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不僅影響患者本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交,對家庭的破壞性也極強,有時候甚至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往往社會上的一些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也會有另樣的眼光。
精神疾病猶如一顆定時炸彈,若不及時治療或者看管的話很容易發生悲劇,這時候家屬怎麼看待精神疾病患者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其實需要家屬的細心關愛,甚至是幫患者拿定注意進行積極治療,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屬往往抱持相反的心態,這也直接影響了患者的早期治療:
1、否認心態。
精神病人早期多表現孤僻、懶散、暴躁、與親人感情疏遠,工作及學習能力下降等。當家中有人提出上述變化時,家中其他成員由於毫無心理準備和缺乏精神疾病常識,會否認是一種精神病的先兆,而把病人的這些表現當成「個性問題」或「思想問題」。
這個時候家屬不去找醫師諮詢,而是想方設法對病態給予「合理化」解釋。處處順著病人做「思想工作」,延誤了早期的診斷和治療。
2、掩蓋心態。
當病人的言行已經明顯異常了,家屬才意識他患了精神疾病。往往此時家屬會情緒焦慮、心情恐慌,生怕別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而有失「體面」,並擔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響。因此,採取了一些掩蓋措施:
(1)不帶病人去精神科看病,僅求助於內科或神經科;
(2)私下找精神科醫師,還叮囑醫師替他們「保密」;
(3)有些存在僥倖心理,希望不治自愈;
(4)更多的人相信迷信,求神拜佛,請巫婆、神漢「驅邪」;
(5)或給病人娶親「沖喜」;
(6)或求助於某些秘方在家中,致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3、心急亂投醫
病情加重以後,許多病人表現傷人、毀物、外跑、鬧得家庭和單位不得安寧;病人的言行已無法管束,掩蓋病情的種種做法宣告失敗。家屬這時可能不顧及「面子」,心急如焚、急切求治。
但也是這種希望速戰速決的迫切感讓有些家屬送病人住院治療後,三天兩頭探視,總覺得病情好得不夠快,要求醫師換藥治療;有的看到治療效果不明顯,便指責醫師技術不行,欲另求高明;有的過早地接病人出院,另圖良方;有的盲目相信一些虛假廣告和社會上的不實傳聞,甚至不遠千里求醫討藥,更有甚者,不惜花大價錢給病人買所謂的「補品」!
精神病人多不認為自己有病,不會主動求醫,還拒絕治療。患者病情越來越嚴重,對求醫問藥越反感,因此求醫決策的重任就落在家屬的肩上。這時,家屬就應該重視處理了。
首先,要弄清楚精神異常的性質與程度。家屬應在掌握精神病常識的基礎上,對被懷疑者留心、仔細觀察。若發現確實存在某些奇異的徵象時,家屬應及時找精神科醫師諮詢,弄清精神異常的性質和程度,並徵求醫師對處理的建議。
第二,不能諱疾忌醫,應儘早送病人去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不要拖延或迴避。切不可沉迷迷信,可能會使病人遭受身體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耽誤了治療,拖延了病情,增加了疾病治療的難度。
家庭的態度和治療是否及時、系統及治療的成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面對精神疾病,最好是選擇住院治療,因為住院便於對患者進行系統治療,有利於獲得理想的療效,降低藥物副作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而家庭成員充分諒解精神病人各種病態言行的基礎上,多給予患者關心愛護、讓他們感受到家庭溫暖,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這對促進疾病的恢復會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