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國最尷尬的事情,坦克故鄉卻找不到合適的底盤安裝反坦克炮

2022-08-26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二戰英國最尷尬的事情,坦克故鄉卻找不到合適的底盤安裝反坦克炮

二戰的陸地是坦克的戰場,二戰剛剛爆發時連德國的裝甲力量也並不是很強,幾個主流大國手中基本都是各種輕型坦克,或者並不實用的坦克型號,真正具備現代化作戰能力的型號和數量都很少。這種情況在英國也存在,甚至是整個二戰中大部分時候英國都缺乏合適的坦克,不得不依靠美國的援助。

彗星巡洋坦克

就在二戰爆發的時候,英國已經明顯感受到手中的巡洋坦克無法適應戰場,甚至是瑪蒂爾達步兵坦克也不過是防禦夠用而火力、機動不足。隨著德軍坦克裝甲越來越強,英軍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手中的2磅反坦克炮無法有效擊穿,而更大口徑的6磅炮也能力有限。

幸好英國在火炮的研發上具有獨到的見解,在1942年製造完成著名的17磅炮,這種76.2毫米口徑的火炮別看炮彈不重,但是穿甲能力卻是一流的,是二戰中期為數不多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擊穿德軍「虎」式重型坦克裝甲的火炮。有了這樣的撒手鐧,英軍當然希望能夠將它普及開來,最好是在坦克上安裝,以便於機動靈活的隨時滿足戰鬥需要。

17磅炮開火時的場景

過17磅炮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為了在如此小的口徑上實現炮彈高初速,火炮的膛壓很大,火炮沉重,全重達3噸;而且火炮后座行程很長,一般小尺寸的炮塔是無法將他裝下的。甚至是當時英軍普遍裝備的布倫機槍車也無法有效的拖曳。

心急如焚的英軍逐一查看了一遍自家的坦克,首先就是二戰初期的坦克,如「十字軍」、A13「盟約者」巡洋坦克,或者是「瑪蒂爾達」、「邱吉爾」步兵坦克,這些坦克都無法安裝巨大的17磅炮,1943年出現的「克倫威爾」巡洋坦克尺寸更大、承載能力更強,經過考慮也被認為不太合適。

難堪大用的瑪蒂爾達步兵坦克

心急如焚的英國用「瓦倫丁」步兵坦克底盤,經過加強後製成了「弓箭手」坦克殲擊車,這種裝備只不過是預防萬一,連高層也明白這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生產了650輛就放棄了,並一直作為二線部隊裝備。另一種是「挑戰者」巡洋坦克,也有稱它為坦克殲擊車的,在生產了約200輛之後也被放棄。

真正具有實用性的是以美國M4「謝爾曼」中型坦克改進而來的「螢火蟲」坦克。1943年,英國人發現M4具備較大的改進空間,於是在稍微修改了炮架,以及重新鑄造了炮塔之後,再對火炮閉鎖機構稍加調整,這樣就完成了「螢火蟲」的改裝。

弓箭手坦克殲擊車

儘管「螢火蟲」裝上這門重炮之後也存在頭重腳輕的隱患,並且裝甲防護一般,機動性則略有降低,但至少解決了17磅炮的機動問題,至少操作適當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波卡基村一戰中,英軍就是依靠「螢火蟲」和布置在村子裡的6磅炮,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反攻,並擊毀多輛「虎」式。

有了「螢火蟲」之後,英國人並不滿意,畢竟堂堂大英帝國居然連一款合格的坦克都造不出來,對比一下東線戰場上,坦克炮口徑已經有了85mm、100mm、122mm甚至是152mm,17磅炮再重也重不過152mm口徑火炮。

SU152自行火炮

無奈之下的英國人決定製造一款閹割版本的17磅炮,將穿甲能力稍微降低一點要求,這樣興許就能成功。同樣是1943年,阿姆斯特朗公司開始了閹割版17磅炮的研製工作,同時里蘭汽車公司也開始研製尺寸更大的坦克底盤。

1944年,「彗星」巡洋坦克研製成功,它安裝的是HV75型高初速炮,穿甲能力從17磅炮500米距離上最大擊穿30°140毫米均質鋼裝甲,降低到109毫米均質鋼裝甲。好歹依然具備夠強的穿透力,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還是有機會擊穿「虎」式前裝甲。

彗星巡洋坦克

真正讓英國人滿意的是在二戰末期研製成功的「百夫長」坦克,這種原本被定型為重型坦克的裝備,借鑑了許多「彗星」坦克的成功經驗,在保持坦克機動性的同時,將17磅炮完整的裝上坦克炮塔,並且正面裝甲也採用了傾斜布置,能夠抵禦「虎」式88毫米炮的打擊。

正在吊運的百夫長坦克

可惜的是「百夫長」出現得太晚了,作為一款集大成的經典製作,在二戰那個百萬大軍共進退的時代,只是在戰場上跑了幾次長途德國就投降了。

整個二戰中,英國都一直維持了完整的坦克工業體系,並且持續不斷的進行著各種坦克方案的研究,然而真正制約創造力的是英國呆板的坦克思維,「邱吉爾」步兵坦克作為一款二戰中出生的坦克,身上卻散發著眾多的古老氣息,明明頂著重型坦克的帽子,卻連一門76.2毫米炮都扛不動。

英國率先製造出菱形坦克

到二戰中後期,固執的英國人在自己巡洋、步兵坦克的思維上吃了太多的虧,最終不得不承認輕、中、重的坦克思路,並且在「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之後逐步向這一思路看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f129e5ac45a124a81004f0c5cd4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