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造車局:一手集資,一手埋「暗線」

2019-08-27     功夫AUTO

在這場宏大的造車局中,李想並沒有單純「押寶」在理想ONE的銷量上,而是埋下了一條「暗線」。

「我已操盤過百億級公司,希望再操盤一家千億級公司。」

去年,在理想ONE的發布會上,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曾隱晦地表達讓理想汽車登陸資本市場的想法。

而近日江蘇省國資委官網上的一則產權轉讓公告,則清楚的表明,這位有理想的CEO已經開始付諸行動。

公告顯示,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0.91%的股份將以829.5455萬元的價格被轉讓,轉讓方為常州武南新能源汽車投資有限公司。

此外,公告中還提及了一則更為重要的信息,「標的企業計劃赴境外融資,正在搭建紅籌架構,需要對公司架構進行重組」,這意味著理想汽車的海外上市進程已處於籌備過程中。

今年以來,在行業下行和資本寒冬之下,新造車勢力已經鮮有大筆融資。而在一周前,理想汽車剛剛完成由美團創始人王興領投的5.3億美元C輪融資。

事實上,理想汽車作為「後來者」,在資本寒冬的情況下殺出重圍,並獲得網際網路行業巨頭的個人融資,必然是有著其獨特的一面。而在理想汽車加速推進上市進程背後,或許還有其更深的意味。

緩稱王,廣積糧

在此前兩年的時間裡,理想汽車已然邁過了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的「大坎」——資質和建廠。

接下來的理想汽車,就會與蔚來、小鵬、威馬這樣已經開始大批量交付的造車新勢力一樣,用自己的量產車型,接受消費市場的檢驗。

因此,現階段理想汽車最缺的是資金,同時還要越多越好。

8月16日,理想汽車在完成5.3億美元C輪融資後,估值已達到29.3億美元。

此外,美股上市公司燦谷在今年4月發布的2018年財報顯示,燦谷在今年1月以2億元現金認購了車和家(後品牌更名為理想汽車)不足2%的股權。

以此估算,彼時理想汽車的估值已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功夫汽車從上述兩組估值對比來看,短短8個月內,理想汽車的估值增加了一倍。同時,29.3億美元的估值也與去年已登陸納斯納克的蔚來汽車的市值相當。

截至美股8月25日收盤,蔚來汽車的市值在30億美元左右;不過,相較於其6.26美元/每股的發行價,價格已腰斬一半。

這一慘痛的「教訓」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理想汽車之後的上市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當然亦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而從理想汽車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其也確實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

根據江蘇省國資委發布的公告,理想汽車今年上半年的營收為527.76萬元,虧損6.29億元。截至6月30日,公司資產總額為58.42億元,負債9.31億元。

另有,交付期限的日益臨近也在無形之中帶給公司更大的壓力。按照理想汽車一周前宣布的計劃,10月將啟動理想ONE的正式量產,並將在11月開啟用戶交付。

李想8月19日還在微博上發文表示,理想汽車的目標市場是燃油車,與蔚來、特斯拉等純電動車品牌並無直接競爭關係。

但終歸,造車與之前令李想聲名大噪的創業項目「汽車之家」不同,這是一條需要大量資金砸出來的道路,頭部品牌在現階段均未來實現盈利甚至哪怕是減少虧損。

因此,理想汽車若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在解決燃眉之急的同時還得需要考慮後續的盈利能力如何,否則很有可能也會重蹈蔚來的覆轍。

一手集資,一手埋「暗線」

從理想獲得的這幾次投資來看,面向消費者的理想ONE,是李想打造量產生存的明線;而與王興,滴滴的投資往來,或許是理想汽車另一條造血保命的「暗線「。

18年年初的時候,李想的車和家對外展示了一款微型電動車SEV,當時李想認為微型純電動車是城市短途通勤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方向,但隨後因為政策原因,這個項目宣布擱置。

但實際上,理想汽車並沒有讓投入的研發不會白費,而是把SEV 變成了另外一種產品:純電動自動駕駛配送車。

2018年美團推出無人駕駛配送開放平台,並允許符合條件的自動駕駛公司加入,共建無人配送生態。當時活動現場展示了一個無人運貨車,就是基於車和家的SEV 打造的。

另外在去年3 月份的時候,車和家宣布拿下30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並且宣布與滴滴組建合資公司,在共享出行、自動駕駛的規模化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這一系列操作其實都可以看出來,李想並沒有像大多數造車新勢力一樣,把孵化成功的雞蛋全部放在汽車消費市場一個籃子裡。

而產品服務方向,或許才是支撐理想汽車造血生存的一個重要路徑。

諸如美團滴滴等企業投資理想汽車,比起消費端的量產車,可能更關心的,還是能否用其增程式技術,解決目前滴滴美團自家在車輛運營成本上的難題。

畢竟在這個造車新勢力井噴出現的年代,讓投資人相信一個新出現的品牌能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快速盤活資金鍊,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也是大量造車新勢力死在錢這個問題上面的原因。

而理想汽車,為自身打造了一個消費級市場之外的企業向價值,更能吸引企業(包括物流快遞等),毫無疑問是手上的一個有利籌碼。

寫在最後

從技術路線來看,增程式電動車方向在全球範圍內並非大眾主流方向,只有通用汽車等少數車企做過開發嘗試。

中國市場方面來看,儘管增程式電動車被政府列入新能源汽車範圍,但在政策上並無特殊照顧和支持,因而目前也並非中國電動車主流發展方向。

因而,理想汽車埋下的「暗線」——從消費市場轉向出行市場的企業向服務,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Ny40mwBJleJMoPM5qOw.html