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leg還是假貨?有什麼區別

2022-04-23     Chicology

原標題:Bootleg還是假貨?有什麼區別

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

/

今年年初的時候,簡中網際網路突然橫空出現了一個叫宋智雅的奇女子,在短短几天之內霸占了所有你能想到的社交媒體。除了她自己帳號的營銷之外,她火速吸引的幾百萬粉絲,從她的性格到穿衣品味,把她全部神化了個遍。在那段時間,宋智雅這三個字基本上可以代表東亞人對一個完美Z世代女性的想像,白富美、純欲、敢說敢做,在她出名的那個戀愛綜藝里,她「撩一個成一個」的名場面cut被拿出來作為戀愛聖經,而且這種崇拜到了不分男女的地步。

/

當然這種火速造神的戲碼在簡中區也不是什麼多新鮮的事,整件事情最弔詭的地方在於,短短的幾天之內,宋智雅因為一個小小的事情,涼了,從天靈蓋涼到腳底板。本人出面道歉,所有的帳號都停止運營,曾經誇她的大多數反水回踩,從全民xp到綠茶做作女,有時候只要幾天。這個速度快到一些2g網衝浪選手還沒有聽說過她,已經只能看到那些被反覆鞭屍的視頻切片。總之她是涼是火都讓人看不懂,千言萬語化作一句:…啊?

一切的一切,就因為她穿了一件Dior老花「假貨」抹胸。

(害,嚇我一跳,我還以為她吸毒了呢)

價值160的抹胸(後證實為韓國獨立品牌,Dior沒有出過類似款),牽扯出了她其他的「假貨」,包括她的金珍妮同款背心和香奈兒包包,這直接招來鋪天蓋地的罵聲,毀掉了她在網際網路一切撈金的可能性。上一次看到這樣的場面,還是三年前翟博士的驚世一問。可問題是,這個時候怎麼就沒有人跳出來說,這是bootleg呢?

這件抹胸來自韓國品牌Sweetglam

bootleg本來就是對流行文化進行反抗的一種私制文化,放在頂流藝術家或設計師身上,就能被原品牌鼓勵、邀請合作,還能引起更大的名人崇拜效應。放在小網紅身上,就只能惹來一身騷。

消失的網紅宋智雅

Bootleg

一直以來都具有爭議

「藝術家」AVA NIRUI的Bootleg作品

Bootleg直譯成中文就是靴子腿,最開始使用這個詞語是因為美國禁酒令期間,大家都把威士忌藏在靴子裡,掩人耳目,之後延伸出來的意思只非法發行和販售出版物。

Dapper Dan

在音樂圈,bootleg指的是「尚未發行的錄音以及未向原版權所有人取得授權,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進行的Remix」。雖然大多數remix也都是沒有版權的,remixer們也不願意將自己的作品標註為bootleg。第一張bootleg專輯發行與1969年,出自鮑勃迪倫,狂賣了35萬張。當時《滾石》雜誌對這個事件的評價是 "這可能是娛樂事業第一樁真正的喜劇"。

鮑勃迪倫的bootleg專輯

這張專輯發行背後的故事比較複雜,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鮑勃迪倫的「地下室錄音帶」。 2014年,最終發行的 The Bootleg Series Vol. 11: The Basement Tapes Complete 中包含了100 余首鮑勃迪倫在1967年六月至十月的的錄音作品,其中大部分的歌曲為翻唱。

The Bootleg Series Vol. 11: The Basement Tapes Complete專輯封面

鮑勃迪倫之後,越來越多的靴子腿專輯在市面上開始發行,由於勢頭猖獗,包括許多國家甚至還為此出台了法律管制,直到今天,大多數國家也不允許出售bootleg專輯,以保護原創者的權益。但是包括鮑勃迪倫在內的一些音樂人並沒有反對靴腿專輯這種形式,比如Grateful Dead公開聲明允許歌迷現場錄製,並出售相關專輯。

