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寒露是農曆九月的節氣。天文上規定,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指到了這個節氣,氣溫進一步降低,草木上的露水不僅發白,而且非常冰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民間稱「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這時,中國各地已全面進入秋季。
插畫:代圓圓
寒露三候
鴻雁來賓:寒露之日,「鴻雁來賓」。鴻雁白露節氣已經開始南飛了,此時是最後一批,古人稱後至者為「賓」。
雀入大水為蛤:後五日「雀入大水為蛤」,鳥雀入大海化為蛤蜊,飛物化為潛物,古人對感知寒風嚴肅的一種說法。
菊有黃華:再五日,「菊有黃華」,華是花,草木皆因陽氣開花,獨有菊花因陰氣而開花,其色正應晚秋土旺之時。
習俗
登高賞紅葉
此時,我國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在北京,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香山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吸引無數遊人。
秋釣邊
每到寒露時節,氣溫快速下降,深水處太陽已經無法曬透,魚兒便都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游去,便有了人們所說的「秋釣邊」。
吃母蟹
俗話說「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寒露時節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但由於螃蟹性寒,應適量食用。
吃芝麻
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後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寒露養生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乃「露氣寒冷凝結」之意,意思是氣溫會比白露時節更低,地面露水即將凝結成霜。隨著寒氣的增長,萬物逐漸凋落,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消,陰氣漸長,天氣逐漸轉冷。此時稍不注意,邪氣就會乘虛而入,侵襲人體,罹患各種疾病。此時間要注意幾點養生調理的方式,有助於減少疾病的發生:
寒露腳不露
寒露一詞,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氣,標誌著氣候將向寒冷過渡。寒露過後,晝夜溫差加大,此時早晚應及時添加衣物,特別是要注意腳部的保暖,正所謂「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中醫認為,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此時要注意避免腳部受寒。足部是足三陰經及足三陽經所經之處,若腳部受寒,寒邪循經侵入人體,影響其脾胃、肝膽、腎及膀胱等臟腑功能。此外,還應該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這不但能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而且還能緩解疲勞,有助於睡眠。
多食滋陰之品
寒露時節正當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當燥邪之氣侵襲人體時,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容易出現諸如舌燥咽干、咳嗽少痰、皮膚乾燥、口唇乾裂等秋燥症狀。此時宜多食滋陰潤燥、養陰潤肺之品,如蜂蜜、芝麻、糯米、百合、番茄、梨、香蕉等。此外,還應少食油膩厚味及辛辣之物,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等。因為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更因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飲水以溫熱為佳。
注重調暢情志
《黃帝內經》云:「起居有常」,指的是提倡按時作息,避免貪睡多睡損傷人體的正氣,同時也應該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津。所以,在寒露之後,應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調整作息時間,早睡早起,以調節陰陽平衡,調和臟腑氣血。
秋風蕭瑟,萬物凋零,由盛轉衰,不免讓人觸景生情,勾起人們心底憂鬱的心緒,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淒涼垂暮之感更勝,此時情緒調養十分重要,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安寧平靜的心情,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
運動有講究
寒露節氣後,運動方面也要有所調整,可以選擇慢跑、登山、散步等形式,但運動時間不宜太早,這是因為晨起氣溫太低,身體素質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同時不論何種運動,都不宜過量,在全身微熱,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時,即行停止,應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陰液內斂,不使陽氣外耗,否則會傷陰損陽。若遇到陰雨天氣時,可選擇在室內運動,不可冒雨涉水,以免感受寒濕。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中醫藥報、首都之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