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渴望》中,為人憨厚、善良的「宋大成」。
他是《焦裕祿》中,盡職盡責的網民公僕「焦裕祿」。
他是《搭錯車》中,他是充滿深沉父愛的啞巴「孫力」。
他是《水滸傳》中,他是愚忠、迂腐的「宋江」。
除這些外,他還塑造過太多經典角色,
他就是33次斬獲影帝桂冠的李雪健。
提起老戲骨,大家第一個就會想到他。
他不幸患病後,堅決要把戲拍完再住院治療,
戲殺青後,他連站都站不起來。
可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的老戲骨,卻當眾承認了自己有兩個「污點」,
這也成為一輩子解不開的心結。
他說:「我永遠對不起觀眾!」
01
1954年春季,山東菏澤下著鵝毛大雪,
這天,一個孩子出生了,夫妻二人給孩子取名為「雪見」。
後來,父親覺得男孩叫這個名字不夠陽剛,
再加上兒子總是百病纏身,父母希望他能健康成長,於是改名為「雪健」。
李雪健11歲那年 ,跟著父親被下放到貴州支持建設。
初中畢業後,便在廠子裡當一名車工。
他一直期盼著自己快點長大,有機會能為國家作出貢獻,
閒來無事,便經常出演一些行軍打仗的樣板戲。
19歲時,他已經達到入伍的年齡,想都沒想就報名參了軍。
就這樣,他光榮入伍,成為一名工程兵,
本以為能報效國家,可和平時代哪有硝煙,
部隊派他去大山里干起了修鐵路的工作,這一干就是好多年。
部隊知道李雪健有出演樣板戲的經驗,平常有什麼文藝演出總會叫他上陣,
時不時跳個舞、搞個小合唱,最過癮的是在戲裡能體驗一把行軍打仗的感覺,
每每聽見台下響起的掌聲,李雪健的心裡十分滿足,
有了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他對表演就有了更多心思。
他參演話劇《白毛女》時,還被大家稱為「小穆仁智」
1976年,李雪健憑藉突出的表現,團里決定讓他到北京轉正。
能落戶北京,進團入編制可是天大的好事,
李雪健馬不停蹄地趕回貴州,想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家人。
一傳十,十傳百,街坊鄰居都知道了這個好消息,
大家都說:「雪健真有出息,真給李家長臉啊!」
正當他沉浸在喜悅中時,卻被團里告知「不要他了」,理由是位置滿了。
這下好了,鄰里街坊可都知道他要去北京,這哪還有臉回去面對?
想著對自己寄予厚望的父母,他只能一個人站在文工團門口落淚。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時,一位團里的領導慧眼識珠,
他表示,可以給李雪健一個參考空政文工團的機會,
但不代表他能百分百留下,考核不通過,他還是得走人。
李雪健不負眾望,順利加入文工團成為其中一員。
「我在空政文工團的第一個角色是「匪兵乙」,還不是甲。那個時候,節目單上已經有我的名字了。」
李雪健由於外形條件不夠突出,在團里一直擔任一些配角。
每一個小角色他都用心對待,從「匪兵乙」到「匪兵甲」再到「班長」,
沒有誰是一夜成名,都是一個一個小角色拼出來的。
在團里髒活累活搶著干,生怕再被團里告知不要他了,
在話劇《陳毅出山》中,李雪健一個人扮演四個角色。
兩次獲得團里嘉獎,不僅實現了自己的演員夢,
還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摯愛,也是救他於水火的「恩人」。
團里有一個叫于海丹的演員,
在李雪健認識她之前,她已經聽說過這個低調又上進的同事。
于海丹打聽之後知道這個人正是李雪健,
兩人的緣分也正悄然開始。
