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難堪的哈爾濱「女廁事件」:別讓壞情緒」掌控「你的人生

2023-03-22     精讀君

原標題:令人難堪的哈爾濱「女廁事件」:別讓壞情緒」掌控「你的人生

1

之前,在哈爾濱地鐵站的女廁所里發生一件令人十分難堪的事件:

一女子在女廁所內發現有一小男孩,第一反應便說:「這裡是女廁所,你是男孩兒不能上女廁所。」說完便進了隔壁的蹲位。

隨後男孩的母親出現,聲稱該女子凶哭了孩子,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將其堵在廁所內,要求她給小男孩道歉,否則不能走。

過程中,這位母親厲聲怒懟,言情激憤。

事後,該女子也在社交平台上敘述了事情的原委,稱自己並沒有凶孩子,只是質疑六歲男孩進入女廁而且沒有關門………卻被小男孩的母親堵在廁所里辱罵30分鐘。

事件發酵後,有人反映城市公共設施在某些方面還不完善;有人說這位「媽媽」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幫助小男孩認識「男女有別」;還有人提示我們出門在外,遇到類似「突發」事情時,適當調控一下情緒,換一種情緒表達,會讓事情更簡單些。

不可否認,這樣一件小事,大家互相體諒就能解決,卻因小男孩媽媽的厲聲怒懟和不當言語,反倒將自己推上被網友吐槽的議論中。

不光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離她想保護孩子的初衷也相差甚遠。

荀子有語:「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類似因情緒不穩失控,言情激憤引起的事件、糾紛,甚至釀成糟糕後果的,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其實,理智的情緒才是最保險的,而一切情緒表達也正是一個人德性的外露。

2

《周易》中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近期有幸看了紀錄片《典籍里的中國》,其中《周易篇》以藝術的手法引用《史記•周本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西伯受命於天,革故鼎新。因其善施仁德,敬老慈少,且禮下賢者,故得諸侯與賢者擁護,威望甚高。

虞國與芮國是商周時期的兩個小國。

一日,虞國山民蓄養的鹿群跑到了鄰國芮國境內,被芮國的居民獵殺了。

虞國的虞伯找到芮國的芮伯理論,要求償還山民掠殺的鹿……兩人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就差打起來了,僵持不下,決定找西伯評理。

他們走到周國境地,剛好碰到兩位周國的村民正在為「送羊」還是「歸還羊」意見不一,要找人評理。

其中一位對虞伯和芮伯道:「兩位貴人,你們給我們評評理:我家的母羊跑到他的家裡生了小羊。他幫我養了許久,現在卻要把母羊和小羊都歸還於我。

我覺得呢,母羊我可以帶走,但小羊一定要留下,我不能要。」

另一村民道:「我就是暫時替人喂養,這母羊和小羊都應歸還給他,我不能占為己有。」

虞伯和芮伯相視而面露愧色,心裡都犯起了嘀咕。

一位村民接著說道:「是你付出勞動,展示了美德,我應該有所回報。」

另一位道:「西伯敬老慈少,也顯示了美德,何曾向我們索要回報?」

二人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個要送,一個不肯收。

一個繼續道,「我到底該不該歸還小羊?」……

虞伯和芮伯幡然省悟道:「兩位都是有美德的人,我們哪有什麼資格評判周人的事情。」

「周人真是我們的榜樣。」

芮伯嘆一口氣道:「沒臉見西伯了,他曾經對我們有恩,但是我們卻沒有學到他的美德。」

「我要把獵到的鹿都歸還給你。」

虞伯說:鹿不重要,我們要學習西伯的美德,我們要做友好的鄰邦。

兩人拱手施禮,達成做友好鄰國的共識,相互禮讓而去。

這便是西伯「篤仁」的美德的力量,它能叫人在受感化時頓然省悟,消弭紛爭,而不再惡語相向,只圖意氣的「一時之快」。

成語有「心煩意亂」。心煩則意亂,情急之下的「口不擇言」,容易助長更壞的情緒,把事情推向更糟糕。

生活中,我們可以多認識與結交有美德的人,能放寬視野,打開心境,不會再為一時的不好的情緒所拘禁。

看起來,一件事情的進展似乎都跟我們情緒的引領有關,那麼如何做一個能察覺與掌控自己意識情緒方向的人呢?

3

「情緒管理」,這個詞最先由《情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提出。

是指一種「探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培養和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使個體和群體儘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的管理目標。」

情緒管理並不是一味壓制自身的情緒,而是在覺察情緒後,調整情緒的表現方法。

就是每個人一時的情緒要有正面的出口,要抒發愉悅的,也要接受悲傷的。

「情商」,指的就是情緒智力,也是一個人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

看過一個很實用的情緒管理四部曲,不妨作為參考:

一、體察自己的情緒

是要有提醒自己的意識:此刻,「我的情緒是什麼?」是焦慮?是憤怒,還是快樂或其他的情緒?

覺察到自己開心或是生氣時,你就可以對自己當下的情緒做更好的處理。

二、接納正常的情緒

健康的情緒並不是指時時刻刻都處於陽光之中,而是你所表現出的情緒應與你所處事件呈現出一致性。

就像一個人失戀了,就要傷心;遇到恐怖的事物,恐懼的情緒就是正常的表現。

當情緒體驗符合客觀事件時,第一時間暗示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正常的,讓自己擴張的情緒張力下降,內心就容易恢復平靜了。

三、表達情緒

表達不是發泄,或者說換一種語氣和溝通方式,反而能收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四、陶冶情緒

情緒管理能力需是要培養及鍛鍊的,通過時間的進程不斷積累,提高自己情緒的管理能力。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著手進行:

儘可能保持規律的作息;

至少培養一兩個自己的興趣愛好;

以自己的能力照顧或幫助他人;

常聽輕音樂或親近自然;

和情緒穩定的人交往;

最好有一兩個可以談隱私的朋友,實在沒有,可以找到其他的替代方式。

人生的不同年齡、不同境遇,會有不同的情緒陪伴著我們。

開心的、愉悅的、憂傷的或是激憤的……情緒就像是一件靈魂的顯性外衣,有時也會發生令自己事後也感到「意外」的情緒後果。

如果可以有意識地察覺、識別,不僅可以選擇適宜的表達方法,還可以通過意識安撫自己的內心,像我們的先賢那樣,心向豁達,避免陷入情緒的陷阱。

人世辛苦,允許快樂,也允許悲傷,但不沉溺悲傷;讓情緒意識像春天的風一樣,融化冰雪,拂去寒意,在該明媚時明媚,在該燦爛時燦爛。

共勉!

作者:簡y,精讀讀友會會員,從簡約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e6c90fe7a83c598e79df518e4e8f0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