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市場可以兼得,對直播打賞現象不妨多一些「向前看」

2024-05-26     中國新聞周刊

近日,某歌手對當下藝術創作者通過直播獲得不少粉絲打賞這一現象表達自己的看法,引發了公眾對直播打賞機制的討論,並深層次地觸及了藝術與市場、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命題。在眾聲喧囂之中,我們不妨冷靜思考:直播打賞究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產物,還是扭曲價值的洪水猛獸?對藝術尤其是那些瀕臨消失的邊緣藝術形式,直播打賞究竟是拯救的援手,還是沉淪的推手?

首先,直播打賞本質上是一種基於自願原則的市場行為。在內容合法、健康的前提下,觀眾通過打賞表達對主播的喜愛和支持,這與傳統藝術贊助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形式更為直接和即時。這正是數字時代的特點之一——直播帶來的現場感、交互感,為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與變現途徑,讓藝術創作與觀眾需求實現了近乎無縫的對接。

發表看法的這位流行歌手,很快就被網友翻出他尚未走紅時開播打賞的畫面。誠然,每個人對新生事物都有著自己的見解,所謂「見仁見智」,尤其是對這位歌手那樣已經站穩腳跟的創作者,直播打賞或許不再是必需。但不應忽視的是,那些仍需此途徑維繫生計的同行,尤其是不少相對小眾領域的藝術創作者,往往困於傳統舞台和收入的縮減,急需獲得新的舞台來展現自我並獲得收入。

通過直播打賞,觀眾能夠直接為這些藝術創作者提供經濟支持,使他們能夠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和傳承工作。直播打賞在藝術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搭建了一個互動平台,觀眾可以學習到更多關於藝術文化的知識,從而推動藝術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比如,對於那些地方戲曲、稀有劇種等傳統文化形式來說,直播打賞不僅是新的收入來源,更是生存與傳承的希望之光。在傳統演出市場逐漸萎縮的背景下,這些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正通過直播平台找到了新的舞台。

抖音發布的《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近年來,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平台傳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觀看量持續上升,為這些古老藝術形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萬場非遺直播,平均每分鐘就有13場非遺內容開播;同時,瀕危非遺全類目都通過平台找到了「新觀眾」。京劇、川劇變臉等傳統戲曲通過直播,不僅吸引了年輕觀眾的興趣,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支持,為藝術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再以這位歌手所在的音樂領域為例,在傳統音樂產業遭受數字音樂衝擊,實體唱片銷量逐年下滑的當下,直播打賞等新形式的出現,為音樂提供了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在數字化時代,年輕人更傾向於通過新媒體平台獲取信息和娛樂,直播打賞作為一種新興的娛樂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參與。

老藝術家常說:「觀眾在哪裡,我們就要紮根哪裡。」藝術創作者與粉絲的互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流媒體、直播、短視頻等平台成為了連接藝術與大眾的新橋樑。這種轉變不僅幫助音樂家拓寬了收入來源,還使得音樂作品能夠跨越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進而激發更多潛在的創作靈感與市場需求。

當然,藝術創作領域的直播嘗試,以及粉絲的直播打賞,仍是一種全新的交互形式,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當中。藝術家自身也應積極適應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利用直播平台講述好自己的故事,傳遞藝術的價值。

直播打賞作為一種新興的市場行為,其存在與發展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尤其對那些面臨生存挑戰的藝術形式而言,更帶來創新與生機。我們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直播打賞現象,並積極推動其健康、有序地發展,為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文/遠山

圖源/新華社

來源:北京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c44d1cc23d7797c4772d2f2a6cd4d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