于海丹會貼心地在夏天為他準備解暑的綠豆湯,
也會把自己帶來的電風扇給他用。
李雪健春節沒有買到回家的票,于海丹便買好電影票邀請他看電影。
都說「女追男隔層紗」,于海丹很快就俘獲了李雪健的心。
于海丹是團里的女一號,家庭條件也比李雪健好出太多,
李雪健感覺自己配不上這個姑娘,但也阻擋不住那顆早已飛到她那的心。
兩人逐漸走到了一起。
收穫甜蜜愛情的他,也迎來事業上的轉機。
02
他接到了排練話劇《九一三事件》的通知。
那時李雪健並不是「林彪」這一角色的人選,
只是因為沒有時間去請演員,所以李雪健暫時幫著走個位。
可他依舊用心揣摩,前前後後排練了4次,
團里這才決定讓李雪健出演。
為了貼合人物,他在短時間內硬生生餓掉20斤肉。
最終,他憑藉精彩的演技榮獲「梅花獎」。
1983年,李雪健與于海丹也順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兩年後,愛子李亘出生。
于海丹選擇退居幕後專心顧家,好讓丈夫無後顧之憂。
如果說《九一三事件》這部話劇,是李雪健第一次被觀眾看到,
那《渴望》這部電視劇,便是真正讓他發光的時刻。
雖然「宋大成」這個角色只是個配角,他還是盡最大努力詮釋這個角色。
隨後又接到出演《焦裕祿》的邀請,他怕自己的形象與「焦裕祿」不符,
當初拍攝《渴望》時,為了角色,他整個人胖了很多,
怕觀眾無法接受,也怕自己會毀掉這個人物,
導演盛情相邀下,他為了角色,決定再次漂亮。
這一次,他每天餓了就嗑瓜子充飢,又將自己餓瘦足足20多斤。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好評如潮,
票價在那時只有3毛,卻創出1.3億票房的奇蹟。
隨之而來的就是「金雞獎」、「百花獎」最佳男主的桂冠。
這鋪天蓋地的名與利,讓李雪健也有些「飄了」。
各個導演的邀約,李雪健不看劇本來者不拒,
在他眼中,是別人瞧得起自己,當然是欣然前往。
整日與酒為伴,三天一小醉,五天一大醉。
戲的質量也是肉眼可見的變差,終日渾渾噩噩。
這樣的狀態下,李雪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污點」。
在這期間,李雪健接了一部叫《橫空出世》的電影,
扮演「馮石司令」一角,讓李雪健羞愧一生。
馮石是戰場上的指揮官,整日都在奔波,自己明顯是偏胖的,可他卻沒有漂亮。
「《橫空出世》的這個司令,是我出名之後拍的,那麼為什麼我拍這個角色就想不到漂亮了,我為此而感到羞愧。因為這個胖,我永遠對不起觀眾。」
如果李雪健不說,甚至觀眾都注意不到這個事情,
可這件事,卻成了他一輩子的心結。
如今,很多明星演戲只講片酬,甚至自己都沒了解角色,又怎能將觀眾代入進去?
這些人聽到李雪健老師的這番話,真該汗顏。
03
李雪健迅速調整了狀態,對待演戲更加兢兢業業。
當初在拍攝《水滸傳》前,對「宋江」這個「投降派」的角色,李雪健有些猶豫,
他怕被觀眾詬病,後來他想到角色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終還是決定出演。
李雪健將宋江的特點演繹得恰到好處。
在招安那場戲中,他特意加了一個屁股翹高的動作,
這一細節生動地展現了「宋江」趨附朝廷的愚忠。
1998年,《水滸傳》一播出,把李雪健在山東的父老鄉親氣的不行,
妻子于海丹怕真出什麼事,還勸說他:
「老家很多人說你把英雄好漢都帶溝里去了,不讓你回來,回來說揍死你。咱還是在外面先躲一躲。」
據說,一位觀眾在看到宋江招安時的行為後,一怒之下把家中電視機砸了。
這件事還上了報紙,電視為平息此事,還買了一台賠他。
由此可見,李雪健的演技實在深入人心。
有人曾問過李雪健,在他眼裡什麼是幸福?
