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心窩|| 9件小事,讓我減少了「內耗」

2022-08-31     黎貝卡的異想世界

原標題:掏心窩|| 9件小事,讓我減少了「內耗」

晚上好啊。

今天是好久不見的「掏心窩」欄目。上半年因為寫了新書《愛美也是生產力》,感覺已經把我的心窩子都掏空了 ,所以有一陣子沒寫了。

前陣子見朋友,他問我:你怎麼看起來那麼疲倦,是工作太累了嗎?

我想了想。很奇怪,這幾個月以來刻意減了工作量,出差也少了,但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更輕鬆,反而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倦意,睡醒還是很困,一天下來沒做什麼也覺得很累。

他說:那一定是內耗太嚴重了。

這兩年「內耗」這個詞很火。最近見了幾波朋友,都不約而同聊到這個話題。其實生活和工作節奏並沒有比以前更高壓,甚至因為外部環境的原因,被迫「慢」了下來。有些朋友像我以前一樣每個月至少有兩三趟以上的長途出差,這兩年不用那麼頻繁東奔西跑舟車勞頓了,按理說身體得到某種程度的休息,狀態應該更好才對,但大家的狀態反而都有點喪和低迷。

受大環境影響是肯定的。面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和各種紛紛擾擾的信息,很容易陷入焦慮和虛無感的漩渦里。哪怕身體得到休息,但很多心理能量在焦慮緊張、猶豫糾結中白白消耗了。

今天來說說我自己在低迷狀態時的調節狀態的小方法,並不是所謂成功經驗,因為我也沒有調節得很好,算是一些感受和心得吧,也歡迎大家補充你們行之有效的小方法。

1.讓事情變輕鬆的第一步,清除頭腦里的混亂

前幾天跟力力一起錄了漫畫書《雖然怕胖,但還是想吃糖》的視頻,她說到現在都很喜歡我們很久前合作過的這個漫畫的內容,「你就是想得太多,睡得太少」。

因為入睡很難,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腦子裡仿佛有千軍萬馬奔騰,很難靜下來。後來我發現,白天腦子裡的聲音更多念頭更多, 很多很小的事情就是導致我們焦慮的緣由。每個任務,哪怕再小都會消耗我們的大腦能量。

很多人會定期斷舍離手邊的東西,但很少關注到,我們的「頭腦」也需要定期整理和斷舍離。

我最近在做的一些給頭腦「減負」的練習:

1)少做決定,尤其是那些很小的決定。以前不理解為什麼謝耳朵要把每天吃什麼固定排好時間,現在懂了,最簡單的中午吃什麼這種很小的決定,一個個處理下來也很消耗大腦的能量。

2)不影響「核心主線任務」的事情,儘量不去管。比如我們每次去拍家,我需要做的決定包括選擇哪個家選哪個航班定哪家酒店,她們都會反覆問我,而對我來說,除了選擇拍攝哪個家以外,其他都不會影響主線任務。 現在我在判斷要不要管這件事時會先問一下自己:這個事會影響核心任務嗎?不會。那就交出去。

3) 不過度關注某個人某件事。

這個話題很值得一說,如果大家有興趣後面再展開寫寫。

2.儘量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是最近看《奇怪的律師禹英雨》得到的啟發。之前有推薦過這部劇,女主是有自閉症的天才律師,因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難和別人「共情」,她所有的表達非常直接,甚至很多時候都讓別人感到冒犯。

但這種直接的表達,讓她在處理很多事情時變得簡單和有效很多,也收穫到了真心愛她和幫助她的師長、朋友和愛人。當然電視劇有很浪漫和理想的成分,換成我們在現實生活和職場裡這樣說話做事,可能分分鐘社死。

她和李女婿談戀愛的時候,「打直球」的方式好幾次都看得我姨母笑。

為什麼這一點對我的觸動很大呢?因為我是一個很害怕當面跟別人起衝突的人。如果發現有些需求一提出來可能讓對方難做,就寧願自己退一步了。和別人有衝突時,也很少直接表達不滿。當下看貌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放長遠一點,這很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的和平」,未必有利於達成真正的共識。

