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進學校,就產生了愛攀比的心理,經常回家抱怨自己的衣服、鞋子、書包沒有同學的好看,看到同學用漂亮的,或者名牌的衣物書包,心裡就極度嫉妒。必須要父母滿足自己。
網上有一個貼圖,據說是女兒要求母親買高級手機,母親勸買低端但是也可用的手機,女兒堅決不同意,無奈之下,母親給女兒跪下,一臉無奈。
與其說如何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如來探索一下孩子養成攀比心理的源頭。
1. 不合理的獎勵行為。
父母經常用獎勵來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一種通過積極的正強化方式來達成影響孩子行為的教育方法,以此達成孩子的正確認識以及正確行為的養成。滿足孩子的一部分合理的獎勵,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但是一旦滿足成為不合理的獎勵時,會使得孩子進入一種誤區,使得孩子認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
比如:家長因孩子參與家庭勞動,覺得有獎勵必要,因此每打掃倒垃圾一次獎勵5角錢。而一旦養成這樣的物質交換的方式,孩子在下一次參與家庭勞動時,會根據勞動的難易進行市場評估給出他認為合理的市場價格,一旦不能達成,那麼孩子會理所當然地拒絕參與勞動。
不合理的獎勵行為,反而養成了孩子對物質的偏駁認識。
那麼怎樣的獎勵才是正向的呢?比如與父母一起郊外互動活動,與父母一起打羽毛球等增加親子關係的獎勵才是積極有意義的存在。
2. 家長自身的攀比心理。
有一些家長,在經歷了社會歷練之後,形成的價值觀與物質觀有些偏激,認為別人的孩子有什麼,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麼。孩子在同伴中的優越感逐漸形成,一旦不能滿足時,孩子的心理落差非常大。這些都是源於家長自身的「培養」。
3. 孩子的自卑心理。
孩子天性單純,但是模仿能力極高,好奇心也強,孩子在心理發育尚不完全的時候,競爭性也強,喜歡錶現自己,正是勤奮克服自卑的時候,然而,這樣的勤奮用錯了地方,就變成了愛與人比較,在不能全面認識自己的同時,又特別希望外界環境給予他們讚美。於是,可能在物質上一味地攀比,以此找到尊嚴,受人崇拜的感覺,來掩蓋內心的自卑。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或者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1. 改變攀比的方向。
原來是物質上的攀比,改為將重心放到學習和日常獨立生活上。
2. 把攀比變成動力。
愛比較是天性,純粹物質攀比,可以改變成為了獲得某項獎勵,而努力奮鬥用自己的智慧換得的獎勵。比如:買不起生日禮物,可以自己親手製作有意義賀卡;又或者積極參與義賣活動,存得的錢下次買漂亮的生日禮物。
3. 在思想上樹立正面陽光的價值觀。
金錢不是萬能,會使用金錢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才是金錢的使用者。
在孩子下一次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物品時,先問一問孩子,得到這樣的物品後的心情是如何的?那種興奮的感覺能持續多久?為得到這樣的物品,父母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去換的?你覺得父母值不值?如果超出了父母的預算,你又會怎麼辦?父母對你的愛減少了嗎?你呢?
不斷與孩子交心談談物質與生活的真諦,也許孩子能給出一份滿意的答案。
我是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螢火蟲老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UN9o20BMH2_cNUgR0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