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的國慶小長假已經過去好一陣,但國慶檔的幾部電影卻依舊回味無窮。
其中,數《我和我的祖國》最為出色最為讓人印象深刻。
集齊老中青三代7位優秀的導演,拍攝了7個見證新中國崛起的歷史瞬間,歌頌了在背後默默付出的每一位英雄前輩,情之所至,感人至深。
然而在七個故事中,資歷最老的總導演陳凱歌導演的片段《白晝流星》,成了觀眾眼中全電影的軟肋。
一時間,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陳凱歌,成了觀眾議論的熱點話題。
到底陳凱歌導演有沒有「兩把刷子」?
01
《白晝流星》為什麼被詬病?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假空大」,說白了就是不符合實際。
小細節方面如少管所剛剛出來的髮型等,大「漏洞」如過於「誇張」的兩個有前科的少年進入神州飛船返回艙落地區域,並且與太空人去「互動」等等。
此外,本是以「扶貧」為方向之一的故事,在時代的經濟情況把握上也不精準,如堂堂退休旗長(等同於縣長),拿出5000元都成問題實在有違實際情況。
諸如此類,《白晝流星》幾乎處處都是「毛病」。
最後僅僅剩下的可取之處,就是陳導最擅長的「畫面」——兩個少年,騎著駿馬奔馳在草原上,向心裡的「白晝流星」而去,這種畫面美感依舊是《妖貓傳》中的水準。
在如此「挫敗」之下,加之陳導最近幾年並不如何出彩的作品,不少觀眾發出疑問,陳凱歌《霸王別姬》的水準去哪了?
02
眾所周知,一個好導演,不僅要懂得現場調度,鏡頭調配等基礎技能,最重要的還是要會講故事。
而講故事恰恰是第五代導演集體最欠缺的東西,他們有優秀的基礎功,畫面、調度、剪輯等幾乎樣樣精通,但就是講不好故事。
所以離開了好故事本體,或者是沒有一個好編劇,即使是在90年代獲得了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金熊獎、金棕櫚獎)並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第五代導演,都要「敗走麥城」。
陳凱歌近些年《梅蘭芳》《趙氏孤兒》《道士下山》《妖貓傳》等等無一例外地被故事所擊敗。
而同樣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張藝謀,一樣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在沒有了莫言、余華等的紮實故事,沒有述平、劉恆等這些好編劇的時候,拍出的電影也只能是《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長城》之類的作品。
只是張藝謀與陳凱歌不同的地方是,前者只是偶爾「放縱自我」一下,而後者的作品幾乎在下坡路上走的一發不可收拾。
為什麼?
2002年《英雄》橫空出世,別看評分不怎麼高,但這卻是一部跨時代的作品。一方面升級了第五代導演極富人文特色以及時代烙印的格局,一方面開啟了現代商業大片的康莊大道。
於是,陳凱歌在有些「較勁」的情況下,拍攝了《無極》。
無論《無極》現如今是否成為了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在當時,《無極》的水準根本夠不到《英雄》的一半。
也由此,兩位導演的分水嶺開始顯現。
前面說第五代導演都不太會講故事。但張藝謀是個「鬼才」,他能讓故事服務於畫面,用色彩和顏色去講故事,不難發現張藝謀的很多大片色彩都是很鮮明的。
陳凱歌同樣擁有把握畫面的能力,但他的畫面是「靜」的。
就比如《妖貓傳》還原的大唐盛世,且不論歷史是否如電影一樣真實,單單就畫面的美感與震撼而言,陳凱歌絕對算的上是華語電影圈在畫面調度上排名前列的導演,但遺憾就在只剩下畫面。
故事性的欠缺撐不起如此盛大的畫面,而極富感染力的畫面卻又難以融入故事當中,這就使得電影在美麗的皮囊下失去了一半的內在「乾貨」。
那麼,陳凱歌就不如張藝謀嗎?
