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
上周,作為日本時裝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三宅一生因為癌症過世。這幾年離開的時裝設計師實在有點多,從年邁的Karl Lagerfeld,到年紀輕輕讓人惋惜的Virgil Abloh,再到日本代表團的三宅一生。三個從設計到個性甚至年代完全不同的人,但他們的離開,都可以說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結束。也許Virgil Abloh的迴響會再悠長一點,但我們也明顯感覺到以他為代表的一代街頭潮牌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至於三宅一生,他的離開居然重要到上了微博熱搜,雖然現在熱搜的機制類似報紙,老闆說頭條是哪個頭條就必須是哪個。
/
到底是怎樣的老闆居然cue到了三宅一生上頭版?(後台有人留言說三宅一生是五十歲出頭優渥女性的最愛,嗯,對)但是,讓人萬萬沒想到,這樣一位對於時尚界重要、對於某種層面的現實生活一點也不重要的日本設計師,在衝上熱搜之後,底下的留言居然一邊倒得走向了民族主義的深淵。如果萬事萬物都要用極端國族主義來解讀的話,人生的意義也有點太過於可悲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外婆應該早就講過給你聽了。
三宅一生過世的新聞一出來,為了趕熱點,匆匆編了一條推送發出去。在那條推送中寫:如果你覺得三宅一生的褶皺還是跟別人毫無區別的話,私信來我解釋給你聽。本來只是一句玩笑話,結果居然真的有不少人在後台私信我們,要一個解釋。其實在當下,也並沒有想好具體要怎麼解釋,所以還是在全部的熱點都過了之後,有必要用心細緻地做一個關於三宅一生一生設計的推送。
夢想成為舞者
ISSEY MIYAKE
作為設計師的三宅一生參與過的芭蕾舞劇
可以說,三宅一生是第一位正式用東方美學敲開巴黎大門的日本設計師,但他小時候的夢想卻是成為一名舞者。很可惜這樣的夢想並沒有實現,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平面設計專業,因為他喜歡畫畫。而他對時裝的熱情全部來自於姐姐每個月訂閱的美國時裝雜誌。
在一次採訪中三宅一生說:對比現在的內容,那時候在雜誌上的衣服都非常具有啟發性,他們像是在身體上完成的建築作品,我覺得很驚訝為什麼在設計領域,常常會忽略時裝的重要性。
1965年,三宅一生從東京多摩美術大學畢業之後,他來到巴黎,在巴黎著名的時裝學院學習。在巴黎學習這段時間,他為Vionnet的設計著迷,如果還不了解誰是Vionnet,請點擊(這篇推送標題是:她們可能在各個方面都輸給了coco Chanel,唯一不輸的就是才華)。Vionnet那種具有古希臘式神秘氣質的設計,讓三宅一生之後的褶皺有跡可循,對於Vionnet的喜愛也非常直接影響了他之後的理念。
在著名的褶皺被設計出來之前,三宅一生設計的名為Colombe的裙子,他認為面料不需要被縫合,因為形成褶皺的扣子既可以固定又可以起到縫合的作用
之後他在Hubert de Givenchy門下做助理設計師,那時候他必須每天畫50到100張時裝畫,但高級定製始終不是三宅一生的菜,所以巴黎高級時裝屋終歸是人生中的過眼雲煙。在三宅一生小有名氣之後,有記者採訪Hubert de Givenchy問關於三宅一生的問題,Givenchy說:我覺得我對他毫無影響。這可以解讀為大師的謙遜,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Givenchy的經歷似乎真的沒有在他之後的設計中留下什麼痕跡。1969年,三宅一生終於來到他夢想中的紐約,在紐約他為Geoffrey Beene工作,這位設計師被稱為美國當時的極簡主義教父。
所以在紐約的經歷,讓三宅一生意識到,想要保持簡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1970年,他回到東京,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關於舞蹈的夢想從來都沒有遠離,在三宅一生的設計中,身體和時裝之間的互動一直持續,而他最為關注的焦點就是運動中肢體的姿態。曾經在1991年的時候,他將200到300件衣服拿去給舞劇The Last Detail的演員選擇,演員自己可以決定這一場表演所穿的衣服,因為這樣,每場演出都變得不一樣。三宅一生喜歡用舞蹈演員多過用模特,在他和日本攝影師Noriaki Yokosuka在1978年出的第一本書中,以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遇為主題,裡面的內容,模特的肢體,還是像舞蹈演員一樣。
對於舞蹈的熱愛,也奠定了一個三宅一生設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他的衣服穿起來都非常舒服,不會束縛任何一種身體活動。皺褶幫助了他。
攝影集East Meets West
在1987年出版
我要褶皺!
