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機制橋接衛生健康與科技創新

2024-05-07     健康報

原標題:以新機制橋接衛生健康與科技創新

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並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揭示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近年來,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的履歷不斷更新。她的最新動態是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歸國籌建深圳醫學科學院。近日,顏寧受邀在北京市醫學科技創新「領航」系列講座開講,分享她對深圳醫學科學院的建設構想,以及對科研的理解。

「由臨床醫生髮現問題,由科學家凝練問題,將雙方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是顏寧的新身份。面對聽眾席上來自北京市多家三甲醫院的醫學科研工作者們,顏寧打趣說:「從深圳過來,對著首都的同行講臨床研究,就好像是學渣在給學霸分享學習經驗。」

顏寧這樣說的時候,螢幕上也列出一組圖表:2022年,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含製造業)產值達486.7億元,約為北京市的1/3;國內共有49款創新藥品獲批,其中,上海市有8個,北京市有6個,而深圳市是零產出。

「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起步晚、底子薄,不比京滬。」顏寧說,上海市歷史積澱深厚,擁有相對成熟的製造業,尤其是20世紀末,大型跨國醫藥企業先後在浦東特別是張江等地布局,大量醫學科研人才湧入,生物醫藥產業得以蓬勃發展。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圳市無法效仿。而北京市的生物醫藥產業,依託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崛起,這或是深圳市可借鑑的路徑。顏寧直言,此次分享深圳醫學科學院的建設構想,也是希望聽取同行們的專業意見。

創立深圳醫學科學院,是深圳市的一項戰略布局。201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慧、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此後,對深圳醫學科學院的規劃與建設以「深圳速度」被提上日程。

2020年8月,深圳醫學科學院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深圳市委書記、市長分別出任組長、常務副組長,辦公室設在深圳市衛生健康委。2021年3月,建設方案確定——深圳醫學科學院聚焦解決「以健康為中心」的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2022年10月,顏寧受聘出任創始院長。一年後,深圳醫學科學院成立,開始以全新機制橋接衛生健康與科技創新。

「長期以來,醫學科研工作者們有著共同的感受:在衛生健康部門與科研部門之間,似乎缺少一個針對臨床研究的經費資助部門。為此,深圳醫學科學院成立深圳市醫學研究專項資金。」顏寧介紹,專項資金僅用於資助外部科研課題,而不向深圳醫學科學院項目負責人開放,避免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專項資金主要有4個資助類型。顏寧舉例,臨床研究型鼓勵跨領域專家合作,運用多學科技術交叉開展重大疾病、疑難病、罕見病以及華南地區特有疾病的防治研究。這類資助實行雙PI(項目負責人)制,其中一位申請人必須為臨床醫生,另一位申請人為基礎研究人員,且雙方不能來自同一家單位,這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醫學科研資助所提出的「雙負責人制度」不謀而合。

「臨床上的未解之謎都是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我們期待由臨床醫生髮現問題,由科學家凝練問題,將雙方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顏寧說。

「既能使科研人員隨心所欲地探索,又能把各自所作出的努力整合起來」

作為科研機構管理者,顏寧尚在探索;而談及科研工作這一老本行,顏寧明顯更有鬆弛感。

面對外行時,顏寧擅長把高深的理論轉化為通俗的比喻。她將自己所研究的葡萄糖轉運蛋白比作商場的旋轉門:「葡萄糖進入細胞才能給人體提供所需能量,而進入細胞,需要通過『旋轉門』,也就是轉運蛋白。正常人體內有無數道這樣的門,患糖尿病後,僅剩10道門可以運行,葡萄糖就無法正常湧入細胞。」

面對課題時,顏寧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她把寫論文當成一种放松的方式,「晚上8點以後的時間,都願意留給科研」。顏寧將這一切歸因於內驅力:「我認為,科研是一份幸福感很高的職業,我很享受科研的過程。」

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當同時面對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時,內驅力釋放程度顯然不同。如何權衡二者,是在場聽眾非常關注的問題。顏寧介紹,深圳醫學科學院已構建起「5﹢5」矩陣式科研體系。其好比一個坐標系,縱軸是五大研究方向,包括神經精神疾病、傳染病與病原免疫、重大惡性腫瘤、重大慢性病、疑難病與罕見病,這些是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布置的「命題作文」,屬於有組織科研;橫軸是五大技術體系,包括生命「暗物質」組學、化學生物學先進技術、智能儀器設備、前沿技術體系、生物醫藥轉化,這些是可供選擇的細分領域,屬於自由探索。

在人才引進上,深圳醫學科學院會按照縱軸布局;而引進的人才會根據各自的興趣,進入橫軸的細分領域。「我們希望,既能使科研人員隨心所欲地探索,又能把各自所作出的努力整合起來。」顏寧說。

在互動環節,一名醫生想向顏寧尋求一段「逆風翻盤」的科研經歷,以此激勵年輕的醫學科研工作者。顏寧推薦了自己在清華大學201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一段演講——《象牙塔里的波瀾壯闊》,其中講到在「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課題上她的遭遇,以及這些遭遇如何被她和團隊一一化解。顏寧由此得出結論: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或者失敗。

在顏寧的演示文稿結尾,有這樣一句話:從初心出發,追求更高目標。顏寧說,頭銜、榮譽不該被作為目標,不然會欲速則不達。作為科研工作者,始終要追求「頂天立地」,不妨試問自己的科研成果對科學史有哪些影響,對造福人類有哪些影響。

文:健康報記者 趙星月 張丹

編輯:秦明睿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1QLL4VDH】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a9985c2a14c04e32c7b572d0d78fc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