李雪健答道:
「每天都有盒飯吃,有盒飯就代表有戲拍,有戲拍的日子就很幸福。」
本以為李雪健的演戲生涯會這樣順順利利走下去,
可惜,天不遂人願。
2000年,李雪健身體突感不適,
那年他正在西安拍攝電視劇《中國軌道》。
他發現脖子上有包,像是疙瘩,嗓子也非常難受。
但他沒有去醫院檢查,只因還要去拍戲,
在他眼裡,戲比天大,只往兜里揣上一盒消炎藥,便急忙前往劇組。
一個多月後,這個疙瘩不僅沒下去,反而越來越大,
妻子去探班時發現他一直沒當回事,趕緊拽著他去醫院檢查。
檢查的結果嚇壞了所有人,他患上了鼻咽病。
醫生要求他馬上住院治療,病症若不及時治療,後果難以想像。
可他卻說:「能不能不住院,我還有戲要拍。」
妻子一聽這話,眼淚止不住往下掉:「你要把我氣死,戲能比命重要嗎!」
李雪健卻說:「劇組投資花了不少錢,要是因為我這部戲拍不成,還不如讓我死了好。」
于海丹深知,丈夫把戲看得太重,再怎麼阻撓都沒用,
只能先答應他不住院,延期治療。
劇組得知這件事後,當即決定全組停工,讓李雪健老師先治療,
但李雪健不同意,如果治不好,這部戲的錢也已經花了,治好了對人家也是一個傷害。
他只有一個要求,完成自己的戲份,再安心治療。
沒有人拗得過他,妻子也只好答應,在此期間先保守治療。
李雪健就過上了醫院、劇組兩頭跑的生活。
上午去醫院化療,下午進組拍攝。
如此煎熬的日子,他就這樣硬生生撐了過去。
製片人回憶這段時光時說道:
「在拍最後一場戲時,李雪健老師說話已經非常困難,但他仍聲情並茂、一氣呵成地說完大段台詞,在場的劇組人員都聽得熱淚盈眶。」
有人用技巧演戲,有人用心演戲,
李雪健是用生命在演戲。
大家都好奇,他為何這麼拚命演戲,
有記者採訪過他,他是這麼回答的:
「不拍了,這個戲就死了,我忌諱這樣的事。」
說到底,不過是想對得起觀眾,對得起每部戲。
殺青後,于海丹立刻帶著李雪健回到北京治療,
然而,病痛對他的折磨才剛剛開始。
04
為了抗病,李雪健幾乎消失在大眾視野中。
沒多久,他瘦成了皮包骨,頭髮也幾乎全部脫落,躺在病床上插著氣管。
「我就像是被摔爛了內臟的那條魚,生不如死。」
這是後來,李雪健用來形容那時的心情所說的話。
2002年,因為太過折磨,他一度產生了放棄治療的想法。
他再也忍受不住這種痛苦,對妻子說:「活著不如死了好,太痛苦了,我不想治了。」
聽到丈夫的話,于海丹很心疼:「你說什麼呢?你要是走了,我和兒子,咱爸咱媽該怎麼辦?」
一番話說完,兩人的臉上早已掛滿淚水。
妻子怕他想不開,於是便寸步不離的守在他身邊。
李雪健聽不進勸告,不再對治療抱有希望,只盼著早點結束生命。
妻子看著他消沉又痛苦的樣子,整日偷偷躲到衛生間以淚洗面。
她不敢讓李雪健看出來,她的淚都在他背後流。
她向身邊親人求助,求他們一起鼓勵丈夫,能叫的人都叫上。
讓兒子給他爸爸寫信,讓他一定要堅強。
看著兒子的信,李雪健淚如雨下,
有了親人的鼓勵和陪伴,他又重新恢復了信心。
8月份,他接受了切除手術。
為了不讓家人再擔心,讓妻子不用再沒日沒夜的掉淚,
他配合醫院、配合家人,積極治療。
終於在2004年,身體各項機能基本恢復正常。
可長期化療的副作用,導致他聽力嚴重受損,
生活中必須佩戴助聽器,才能與別人正常交流。
他也被觀眾們稱為「殘疾影帝」,這並不是一種諷刺,而是心疼。
生活中佩戴助聽器,可他演戲時堅決不戴,怕穿幫。
他需要花好幾倍的時間把自己的、對手的台詞爛熟於心,
通過口型判斷,對方說的是什麼詞。
演戲是他熱愛的職業,如果可以,他只想一直演下去。
05
2004年拍攝電視劇《搭錯車》時,李雪健飾演的啞巴「孫力」,
