經123度53分為中心的半徑35海里的海域。於是,所有強國都動用了它們的軍事衛星監測,並派出艦艇和偵察機逼近那一片海域。眾目的焦點都是中國大陸上已偵知或未探明的發射井,沒想到這次是中國最大規模的核潛艇水下發射演習。
水下試射
1985年大演習,不為外人所知的花絮頗多。首先是一位飛彈潛射的權威專家提出了「一艇兩枚同步齊射」的試驗方案,以期提高兩彈先後發射之不能令人滿意的精確度。
多數人卻持反對立場,「臨陣變招」為兵家大忌,倘有差池,整個大演習就砸鍋了。但贊成者的理由很對軍方的胃口,兩彈齊射更具實戰意義,將增加敵方攔截的難度;其次,可以先進行模型彈的齊射試驗,收集各項參數。提議終獲通過,模型試驗的效果良好,潛艇的耐壓性、經受發射深度的衝擊量載荷都沒有問題;潛艇的動力系統及主要設備運行正常;兩彈齊發對飛彈發射系統及地面指揮系統均無影響。為防萬一,最後採用的還是甲艇兩彈齊射,乙艇兩彈先後發射的綜合演習方案。
臨近發射,指令已下達,乙艇飛彈點火系統的電子元件又出了故障,如按常規,要拆卸回基地逐級檢修,勢必會錯過已向國際公布的試驗時間。於是潛艇上浮,派出技師「火線搶險」。濕淋淋的飛彈已豎立在潛艇平台上,技師須用臨時器械吊上去,鑽進狹小的點火艙里以手的觸感去排除故障。潛艇、飛彈以及整個海平面都在搖來晃去,波動不已,而技師居然大玩空中雜耍一樣將它修好了,相信這又是一項世界記錄。潛艇迅速下潛,旋即發射了飛彈。多枚長程飛彈拖著炫目的火龍,飛向南太平洋的試驗末區。
其後,彈著點的電訊傳來,甲艇兩彈齊發的落點比乙艇精確度高出一倍,這次大演習,收穫良多。
中國在「建立現代化的強大海軍」的戰略任務尚未實現之前,現有的核潛艇戰鬥操典仍是非常謹慎和保守,真正攜帶核彈頭的潛艇絕少開進深海遠航,一般都在近海游弋或乾脆在隱秘的海底靜臥。
1987年12月31日,中國海軍核潛艇首次遠航訓練獲得圓滿成功。潛艇部隊的全體官兵駕駛著核潛艇,在遼闊的海洋上完成各項訓練任務,創造了中國海軍潛艇水下航行時間最長、航程最遠、平均航速最高的記錄。參加這次遠航訓練的核動力潛艇,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全部機械和設備都是國產。它具有續航能力大、航行速度高、潛航時間長、隱蔽性能好等特點,是中國海軍史上的里程碑。
中國海軍裝備的首種攻擊核潛艇代號091型,西方稱其為漢級攻擊核潛艇,中國海軍迄今裝備有5艘漢級核潛艇,編號為401,402,403,404,和405。
1988年春,中國核潛艇首次穿越台灣海峽,遠赴南中國海,並成功地進行了極限深潛、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海撈雷等多項試驗,表明中國的核潛艇完全符合隱蔽、突襲、適合中遠海、大深度、遠距離作戰的使命要求。
1990年代之前,這5艘攻擊核潛艇均部署在北海艦隊,1990年代之後有2艘轉移部署到南海艦隊,以加強對南海和台灣的海上作戰力量。
1994年10月,中國核潛艇與美國航空母艦在公海對峙,正是因為偵訊系統耳目不聰,被人反制。從另一方面來看,核潛艇這東西無非是鎮家宅、辟外邪,不需「流水線」一般大批量建造,有固然比無好,少卻比多好。
1995年10月,俄國官方向國際社會呼籲,說明該國老舊的軍艦中有10艘核潛艇要淘汰,但以俄國當時的國力卻無力拆除其核子爐,因而請求國際原子能總署提供技術援助,以免這些隨時可能沉沒的核潛艇造成生態災難。
2007年3月,關於中國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各種傳言突然多了起來。月初,法新社等媒體紛紛說,中國094型核潛艇最早可在2008年服役,「可以為中國提供現代化和強大的海基核威懾力量」。月中,不少媒體引述美國情報機構的話稱,中國已在近海水域測試了「巨浪-2」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到8000公里以上,「這標誌著中國將具備二次水下核打擊能力」。月底,美國「戰略版面」網站上又出現了中國094型核潛艇試航的消息。一系列的報道,引來了各界關於中國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再度關注。中國有091級3艘(建造5艘,2艘退役),092級4艘(1艘因事故報廢)、093級4艘、094級6艘。
2009年,中國戰略核潛艇在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閱兵中首次公開亮相。
中國第一支核潛艇部隊,先後創造了世界核潛艇一次長航時間、大深度極限深潛等多個紀錄。到2013年為止,作為一支重點建設的作戰部隊,某潛艇基地已初步具備了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成為中國堅不可摧的水下盾牌。
2013年10月,海軍第一艘核潛艇退出現役,並完成核廢料、核反應裝置及相關設備的安全、徹底、穩妥處理,標誌著我國核潛艇從研製生產、使用管理到退役處置形成全壽命保障能力。
2015年2月,網上爆料,google地球最新的衛照圖顯示,葫蘆島造船廠已完成3艘093G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建造工作,其垂直發射飛彈裝置也已經安裝到位,性能遠超俄奧斯卡級。
從『長征一號』一路走來,到『096』,雄關漫道真如鐵。
今天的中國已可睥睨天下,當別人摸不清你袖中有什麼樣的利箭而膽寒時,在國際社會上便可得到應有的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Wd8G3EBrZ4kL1Viro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