允許錄製的現場

況且,在版權問題亂七八糟的簡中和繁中區,Bootleg有時候是唯一能夠成功復刻經典專輯的途徑。小虎隊和張雨生的專輯復刻計劃,都因為原公司被收購,導致版權問題得不到解決而被迫擱淺。1990年,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行的中國大陸第一場大型搖滾樂演出「90現代音樂會」,也因為缺少音像資料而成為了只能口口相傳的神話,搖滾愛好者只能靠購買bootleg來懷舊。官方沒有,粉絲只能自制,靴腿專輯成為了一種很尷尬的灰色存在。

這幾年Bootleg的概念蔓延到時尚圈,而且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架勢。在過去,對於時尚品牌來說自己的logo高於一切,是所有部位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比如當年Supreme將Louis Vuitton的Logo做了一番Bootleg的處理印在滑板上,還被Louis Vuitton告上法庭。但隨著街頭文化,惡搞文化,漸漸發起對時尚殿堂的攻擊之後,一切都變了。

2010年被告的bootleg滑板

2017年聯名系列的滑板

在當下的時尚文化中,Bootleg是對某一元素最直接的引用,是大聲告訴消費者「我抄了」。但時尚文化是這樣為這種「抄襲」洗白的:這種「抄襲」本身不能因為利益,不是因為你羨慕人家賣得好才做「假貨」,而是一種經過自己的思考,想要展現的一種全新的敘事。意思就是不能為了錢而「抄」,但有思想的「抄」,有背景的「抄」,有文化的「抄」可以成為創意的再造,是Bootleg的典範。

倒勾教父Menthol的Bootleg鞋款

比如Dapper Dan,做了一輩子「假貨」,是為了錢嗎?當然是。但他的「假貨」設計中沒有巧思嗎?當然也有。你以為Dapper Dan做的Bootleg便宜嗎?那就大錯特錯了,某些款式的售價直逼一線奢侈品大牌。當Bootleg還沒有被主流時尚文化承認的時候,其實這些時尚「編外人員」一直都在創作更加「接地氣」的設計。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時尚Bootleg成風也是時尚民主化的一項重要步驟?

Dapper Dan著名Bootleg作品

Dapper Dan X Gucci合作系列

再比如Gucci和Balenciaga、Fendi和Versace的合作系列,難道不是各種大牌親自下場做Bootleg的實踐嗎?當你在Gucci的秀場上看到Balenciaga的logo,難道沒想過這是Gucci在「抄襲」嗎?不曾動搖你對Gucci這個品牌真實性的感知嗎?這個系列兩個品牌之間大大方方稱其為「黑客計劃」,其實說到底也就是Bootleg文化。看到別人做得不錯,Fendi和Versace在新一季馬上跟上,希望在年輕市場中打出一片天地。用這種帶有一點惡搞,帶有一點幽默的街頭方式,來完成品牌年輕化的願望。Bootleg也許可以為某些被遺忘的品牌帶來翻身的機會也不一定,Bootleg萬歲!

這是Gucci還是Balenciaga?

這到底又是什麼?

只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多多,關於版權,關於抄襲的界定。如果Bootleg這麼偉大,Zara算什麼?難道Zara所有的抄襲都是沒有動過腦子的嗎?顯然也不是,雖然稱不上文化上的致敬,但Zara的抄襲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詮釋某些設計,不也很好嗎?

2022年Zara Studio系列廣告,Bootleg到Tim Walker頭上了?

另外這兩年在時尚圈,除了Bootleg的概念蒸蒸日上以外,曾經被Martin Margiela玩過幾百次的remake概念也開始重新走紅。本來作為當今最主流的設計師Demna Gvasalia就有Masion Martin Margiela的工作背景,將當初這個概念再次帶向了風口浪尖。只是remake聽起來比Bootleg更加樸實一點,但同樣是一個充滿了辯證關係的有趣概念。等下一次吧,再來寫remake的前世今生。

text:盧笛、白八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d976b1c88449113447578e8a0249e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