成為整部劇的催淚彈,還一舉拿下金鷹獎。
電視劇播出後,李雪健卻遭到一位記者公然質問:
「您不是拍過策劃說,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拍不出來嗎?這回啞巴的戲您是怎麼演的?」
原來,當年在拍完《焦裕祿》後,很多策劃商找到李雪健,希望他能代言。
李雪健全部都推掉了,他不想代言自己不了解的品牌。
一段時間過後,一個咽喉片的廠家找到,他想請他代言,
他只需要說,「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拍不出來」這一句詞,
想著這句話沒什麼問題,產品也沒有不妥之處,便接下了。
如今,好事的記者刻意翻出這條策劃,質問李雪健,
他聽完後沒有生氣,反而羞愧難當。
從那之後,他便發誓再也不接任何商業策劃。
這條策劃,也成為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第二個「污點」。
不得不說,李雪健對自己的要求實在太過苛刻,
在大家看來不值一提的事,卻成為他的「兩大心結」。
在觀眾眼中,李雪健是當之無愧的「老戲骨」之首。
國家話劇一級演員,33次斬獲影帝的桂冠。
可就是這樣讓人敬佩的老演員,卻遭到一位年輕演員的暗嘲。
在錄製綜藝《開講啦》期間,有一位年輕演員拿起話筒,
講述了自己如何如何心酸的歷程,才得以接觸到演員這個行業。
原本以為這是節目組安排的催淚開場,卻沒想到,這位男子竟「口出狂言」。
「我演第一個男一號,您猜我拿到多少錢?4000元,
像您這樣德高望重、有名氣的演員,在我們戲裡邊只拍了4天,拿走了好幾十萬。」
面對男子的刁難,李雪健依舊心平氣和解釋道,
他當時拍完一整部劇,加上獎金也就只有8000元。
男子依舊咄咄逼人,還暗諷李雪健,
不在乎成不成名,是因為他處於不愁吃喝的情況下。
這下,連主持人撒貝寧都看不下去了:
「它是你的夢想,不是別人的夢想。」
李雪健也有些氣憤:「那是你沒看到我成名前,我在部隊是經歷過生死的,有多少戰友犧牲了,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這名男子在節目中,把自己的北漂經歷描述的極其辛苦,
可放眼所有北漂人士,哪個人不辛苦?那你又憑什麼要別人了解你的辛苦?
如果李雪健沒有吃過苦,那李雪健也不會成為他口中的「腕兒」。
黃渤對李雪健非常崇拜,稱他是用骨血在演戲。
當李雪健被評選為「中國影協主席」時,台下掌聲如鳴,
作為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李雪健老師打心底里就讓人欽佩。
那年,胡歌和李雪健被提名金鷹獎,當胡歌得知自己是得獎者後,
走到李雪健老師身邊,對他輕輕說了句:「受之有愧!」
可見李雪健在年輕演員心中的分量。
06 結語
如今,李雪健老師已經68歲,走到哪裡都是受人敬仰的老藝術家。
可老天爺也曾把他的生活調成「困難模式」,讓他飽受病症折磨。
卻依舊沒有被壓垮,與髮妻在大風大浪中攜手前行。
藥物副作用導致,聽力嚴重受損的情況下,
依舊兢兢業業演好每一部戲。
觀眾的認可,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良藥。
到現在他都不曾停下腳步,還想為觀眾留下幾個好的角色。
用一句話評價李雪健: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