最近試著在跟別人溝通時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哪怕這些想法說出來的當下有可能讓場面沒有那麼愉快。神奇的是,這樣一來,我自己輕鬆了,別人也輕鬆了(因為不需要猜測你的真正需求)。

弗洛伊德有一句話:「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對自己也是一樣的。你們有試過跟自己對話嗎?試試把心中最誠實的想法和情緒寫出來,正視它們。

3.學點新東西,用行動來對抗焦慮

因為身邊有很多畫畫的朋友,今年我突然萌生了一個不如我也學學畫畫看的念頭。本來只是想多一個興趣愛好,因為零基礎開始現在也畫的不好,但沒想到每次畫畫的時候,都會進入了一種很久沒有體驗過的專注、平靜和愉悅的狀態。

最近每天起床後會聽一段時間英語廣播,想訓練一下聽力,因為要調動所有注意力,所以很容易專注,包括畫畫也是,畫起來時間過得飛快,4個小時「嗖」就過去了,不會頻繁看手機,連樓上的裝修的聲音都干擾不到我。 學新東西,真的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上次徵集大家學的新東西,有人說這也太卷了吧,生活已經這麼累了還要學新東西。其實不一定要學有用的技能和知識,隨便學點什麼都好,只是為了更豐富的經歷和體驗。人生在世,如果沒有一兩樣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但還很想去做的事那生活一定會無趣很多吧。

很多人天天喊著要躺平躺平,但真正能享受躺平的人其實很少

有的人躺平是真的可以做到自洽和享受。但是如果身體躺平了心裡依然很焦慮很迷茫、沒有安全感,看到別人做什麼都覺得是在卷,算不上是真的躺平。無論想做什麼,是學學跳舞還是掙點外快,試試直播,都不妨去做,如果一直都挂念著有些事想做又沒做,表面上是躺平了,內心可能會更焦慮

4.每天抽一小段時間去戶外散步

為了增加待在戶外的時間,我現在 儘量把運動、聚會什麼的都安排在戶外了。 比如把在家裡的健身課換成了去戶外散步。無論再忙,最近每天都會抽一小段時間去戶外走路。這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廣州前陣子真的超級熱,每次走完一個小時都感覺自己流了很多身熱汗,比在家裡健身消耗的卡路里還多(錯覺)。動起來以後身體明顯更有活力了。

雖然走的都是平時上下班常走的路, 但專門出去走路和平時匆匆趕路還是不同的,專注於步行時,那些因為太熟悉而模糊的景色變得清晰了起來,感受花怎麼開,風怎麼吹,季節如何變換,心靈也在這種日常狀態下安定了下來。

後來小侄子小鏡子也加入了,跟我組成「步數小組」,每晚一起到戶外散步。一邊呼吸新鮮的空氣,一邊聽他發表各種高論,成了我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

5.要有真實的生活,建好自己的「大後方」

那天看到穀雨實驗室採訪人類學專家項飈老師,他提出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普通人要有自己的「大後方」,而我們的大後方就是吃喝拉撒睡,這些最基本的事直接影響人的生態系統(身心靈)

我對這一點也深有感觸,關注更切實的生活,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好好完成手頭的事,焦慮感就少了一半。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每天不都在吃喝拉撒睡嘛。但你有多久沒有在吃飯的時候好好品嘗食物的味道,在聚會的時候好好和朋友聊天而不是刷手機,從真正的聯絡里關心家人而不是通過刷他們的朋友圈?我上次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因為胃疼了很長一段時間,吃啥都沒味道,醫生讓我觀察下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於是我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吃飯時在刷手機喝茶時在刷手機聚會時也在刷手機、刷牙洗臉時都在開著IPAD看劇……

智慧型手機和社交網絡當然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豐富的信息,但它的過度依賴,真的讓我對真實生活的感知力變低了。

《skmt:坂本龍一是誰》這本書里,有提到他「增強抵抗力」的秘訣:「去吃,去呼吸,多多去笑、去歡喜、去悲傷、去流淚。讓鈍化的感覺再一次變得野蠻。」

過好真實的這一刻,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

除了之前提到的 每天記下三件開心的小事,我在試的還有這個幾個小方法:

1、吃飯時不看手機(一開始總是忍不住吃一會就看一下,三天後就可以做到完全不看了)

2、每天設定1-2小時不聯網時間(本來設在睡前兩小時,但做不到就調成了一個小時)

3、定一個正念鬧鐘(在它響起時提醒自己,有用)

4、和幾個知根知底的朋友定期見面

5.關注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

就現在,感覺一下你的上下牙是不是咬緊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會在身體上反應出來,緊張焦慮時胃會疼,壓力大的時候腸會「打結」,壓力大的時候下巴就爆豆。我們每天都在跟別人溝通,卻很少跟自己的身體溝通,聽不到身體發出信號和求救的信息。把身體照顧好了,心和靈的狀態才會越來越好。

6.神經可塑性,鍛鍊自己的正向思維

最近在《不再焦慮》里看到一個理論:我們的神經其實是有可塑性的,人類的大腦會隨著人的思考產生相應的變化。一個 總是帶著負面情緒思考問題的人會變得越來越消極;相反,積極的人也會變得越來越積極。

7.適時調低目標,不要打壓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不是因為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而很可能是來自於對自己的高要求。你們發現沒,身邊那些看起來越厲害的人往往越容易焦慮,因為他們心裡有一個完美的自己來對照,而一旦對照起來,無論他多麼優秀,都容易對自己不夠滿意。

那天見了一個朋友,他說他這一年多開心了很多。他是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之前一直都很焦慮,因為事業各方面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後來他就想:要那麼多預期幹嘛?誰規定我要有這個預期?於是他就把目標改成:先讓自己每天都放鬆一點點,不再什麼都以「更成功」為目標。他開始騎行徒步,調整以後,整個人沒有之前那麼暴躁和擰巴了,而有些工作反而推進得比之前更順利。

比起成為厲害的人,做讓自己喜歡的人才更重要吧

《活下去的理由》

8.接受自己就是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

看披荊斬棘2,印象很深的是一句話,是張震岳提到他媽媽說的金句:「 上坡要努力,下坡要開心」。

人生很多時候都是起起落落,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的狀態也一樣。接受自己就是有狀態不好,就是很喪怎麼調整都很難調整過來的時候,不必焦慮,也不用時時強行把自己「拽」出來。像我拓的經典神劇《長假》說的,放鬆點,把它當成人生中一個小小的假期。

有一次老友記聚會,聊起各自的生活目標,有朋友說要賺夠多少錢,先財務自由再說;有朋友說要換一份每天能睡夠8小時的工作。我說我要求不高就希望每天開開心心、自由自在。結果她們大笑,說你這才是最難的,我們好歹還有個具體目標,你的開心自由太難量化了!

想想也是,開心和自由是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達到過的目標,如果把它作為生活的最高或唯一目標,註定不開心也不自由。

如果 把人生看作是一個「能感受到什麼的過程」,而不是「能達到什麼目標」的過程,心態就不同了。很多時候,開心和自由,只是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的附屬品,當我們不再以達到某種情緒為目標時,或許能更知道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也能感知到更豐富的人生。

9.核心要穩定,有自己的錨

還有一個任何一種焦慮都適用的法則:不對比。

有穩定的內核很重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讓自己真正感覺到幸福和快樂的東西是什麼,建立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就不會輕易被別人帶跑。

並不是說這樣就永遠不會焦慮,而是 至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焦慮、怎麼樣可以減少焦慮。

像我一直很清楚,創作、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些年有過很多瓶頸期和焦慮的時候,但因為知道自己是在為什麼而焦慮,就不會一味沉溺在這種焦慮里,而是會去努力找新的創作突破口,很多新的內容像《100個中國女孩的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做的。

這兩年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努力「向內看」,守護內心的平靜對我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身邊的人都有一種共識,經過這幾年,很多我們以前相信的確定性都被打破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發生了我們也控制不了,很容易陷入巨大的無力感和虛無感里。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守護自己內心的平靜,建立自己的秩序感,才不至於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時那麼驚慌無措。

願我們都能找到內心的平和喜悅。

晚安,明天見:)

編輯:meow 統籌:Jennie

實習生:7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e3785906bdb1ef16d925550bac1e5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