不見得,只是兩人在自我認識上的差異性導致在電影故事以及風格上的走向完全不同了。
相比第五代導演,第六代導演講故事的能力稍好一些,如賈樟柯、王小帥等等,而在新一代導演中,以寧浩、徐崢等為代表的導演明顯更懂得如何講故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兩人的短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03
雖然,論作品以及風格的「缺點」,陳凱歌的確有一大推。
但誰也不能否認,陳凱歌正如其如今在華語電影中的地位一樣,能力與地位其實是相匹配的。
從《黃土地》開始,陳凱歌就擅長用簡單與純粹去震撼人心。
到了《霸王別姬》其實依舊沒有脫離「簡單明了內核」的根本,只是陳凱歌把這個內核用跨域幾十年的複雜歷史背景所包裹起來,讓簡單的內核——時代變遷下的個人命運,發揮了超強的震撼力。
《霸王別姬》的天花板太高了,高到讓陳凱歌就算只有這一部作品,也同樣不影響他是一位優秀導演的事實。所以如果要求陳導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向他看齊才算不失水準,的確說不過去。
事實上,陳凱歌在《霸王別姬》之後,沒有膨脹,也沒有走下坡路,真正讓陳凱歌明確的風格失去方向的是《無極》。
前面說張藝謀的《英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在這意義之下,其實也是把第五代導演都推上了一個不得不去「挑戰」風口。
未來電影的出路幾乎要與之前充滿詩人氣息和時代痛點的內容分道揚鑣,張藝謀之外的陳凱歌等其他第五代導演面臨的問題就是,要麼也跟隨時代腳步,拍商業化「藝術片」,要麼停留在原地,繼續自己對「初心」的一份執著。
陳凱歌自然是要前進的,要知道張藝謀最初就是陳導的一個攝影師罷了,如今成了氣候,那陳導自己心裡肯定想的是趕超張藝謀。
所以《無極》的誕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陳凱歌也要在新時代找尋自己的「出路」。
信心滿滿,誠意十足,打造了一部思想極其超前的《無極》,卻在問世之後面臨的是各界無情的差評。這對陳凱歌無疑是當頭棒喝,足以讓其藝術自信和藝術方向發生動搖。
《無極》之後,還能看到陳凱歌之前電影的氣息,但變了味道。
比如《道士下山》,故事其實也很簡單,只是簡單的故事不再是一個,而是多個,多的讓觀眾都不知道哪個才是主要的。這一現象就好比《英雄》中無名在刺秦決心動搖時,秦王面前亂了方寸的燭火,陳凱歌其實也「亂了」。
但亂歸亂,陳凱歌的能力還是擺在那裡,誰也不能質疑。
04
說了一大推陳凱歌的「不行」,為什麼能力又不容質疑呢?
因為他的電影就擺在那,任何人都看的清。
面對講故事能力的不完美,張藝謀是用畫面去代替故事的缺憾,達到最終的完整,這在電影屆都是少有的能力。同樣,陳凱歌也有自己應對的辦法,正如前文所說,他會把故事處理的很簡單。
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去包裝一個大道理或現實,這種本事看似很多導演都有,但在簡單故事中留下讓觀眾久久不能擦去的印記的能力卻是陳凱歌獨有的。
1987年《孩子王》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特殊的年代下,雲貴山區里,里師資奇缺,教材稀少,老師老杆卻被分配來教初三!一段時間下來,老杆發現學生們每日忙於政治學習但其實連很多小學的字都不認識,而學生對這位只是「按部就班」的老師也看不上,一個「突出」的學生王福甚至放言他都能教。
於是,在第二天的上課時,老杆給王福說,你來教。王福愣了半天,說了句「你可是要整我?」
接下來的故事並沒有按照這句話發展,沒有激化師生矛盾去表達時代的遺憾,而是就讓那句話放在那,烙在了觀眾的心裡。
接下來的發展史老杆從問題根源出發,尋找解決學生教育與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問題——教生字,而後的「打賭」等等故事發展,再也沒有關於「你可是要整我」的痕跡。
僅憑這一點,陳凱歌就是個導演大師!
再到《霸王別姬》時候,陳凱歌自己或許都不知道,他創造的這部佳作已經頂到了華語電影的天花板,甚至在全球電影中都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
最近關於陳導比較火的除了《我和我的祖國》外,其次就是一個新綜藝《演員請就位》的熱度。
《演員請就位》關於郭敬明和李誠儒「辯論」的熱度遠大於陳凱歌這位導演屆的資深前輩,但即使在郭敬明屢屢「搶鏡」,屢上熱搜的情況下,仍舊掩蓋不住老導演的能力。
《演員請就位》中郭敬明時不時飆拍戲的專業詞彙成了「吸粉」的源泉,但實際上卻從未抓住過問題的重點,只是在「空談」理論。
比如「你的表演是話劇式的」「演員要學會克制」……這些看似極具正確性卻毫無指導意義的評語。
相比之下,陳凱歌卻總能一語中的,點評陳若軒時說我在你的表演里看不出對方是你父親(《破冰行動》片段),點評鄂靖文時指出我在你眼裡看不到求生欲(《無名之輩》片段)……
說透問題,解決問題,直接命中問題的根源,這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演所具有的能力。
當然,如果拿陳凱歌和郭敬明比,那是勝之不武,只是這些細節也正好在說明陳凱歌導演並非浪得虛名,實則名副其實。
05
《無極》已經過去14年,不時有觀眾在感嘆這其實是一部好作品。
而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無極》「爛片」的標籤似乎還沒有撕掉,陳導的「心血」依舊沒有得到匹配的認可,即使已經接近三個「五年」,也沒有得到普遍認可,但哪有如何?
糾結於過去,就會成為前進的絆腳石,於陳凱歌導演,糾結於《無極》的爛和深陷於《霸王別姬》的佳一樣,都只是在給未來的作品尋找羈絆。
那麼對於陳凱歌導演,要討論「他是不是一個好導演」,也不過是在導演屆的金字塔上端的問題。
走下高台,指導一些年輕演員,「碾壓」一些轉型導演,幾乎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只是在高台之上,在作為第五代導演代表性人物之一的框架下,在有如張藝謀等導演的對比壓力下,他如何應對新時代觀眾對電影口味的需求變化,如何讓自己的電影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前文說的,怎麼講好故事,怎麼講好自己最擅長的簡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