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將對一個人的感情抹除的情況分為兩個大方向:
- 至親逝去打擊過大
- 失戀
這兩種情況的統一感受是,周遭環境直觀的反應這個人已經不在了的客觀事實。
與這個人關係越親密,越容易在身邊留下跟這個人相關的回憶,家中、一同走過的街道、共同的朋友、某家餐館。
所以當與這個人再無咎由時,「他消失了」這種巨大的空虛感和不適感是鋪天蓋地而來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當我們建立了親密關係後,會將對方以記憶符號的形式寫進自己人生的厚書中,他已然變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將之從人生中抽離後,我們有不適應在所難免。
輕中度不適就會胸悶、厭食、嗜睡、脾氣喜怒無常,做事難以集中注意力、經常性發獃,這種發獃有時甚至什麼都沒想,只是陷入回憶、哭泣等。重度不適可能會造成記憶障礙,身體因長時間負面情緒堆積呈現病理性,抑鬱、自殘甚至自殺。
在諸多因思念而情緒崩潰的行為下,許多人選擇將對此人的感情徹底抹除,以延續自己的正常生活。
對此,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開展其他活動,不給自己沉浸情緒的機會
當親密關係驟然斷裂,陷入思念是人之常情。
為了讓自己合理思念,調節情緒可以減少思念的時間,平衡各環節時間就顯得分配尤為重要。
比如,可以約上志同道合的三兩好友,經常去商場購物、上街散步、看看電影、旅旅遊,主要目的是有人不定時與你溝通交流,打斷自己的思緒,避免長時間陷入自己的一方天地。
一旦產生與別人的實際溝通,大腦會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所以腦海中便會給自己暫定兩個重要目標,一個是回答問題,一個是繼續思念。
所以這個時候與其深陷回憶,不如給自己一個轉移注意力的機會。
二、通過理性調節,將注意力由幻想調往現實
往往一個人走不出回憶的因素是刻意麻痹自己:那個人還沒走,只是暫時見不到了。堅信一段關係仍有可能舊情復燃,也是變相麻痹自己的一種。
對於已經逝去的人來說,麻痹自己是一件沒有盡頭的事情。逝去是既成事實,此事實作用到自己逝去依然成立,所以我們要理性的提醒自己,生老病死乃人間常情,誰也避免不了,逝去的人依然存活在心中,在我們的記憶中不老不死,不生不滅。
秉持尊敬和熱愛的同時將注意力轉移到生者的身上,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們,不要忽視了生者瘋狂的追憶死者,不然只會讓悲劇輪迴。
面對親密關係的斷裂時應對明白,愛情、友情是人生的調味劑,擁有會讓人生多姿多彩,失去也不會讓人生戛然而止。
首先我們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反省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做法有誤,成人的第一要素便是為自己的所做作為付出代價並承擔相應責任,需要道歉便道歉,既然珍視就做出珍視的姿態,哪怕盡全力之後依舊關係破裂,也比自己畏畏縮縮耽誤了一段關係修復的可能性要讓自己內心坦蕩得多。
另一方面,愛自己而後愛人。
一個人的氣場會吸引同樣氣場的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一味的付出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反饋,人的本質是喜好追逐自己熱愛的而非熱衷自己的。
而將自己打造成別人理想的目標是不科學的,並不是時間長就可以進行意志轉移的。
簡單來講就是隨著時間過去,人的本質會暴露無遺,不是一個磁場的人始終難以兼容。
除此之外,讓自己變得更好,尋找其他的精神寄託也是極好的方式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心理學將本階段列為最容易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時段之一,當我們陷入該情感時,可尋找其他精神寄託,比如另立新目標,可以是減肥、考證或者其他的興趣愛好。
往往這個時候經歷可以完全嫁接到另一件事情上,使新的項目效率事半功倍,就其結果論而言,有更積極的目標自然強過終日鬱鬱寡歡。
綜上所述,要想將一個人的感情徹底抹除,首先自身要理性,不要給自己或者對方編織藉口,客觀分析現狀。
然後當自己避免不了陷入抑鬱時,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將心理狀態平衡到「雖然難過,但也有事情能令我感到歡愉」的境地。
最後尋找到可以讓自己的煩悶嫁接的興趣點上,將感情轉移出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