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清明前的春天,正是吃韭菜的好時候。
韭菜:稟春初之氣而生,兼得金水木之性。
所以春天吃韭菜,如《本草拾遺》所載:「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
因濕邪而春困,舌苔厚膩,做什麼都沒精神,都可以吃韭菜,用它那股獨特的辛辣來溫陽,降濁氣,升發春天本該有的陽氣。
韭菜,能溫補腎陽,散滯導淤
過了一個「不藏精」的暖冬,陽氣又被虛耗的人,下半身的寒涼無力感,會在這個春天加重——腎氣不足,則關節冷痛、腰椎痛。
《本草拾遺》韭菜:「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止泄臼膿、腹冷痛,並煮食之。」
韭菜溫補,並且它歸肝、腎經,溫的就是腎陽。
韭菜的氣偏往下走,溫腎陽,兩脅痛,都可以用韭菜。
【腎陽不足、虛寒】的朋友,韭菜盒子、韭菜餃子不妨多吃。
腎陽不足、虛寒一般容易有:
春天手腳還會發涼、怕冷怕風,唇色淡白,下腹冷。還會有白濁帶下、腰膝冷痛、尿頻的表現。
韭菜做熟了吃,甜甜的,能補中。生吃,行血的能力強,更能散滯導淤。
《本草經疏》載: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辛溫能散結,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氣藥也。
所以吃韭菜時,千萬別煮太久太熟,剛剛斷生,保留著它辛辣的氣味,是最好的。
清明前的韭菜,濁氣最小,過時不候
別看韭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它的季節性卻很強。
《本草綱目》說它:春食則香,夏食則臭。
越往後氣溫越高,葉片中的纖維素含量也越高,氣味越刺鼻,吃起來便更難以下咽了。
所以清明前的韭菜,就像新生的嬰兒,有一種稚嫩的香甜,一過清明,就像人到中年開始油膩了,生了濁氣,吃起來也就沒那麼驚喜了。
所以,韭菜是道家「五葷」之一,就怕它那股讓人上癮的濁氣,會影響人的靈氣和天性。
溫陽補腎的一道菜
春韭炒小河蝦
河蝦自帶咸香且微甜,與韭菜的臭香臭香形成一種獨特的鮮香。
蝦性味甘溫,通督脈強壯陽氣,有下乳汁、補胃氣的作用。
清明前後也是小河蝦當令期,兩者既性味相通,又是時令物鮮。絕配~
【材料】
小河蝦250克,韭菜200克,料酒一小匙,鹽適量。
【做法】
1、材料洗凈晾乾,剪去小河蝦的蝦槍,韭菜切段備用。
2、先熱鍋,再放油,煸炒小河蝦3-5分鐘,待它稍稍變色,撈出,放鹽和少許料酒調味。
3、韭菜下油鍋快炒,之後放入小河蝦一起翻炒,至熟後起鍋即成。
註:《本草綱目》載:韭菜多食則神昏目暗,酒後尤忌。一頓攝入量控制在100克左右為宜。
【忌·物】忌與蜂蜜、菠菜同食,不生食、不隔夜。
【忌·人】有炎症內熱、陰虛上火、發燒等,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