ISSEY MIYAKE
有時裝評論家形容三宅一生的褶皺Pleats,Please,是最具「詩意」的。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它可以回應古希臘的自然垂墜,在東方文化里,是日本傳統的摺紙藝術。一個小小的褶皺,讓東西方的美學都找到了一個立基點,甚至讓東西方的哲學都可以在褶皺中相遇。
至於工藝上特點,三宅一生的褶皺並不是先將面料壓製成褶皺,然後將面料剪裁縫製而成一件衣服。而是在面料還是全面平面的時候,將面料剪裁為衣服的2-3倍大,然後進行縫製,成型一件衣服之後,再將這整一件衣服進行皺褶的壓制。
1999年秋冬系列
只是一個製作工藝上的倒置,就讓三宅一生的褶皺跟以往任何設計都不相同。這樣的倒置,讓所有的可能性蜂擁而至。一條裙子,你想如何壓制褶皺,以什麼角度壓制褶皺,是否重複壓制褶皺,都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這一切都是直接用壓好褶皺的面料來製作衣服,所做不到的。另外,當初推出這個系列的時候,所有的褶皺衣服都是用滌綸製作的,這種在當時還難登時裝大雅之堂的化學面料,讓那些old school的巴黎設計師們大跌眼鏡。
三宅一生還是一位非常會做展覽的時裝設計師,其中這場1998年在卡地亞基金會作的展覽,真的如夢如幻
Pleats,Please已經讓衣服的結構在視覺和實踐中非常不一般了,那麼圖案呢?應該在上面印什麼呢?
1996年,三宅一生開始推出客座藝術家合作系列,這個系列做了四個季度:1996年第一個合作系列和日本挪用藝術家森村泰昌,主題是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作Le Source;1997年三宅一生和荒木經惟合作,將荒木經惟的作品直接印製在衣服上;1998年,先是在春夏季跟美國藝術家Tim Hawkinson合作,然後在秋冬季跟玩火藥的蔡國強合作。
曾經有機會非常近距離在一位收藏家的店裡,看過三宅一生和蔡國強合作系列中的一件衣服,那種創意和創意直接的碰撞,實在難得。
ISSEY MIYAKE X YASUMASA MORIMURA
1996
ISSEY MIYAKE X NOBUYOSHI ARAKI
1997
ISSEY MIYAKE X TIM HAWKINSON
1998
ISSEY MIYAKE 蔡國強
1998
一件衣服
ISSEY MIYAKE
A-POC,a piece of clothing,一件衣服,是另外一個三宅一生重要的設計概念。當初Pleats,Pleas的推出,三宅一生就認為這是未來時裝該有的樣子。而A-POC更加是設計師對於未來的無限暢想,在這種暢想里人類的未來將變成全部自動化的未來,取錢用atm,汽車有自動駕駛,那既然這樣,人類的衣服是不是也應該不一樣。伴隨著這樣的暢想背景,三宅一生創造了A-POC。在他的想像中,人類在未來也可以在自動販售機上買衣服,那什麼樣的衣服可以在自動販售機販賣呢?這樣的衣服需要符合各種需求,還需要充滿個性,不能於別人相同。
於是三宅一生用針織面料設計了類似管道一樣的「面料筒」,所有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剪裁這個面料,然後燙製成型。
於是就有了在T台上我們看到的幾乎連成一體的紅色衣服,模特成為了衣服的一部分,而衣服也因為單獨的模特而存在。三宅一生說,日本和服教會他的是空間的問題,是衣服與身體之間存在的氛圍。A-POC就延續了這樣的原則:不改變面料本身的樣子,只是將它做成一個可以容納身體的容器。A-POC的概念誕生於1998年,當A-POC正式在1999年的東京開始販售的時候非常受歡迎,但當三宅一生在2000年將A-POC帶到巴黎的時候,成為流行的速度就慢了下來。人們並不是非常接受這樣一個看起來很厲害,但太過於後現代的作品。
Pleats,Please在今天已經大獲成功,無論是在設計美學上還是在商業上,三宅一生的褶皺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年長女性來表達自己時尚態度的一手利器。但A-POC這個當年同樣震撼時裝界的概念,依舊有點前衛得無法得到更多的認可。就像是女魔頭Anne Wintour說的那樣,「日本設計師的衣服都再難被穿著了」。
三宅一生肉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這些靈魂點滴,依然在想辦法開花結果。去年九月,A-POC在京都開了新店,試圖延續著這個伴隨新千年而誕生的前衛概念。
text: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