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家長首先要弄明白是什麼原因

2019-12-08     養育有道

小孩不愛吃飯,家長首先要弄明白是什麼原因,若孩子不存在健康問題,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安排家庭成員一起專心、開心地吃飯,或在食物上做一些有趣的造型、鮮艷的顏色,讓小朋友對食物更感興趣。

黃太太最近很傷腦筋,她家小孩都5歲了,吃飯一直是個大問題,一天到晚不愛吃,零食也很少吃,黃太太想了很多辦法都不管用,心裡焦急著該怎麼辦。

其實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孩子不愛吃飯是父母親常感頭痛的一件事,有時候即使媽媽費盡心思張羅食材,用心烹調,做出心目中的美味佳肴,寶寶同樣不買帳,一副愛吃不吃的樣子。

生活中不就常有這樣的畫面:寶寶不吃飯,不肯好好坐下來吃東西,媽媽焦慮之下,捧著飯碗到處追著喂。


了解是否有健康問題

一般來說,不愛吃飯的小孩大約在兩歲到七八歲之間,但大多數家長不明白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小孩不吃飯?

關於飲食與小孩,美國兒科營養學專家吉爾·卡斯特(Jill Castle)這樣說:挑食是所有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小孩不吃飯和「挑食」有關嗎?

心理諮詢師及新加坡暖心福流女性成長社群創始人之一李蓮說:「從生理上來看,年幼的孩子飯量小,有時跟本身消化系統,身體發育還沒有那麼完善有關,所以孩子有時吃一點就飽了。還因為每個人體質、基因天生不同,飲食量本來就不一樣的,對食物的需求、消化吸收的效率也不一樣。」

李蓮:由於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注意力比較容易受到干擾,建議家長減少吃飯時的干擾,吃飯時不做其他的事。(檔案照)

李蓮指出,從營養角度說,「現在大多數家庭的孩子營養都是充足的,孩子們不只從正餐中攝取營養,餐間增加的水果,睡前的牛奶等等,也都在補充孩子的營養。身體會有一個自然的反應,知道營養已經夠了,正餐的量就會自然減少。」

她也從心理規律的角度來解釋:「年齡小的孩子好奇心強,周圍人的走動說話,房間裡的玩具書本等等,都會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也使得孩子有時並不能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

但李蓮也提醒家長說:「這幾點都是基於孩子本身身體健康的狀況,家長了解了孩子的特點,也許會放鬆一些過多的擔心。問題是,如果孩子確實存在身體健康的原因,比如腸胃功能弱等,那還是要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

因此,如果家長真的很為孩子不吃飯而擔心,不如先讓醫生檢查一下孩子的身體,如果身體發育一切正常,沒有病痛,那麼父母再花其他心思。


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對於不愛吃飯,身體又健康的寶寶,應該如何引導他們?

李蓮說:「家長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好好吃飯,有的家長自己是邊看手機邊吃飯,有時吃有時不吃,或者隨便打發一餐,那孩子可能無形中受到影響,也不會對吃飯這件事特別重視。」

李蓮建議,家長可以增加一些「吃飯的儀式感」,「比如等家庭成員到齊了一起開心地吃飯。用投入的心情,既不看電視,也不看手機,專心地和家庭成員在一起,愉快地吃飯。有的家庭還因此形成了一種家庭文化,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感覺到,一家人一起吃飯,是一件重要而且愉快的事。」

她舉例說:「我曾試過幾次和家人、朋友吃飯的時候,仔細討論食物的味道、營養,加上身邊有很多健身的朋友,大家都比較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吃飯的時候,經常會分享一些健康方面的話題。孩子總是聽到這類話題,自然耳濡目染,受到一些影響。」

由於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注意力比較容易受到干擾,李蓮也建議家長:減少吃飯時的干擾刺激,比如選擇坐在安靜的房間,坐在固定的餐桌前,不同時做其他的事。

李蓮提醒家長去理解孩子個體的身體特點。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人在起床後馬上就有很好的食慾,能夠很好地消化吸收食物;也不是所有人,晚上吃東西一定會消化吸收不良。

她說:「所以家長可以放下一些對三餐的習慣、時間、食量的過度擔憂,而去細心觀察孩子天然表現出來的一些身體特點。」


需要家長的引導

李蓮並不否認,孩子年齡小,在吃飯習慣上,的確需要家長的很多心思和引導。

她建議:「假如家長願意,可以根據孩子好奇心強這個特點,在食物上做出一些花樣,例如有趣的造型、鮮艷的顏色,有時小朋友就會覺得自己像是在玩遊戲,也會對食物更有興趣。」

比強行要求孩子必須每餐什麼時間吃,吃多少東西更重要的是,李蓮認為:「我們先須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幫助孩子處於自然、健康,身體能量比較暢通的狀態中。這樣,孩子情緒良好,心情放鬆,吃東西才會更愉快,吸收也更好。」

她特別提醒家長:「切記不要因為重視孩子吃飯,反過來一到吃飯就氣氛特別嚴肅,一言不合還批評孩子,讓孩子留下一種一到吃飯就不太開心的體驗。要知道,想要形成一種習慣,先要營造愉快的氛圍。所以,無論孩子吃多吃少,家長們還是先從愉快地和孩子享受親子用餐時光開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Wcc8W4BMH2_cNUgZl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